李曦
【摘 要】語文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重心從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yǎng)本位。文章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留心觀察”單元為例,提出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松弛備課”,整合資源,由單一靜態(tài)轉向多元動態(tài);打造“松弛課堂”,用情境體驗,將課堂由理性抽象轉向具體真實;設計“松弛作業(yè)”,因材設計分層次作業(yè),由傳統基礎轉向拓展提升;建立知行合一的“松弛評價”體系,促使語文教學真正指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 松弛感 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群為形式組織與呈現,按照各學段的學習任務確定學習主題,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既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凸顯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又要求教師改變以靜態(tài)知識講解為主的語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適合時代的教學方式,提升語文課程內容的質量,從而促進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全面開展。
以上要求對語文教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需要教師邊實踐邊研究,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因此,適當地給語文課堂教學一些松弛感,給學生一些松弛感,給教師一些松弛感,我們的語文教學才不會流于表面和形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擺脫急功近利的惡性循環(huán),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
一、“松弛備課”:整合資源,由單一靜態(tài)轉向多元動態(tài)
高質量的備課是進行高質量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和必備環(huán)節(jié)。傳統教學中運用簡單的教具進行教學的方式早就難以適應信息化社會中的現代化教學?!耙云湔颜?,使人昭昭?!比藗兂Uf:“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甚至要有源源不斷的長流水?!苯處煹乃畯哪睦锛橙。窟@就給我們帶來了思考的空間。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水平高速發(fā)展,其在教育領域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目前,各式各樣的教育教學數字資源已可輕松獲取。在語文新課標的推動下,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由國家課程資源中心到省市資源平臺,再到學校特色資源庫的多級資源網絡,而且眾多非教育平臺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數字資源的共建和共享中。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學習強國”,這個平臺可以說是網羅眾家、博采眾長?!皩W習強國”中所涉及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文化資源都對教育教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學習強國”還引入了其他平臺資源,如“慕課”“博雅大學堂”等教育資源,利用一些跨媒介的閱讀平臺,形成真正的共享課堂。面對如此強大的資源庫,教師完全可以“松弛備課”,整合資源,將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相結合,充分發(fā)掘日常生活資源和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索生成重要問題、實驗成果等顯性資源,以及師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等隱性資源。
當今世界并不缺乏資源,但缺乏一雙可以發(fā)現資源的眼睛。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留心觀察”單元為例,單元導讀提到“處處留心皆學問”,互聯網各種平臺存在大量關于這方面的資源。教師要做的就是在眾多資源素材中,選取與學生的感官最匹配的資源,它可以是音頻,可以是圖片,可以是一張觀察表,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可以利用的。雖然教師不缺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就要滿滿當當。學什么、怎么學、有什么用,才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將多元動態(tài)的資源進行整合,選取最具典型性和擴張力的素材,以一當十,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學會給資源做減法,才能讓課堂“松弛”下來。
二、“松弛課堂”:情境體驗,由理性抽象轉向具體真實
蘇霍姆林斯基筆下有一所學校,那里的學生會在草坪上做家庭作業(yè),在飽含清新空氣的野外看書、討論,在自己種下的葡萄藤上摘果實,這種松弛的學習氛圍與新課標中所提到的實踐性要求相契合,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積極作用。筆者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留心觀察”單元時,就把課堂搬到了教室之外。
其中,《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重點描寫通過連續(xù)細致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發(fā)現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相關特征?!绑w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是該單元的語文要素,與三年級的觀察單元相比,語文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呈螺旋式上升。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筆者直接帶著學生走出了教室,來到了學校滿墻的爬山虎前,讓學生對照著書上的文字去觀察爬山虎。短短20分鐘的時間,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氐浇淌液?,筆者再將觀察項目單分發(fā)到每個小組,讓學生交流,并合作學習。學生很快就把文章中爬山虎的顏色、樣子、生長位置和特點全部找了出來,并且對照著在操場上的觀察,形成了十分詳細的觀察記錄。
