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霖
內容摘要:《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風格詼諧幽默,形象真實親切,在明代個性思潮的沖擊下,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人性美的追求?!段饔斡洝匪茉煲幌盗懈骶咛厣娜宋镄蜗笙蚴廊顺尸F(xiàn)了“修心”的成長過程,在虛幻之中看人性百態(tài),無意之中品社會生活,蘊含人生哲理,大概也就是其成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吳承恩 《西游記》 西天取經 人性 孫悟空 虛幻
《西游記》是由文人以一定歷史事實為依據、匯總再創(chuàng)造西游故事寫成的神魔小說,因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個性的審美特征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標志著神魔小說類型創(chuàng)作的成熟。雖然《西游記》作者有待商榷,但大致可以將其生活年代定位為明代中后期,成功塑造了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和一系列的神佛妖魔形象,并借助這些形象在不同的虛幻境界之中折射了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現(xiàn)實,深入探究了不同人性的發(fā)展變化。
一.成書過程及內容介紹
(一)成書過程
《西游記》的主體情節(jié),就是我們熟知的唐代高僧玄奘取經的故事,從歷史上的真人真事逐漸傳奇化而來。據《舊唐書》及其他典籍記載,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歷經敦煌、新疆及中亞等地,來到印度,并在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學習,游歷印度東、南、西、北數(shù)十國,享有盛譽,后于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取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受到唐太宗召見,歸國后由玄奘口述、辯機所寫的《大唐西域記》和弟子慧立彥悰所著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便是西游故事最早的原型;由于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西游故事往往因具有神秘色彩而被人津津樂道,經過不斷地流傳和藝術性轉化,逐漸由歷史故事偏向于神魔故事,具有傳奇性質,南宋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的《西游記平話》和《西游記雜劇》等,已經改變了取經面貌,具有現(xiàn)行本《西游記》的雛形,孫悟空成為取經的第一主角,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也陸續(xù)加入其中;明代的“世本”、“朱本”、“楊本”已具有現(xiàn)行本全貌,是現(xiàn)行本的主體構成部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西游記》大多以世德堂本(“世本”)為底本,參校清代各種刻本整理而成。清代吳玉搢首次提出作者是吳承恩,民國時期經胡適、魯迅等大家進一步論證,暫定作者為為吳承恩,原因是《淮安府志》“地理”類著錄有吳承恩的《西游記》和他本人喜愛寫滑稽故事,但仍不足以完全證明《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
(二)內容介紹
《西游記》頗受明代心學影響,“求放心”等相關術語情節(jié)隨處可見,心學色彩鮮明是該書一大特色。百回本大體上可分為“大鬧三界”“取經緣起”和“西行求法”三個主要部分,“大鬧三界”即前七回所講內容,開篇寫石猴吸收日月精華橫空出世,“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但有一天“忽然憂惱,墮下淚來”,原是因有閻王老子管著,于是漂洋過海來到西牛賀洲,偶然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訪得長生變化之術,迎來了孫悟空一生的叛逆時刻,闖龍宮、鬧冥府、鬧天宮,分別象征著擺脫自然、生死、權威的束縛,甚至豎起了“齊天大圣”的旗幟,喊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向傳統(tǒng)統(tǒng)治秩序發(fā)起嚴峻挑戰(zhàn);第八至十三回是全書的總綱,介紹“取經緣起”,該部分雖然體量不大,只占全書的5%,卻交代了師徒四人和白龍馬為何會去取經及取經的目的等問題,也暗示了唯有取得真經,師徒“四人一騎”才能洗脫身上錯誤求得正果,思想由第一部分的強烈反抗統(tǒng)治秩序到逐漸走向與統(tǒng)治秩序和解,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最后一部分是第十四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