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鮰魚,學(xué)名長吻鮠,也稱江團(tuán)、肥魚、習(xí)魚等。這種無鱗魚,只生長于大江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溪或堰塘中不會有。原料的稀有,自古便奠定了鮰魚在魚類資源中的尊崇地位。
“粉紅雪白,洄美堪錄,西施乳溢,水羊胛熟?!弊鳛橐环N珍貴魚種,鮰魚不但形態(tài)嬌美,食用價值也高。鮰魚多生活于長江底層,以小型魚蝦為食,保持著與塵世隔絕的純凈,使得其肉白如脂,有鮮、嫩、滑、爽、糯等特點(diǎn),且久煮不失其色。
說起鮰魚入烹,可謂多彩多姿。視其大小,既可整條烹調(diào),又可加工成塊條片丁等烹用。如白汁鮰魚、粉蒸鮰魚、豆瓣鮰魚等,皆屬美食。其中,江南一帶有一道紅燒鮰魚,因極好體現(xiàn)了鮰魚膏潤脂厚、肉嫩膘肥、皮紅肚白、味美汁稠等特點(diǎn),不知迷倒了多少老饕。
我初嘗紅燒鮰魚,是20幾年前到寶山朋友小程家,正好有鄉(xiāng)鄰送來一條三斤重的野生大鮰魚。做過鄉(xiāng)廚的朋友父親高興之余,親自下廚,讓我品嘗到了一條今生難忘的美魚。
印象中,當(dāng)日程老伯料理此菜時,先將魚拍暈剖殺,摘內(nèi)臟、去魚腮、吸血水后,切成小方塊,繼而燙去表面粘液,并用稻草擦洗魚身。
鍋入油,下蔥姜蒜炒香,而后倒入鮰魚塊翻炒至魚皮起皺,加入黃酒。伴隨“滋”的一聲,魚香味撲鼻而來。程老伯蓋上鍋蓋,燜半分鐘,倒入醬油、糖,略為翻炒,再添入一勺醋,讓魚塊煮一會,待魚塊上色緊縮后,加清水,蓋上鍋蓋燜15分鐘,揭蓋,淋上豬油。
聽程老伯介紹,作為地方風(fēng)味中的“頭牌功夫菜”,做這個菜,對火候的控制十分重要。要把鮰魚燒到位,總結(jié)來說,一是“自來芡”,二是“兩篤三燜”。
“自來芡”,是指原料經(jīng)長時間燜燒,隨著水分逐漸消耗,原料中的膠原蛋白自動釋放,湯汁變得濃稠,能包裹住原料,達(dá)到勾芡的效果。鮰魚因其肥嫩細(xì)膩,脂肪含量較多,使用的就是此技法。整道菜不放芡粉,全靠魚的膠原蛋白和醬油、糖、豬油,經(jīng)高溫產(chǎn)生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在鍋中復(fù)合成如膠似漆的芡汁。
“兩篤三燜”的意思是:燒菜時大部分時間用小火燜,否則魚皮易粘鍋。但中途需改兩次旺火燒,每次只兩三分鐘,將“小火燜”隔成三次。目的是為了打明油,并使明油被湯汁快速吸收。此外,還可更好掌握魚的嫩度。
當(dāng)一盆地道的紅燒鮰魚上桌,從外觀上看,色澤紅潤光亮,湯汁黏稠似茸,魚塊雖軟糯綿滑,卻塊塊完整、不碎不糊,一亮相便能贏得一陣喝彩。
趁熱啟箸去夾,然因鮮嫩肥美的鮰魚,在濃油赤醬中已被“篤”得如豆腐般柔嫩,一不小心,即斷為魚肉分明的兩截。于是乎,只得用筷子配合著調(diào)羹將鮰魚送到嘴里。
吃時,毋須用牙,只要將舌頭含著極細(xì)膩的魚塊向上腭頂去。齒舌間即將融化了的柔美口感,絲絲咸中帶甜的馥郁醬香,在口中如云似霧般層層化開,不由讓人閉目凝神、搖頭贊嘆。
吃鮰魚,魚和皮并重。除了極致熨貼的柔滑魚肉,那Q彈且特別有韌性,類似甲魚裙邊的魚皮,黏糯得都快將嘴唇都粘住了,腴美絕倫。
這還不算完,鮰魚那“有犴鼻之肥糯,猩唇之鮮嫩”的吻部軟肉十分發(fā)達(dá),就像螃蟹里的蟹黃一樣,堪稱為整魚之精華。細(xì)細(xì)嘗來,豐腴膠黏,余味長久,實(shí)是難得之珍饌。(責(zé)編? 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