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觀察情境,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大作家葉圣陶能寫出好文章的秘密就在于細致、連續(xù)而用心的觀察,以及準確而形象地記錄。其實,學生對于生活的留心觀察是需要引導的,興之所至或是無意的相遇未必能在他們內心留下深刻印象。觀察是需要“聚焦”的,這種“聚焦”就是有目的的觀察。結合單元提示,筆者在學校農耕園帶領學生分別種植了大蒜、雞毛菜,同時讓學生在家里連續(xù)觀察綠豆發(fā)芽的過程,通過養(yǎng)一養(yǎng)、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小豆芽,從感覺和觸覺方面對豆芽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在分享學習成果環(huán)節(jié),各小組匯報形式自選,可多樣化,如借助新聞采訪形式、課本劇形式、演講式。各小組的書面報告都各具特色,有的將植物生長過程畫進報告;有的創(chuàng)作了連環(huán)畫,展現了動物的生活習性。筆者也通過美篇、校園微信公眾號、班級黑板報等多渠道,展示學生的各項物化成果。教室后面高品質的生命角也在各小組的通力合作下,應運而生。實踐以語文的關鍵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線,學生利用科學、信息、美術等學科輔助,提煉和整合零散、孤立的各學科知識,提升了寫作表達的欲望和技巧,在真實情景中進行了主動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帶著善于觀察的眼睛,用心去感悟身邊的一草一木,從而更加關注生活,更加了解和熱愛大自然。在整個過程中,筆者幾乎沒有說話,將整個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筆者堅信未來的課堂應當是松弛有度,更加具有自主性、社會性、未來性的,學生的學習也必須是在貼近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中進行的。
三、“松弛作業(yè)”:層次清晰,由傳統基礎轉向拓展提升
評測學生單元學習的效果、延伸課堂內容、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作業(yè)設計。相比于傳統的基礎性作業(yè),如機械性的抄寫、練習作業(yè)等。語文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本著聚焦單元整體,關注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原則,因材施教;要充分體現基礎知識的貫徹,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作業(yè)的分層設計,做到基礎作業(yè)、提升作業(yè)和拓展作業(yè)的有機結合。其中,教學提示是設計作業(yè)的重要依據,我們要依據相關的要求,緊扣教材,根據課后問題,結合學情,精心設計作業(yè)內容。
以《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為例布置分層作業(yè)時,筆者要求學生挑選一株喜愛的植物或動物,仔細連續(xù)地觀察,可以用彩色畫筆畫一畫,也可以用筆墨寫一寫觀察日記,甚至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拍攝植物和動物的視頻,結合所見所思,配上恰當的文字。對這樣的作業(yè),學生很難不喜歡。教師用這種松弛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作業(yè),可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切實將語文作業(yè)導學、助學、評學的功能運用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半個多月的觀察積累后,學生除了養(yǎng)成連續(xù)、細致觀察的習慣,還形成了豐富且真實的觀察記錄。但相較于觀察記錄,本單元的目標“寫好觀察日記”更講究“表達效果”。此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對作業(yè)進行詳細的點評,通過呈現優(yōu)秀作業(yè)和優(yōu)秀習作,分析觀察記錄與觀察日記的聯系與區(qū)別,讓學生明晰要將觀察記錄表中動植物變化明顯的內容進行具體翔實的描寫。例如,由綠豆想到“碧綠的珍珠”,由“綠豆破裂”聯想到“爸爸露出的白肚皮”等。如果說在學生的心目中,對作業(yè)的印象都是快樂的、自由的、充滿樂趣的,那么,當他們走出教室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力。
四、“松弛評價”:知行合一,由“學科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yǎng)本位”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說起來很抽象,而學科質量標準是相對較為具體的,可測、可評、可操作。那么,該怎么去評價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否達成呢?這是當下一線教師有待實踐和探討的部分。值得認可的一點是,不管運用何種方式評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兩個重點都不能脫離評價的整個體系。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單元形成性評價和單元總結性評價兩種方式,對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結果實施評價,逐步達成學科質量標準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
單元形成性評價重點將學生日常學習狀況作為核心內容。因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學生個人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涉及多個主體的評價量表,客觀、準確、動態(tài)地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此一來,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被評價”到“主動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觀察單元的學習活動中,筆者根據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設計了不同的評價表,觀察并評價學生在活動的各個階段的表現。評價表不僅真實反映了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情況,也將學生的成長痕跡留存了下來。
單元總結性評價是指在整個單元的教學結束后,教師根據單元學習內容編制練習題,通過紙筆測驗的方式檢測學生是否達成預期的單元學習目標。在這個觀察單元的總結性評價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甲、乙卷,兩份問卷由三個重要板塊構成,即“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習作練手”,在核心素養(yǎng)評價指向方面各有側重。語文大單元教學在核心素質的基礎之上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將這個過程中所涉及的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核心環(huán)節(jié)建立合理聯系,從而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為師生帶來松弛開放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在這個空間中,學生經歷了必要的思考過程,形成了特定的語文思維方式,提升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經歷了選擇、組織、歸納、整合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提升了語文大單元教學能力。未來,語文大單元教學評價是教育深度變革的必然。
從傳統“教學大綱”中所強調的“雙基”,到2011年版語文課標“三維”目標,直至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yǎng)”,這種發(fā)展和定位,使語文課堂由傳統的知識教學、技能培養(yǎng)到“立德樹人”的轉型換代。不管怎樣,教師始終要以教材為圓心,整合多元動態(tài)的資源,創(chuàng)設具體真實的情境,向外進行學習輻射,設置知行合一的評價標準,讓語文教學真正指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