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宇
模仿行為是幼兒進行世界探究及驗證自我認知的一種方式,他們的模仿行為就是想驗證自己的認知,或是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忽視幼兒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和需求,是教師多次引導無效且不良行為繼續(xù)的原因所在。下面將結合這一階段幼兒的年齡特征給出一些解決策略:
1.關系為本
托班階段的幼兒大多剛獨自進入園所生活,與家人的分離容易讓其缺乏安全感。教師可先通過“尊重的(respectful)、回應的(responsive)、相互的(reciprocal)”的3R原則與幼兒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讓幼兒在有情感寄托、產生安全感的基礎之上,愿意信任教師及所處環(huán)境,身心放松地跟隨一日流程自主、快樂地進行活動。
2.放松心態(tài),接納幼兒多種探索方式
2~3歲幼兒活潑好動,具有獨特的學習方式,很難坐在某處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與教師互動、學習。一日活動往往都是他們需要學習的,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常常使他們根據興趣采用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索。因此,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教師應轉變心態(tài),多給自己和幼兒一些空間和時間,對幼兒各式各樣的自由探索給予充分的理解,對幼兒做出的不當行為能夠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不過分著急、放大。
3.基于觀察的“對癥下藥”
與幼兒相處時,教師需格外警惕“主觀臆斷”加“先入為主”。當幼兒模仿不良行為時,不妨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不加干擾地觀察一段時間,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需求及起因,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4.制定規(guī)則,明確行為底線
良好的活動規(guī)則能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有利于其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當幼兒初從家庭步入托育園所,必定受到各自家庭養(yǎng)育的影響,進而生成不同的行為模式。教師需根據幼兒狀況及需求制定相關的活動規(guī)則,讓幼兒提前熟悉、適應。如該年齡段幼兒在家不愿坐在餐椅上進食,很多家長便端著飯碗追喂,在一開始入園用餐時不免也會跑來跑去。若這種行為沒有被及時制止,其他同伴就會默認此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繼而出現模仿行為。因此,作為教師應提早明確各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行為準則,在個別幼兒做出與準則不符的行為時及時制止,并通過多次重復規(guī)則,在幼兒做出正確行為時適當鼓勵加以強化,進而減少其他幼兒模仿的可能。
5.調節(jié)自身情緒,保持平和
幼兒的情緒與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教師情緒的影響,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的情緒情感變化,但尚不知如何分析、應對。當幼兒做出不良行為時,教師的語言呵斥或無意義的懲罰往往收效甚微,因為被制止的幼兒并不明白教師的真實意圖,只是一味地恐懼、慌張。教師應保持以平和的語氣與幼兒對話,同其解釋行為背后的原因,鼓勵幼兒用同樣平和的語言或方式表達自身的需求或情感,以此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6.做好家園共育
當幼兒在園所經常出現某一不良行為時,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在家的行為習慣以獲取更多信息,從而和家長一同探討應對策略,觀察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回訪,根據幼兒的情況動態(tài)調整應對之策。另外,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注意自身的行為舉止,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