體部分,由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四十一個故事組成,以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為線索,敘述了一路斬妖除魔求取真經的艱辛歷程,是有機的整體,主題思想也由第一部分的反抗一切轉變?yōu)槔硇酝讌f(xié),其中夾雜著大量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情世故的映射,集中表現(xiàn)了孫悟空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和由頑猴至斗戰(zhàn)神佛的成長歷程,蘊含著佛、道、儒教化問題辯證思考,以詼諧幽默的筆調和輕松愉悅的風格將教化傳遞給讀者,或是作者有意而為之,亦或是無意而為之,總之可以看出作者把握人性的深厚功底,正如開篇所講“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不恣意妄為,不胡作非為,追求人心性約束的中正平和之美。
二.《西游記》的人性化傾向
(一)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
作為《西游記》橫空出世的男主角,勇敢樂觀、具有反叛精神的孫悟空的形象無疑是最深入人心的。孫悟空的原型說法很多,有學者認為是外來物,偏向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也有學者偏向于本土水怪無支祁;筆者則更傾向于猴子和人長相最為相似,又為十二生肖之一,民間傳說流傳廣,且猴子生性好動聰明,相較于其他形象更符合虛構的孫悟空爭強好勝的性格。石猴與其他生物不同,無父無母,是自然日月精華所生,在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與眾不同處,剛一出世,就因勇探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首,占據仙山福地,自由自在,但石猴突然道心開發(fā),翻山跨海去尋求長生不死之術,以超脫輪回,不生不滅;此時的石猴武力不夠,因此做事相對低調,顯得有些乖巧,如拜須菩提祖師門下時曾說道,“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能力不濟時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脾氣秉性,以求得長生不死術。不過習得傍身之術后,孫悟空的本性顯露,先因賣弄本領而被祖師趕了回去,甚至曾斷言,“你這去,定生不良”,果不其然,闖的龍宮不寧,攪得閻王心驚,鬧得天宮混亂,此時的孫悟空初出茅廬,極具反叛精神,脾氣秉性完全暴露,在有了能力的條件下,內心的欲望得到無限釋放,終于在西天如來佛祖處碰了壁,五行山下五百年,饑食鐵丸,渴飲銅汁,終于認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方面孫悟空反抗秩序統(tǒng)治對封建秩序統(tǒng)治下的百姓具有啟蒙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修心的過程,過于放縱自己的欲望會帶來無法承受的苦果。
同時,在第二部分“取經緣起”孫悟空的形象甚是具有象征意味,孫悟空天生地養(yǎng),除了一身好本領之外,沒有任何后臺,正如封建社會的能力出眾卻又來自底層沒有勢力的官員,想要革新卻處處為統(tǒng)治勢力阻礙,仿佛在第六回中大圣戰(zhàn)天庭十萬天兵,腹背受敵,與二郎顯圣斗法時,敵方有李天王照妖鏡相助、太上老君的金剛琢,簡直防不勝防,甚至天庭奈何不了孫悟空之后,還可以向西天求援,孫悟空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神佛統(tǒng)治秩序,結局自然是慘烈的。但佛祖慈悲,仍給孫悟空改過機會,其實看中的是悟空的能力,如明代現(xiàn)實社會雖然能力強背景差的人但被所謂官宦世家抵制,但又不得不倚靠他們的能力延續(xù)自身統(tǒng)治,同時也是能力出眾的人值得被尊敬包容對待的表現(xiàn)。
全文來看,作者有意將修心作為全文的暗藏線索,此時的孫悟空正處于“少年游俠”階段,正所謂鮮衣怒馬少年郎,勇于挑戰(zhàn)自我,打破陳規(guī)舊俗;而若隱若無的社會問題反映則是身處時代旋渦的責任感所在,也為解讀者留下無限的發(fā)揮空間?!拔魈烊〗洝睍r期的孫悟空雖然總體上保持了前期的性格特征,但細細讀來,則有很大差別。無論放在什么空間層面,孫悟空都是配的上人才的標準,才德兼?zhèn)?,一手金箍棒,直搗天庭府,武力值毋庸置疑;說到“德”,其實孫悟空沒什么大過錯,只是貪吃、不服管教而已,就連大鬧天宮起因,也是猴子看桃園,羊入虎口矣。在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被迫居在他人之下,至少上面還有個師父管著,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且還是一個膽小懦弱、不辨是非、頑固怕死的師父,終于學會了“受委屈”,是成長的關鍵一步。甚至來到普陀洛伽山向觀音菩薩訴苦,“只指望歸真正果,洗業(yè)除邪,怎知那長老背義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緣,更不察皂白之苦”,訴苦則是有示弱的傾向了,此時的孫悟空已經在拓展自己的人脈,借助他人來勸唐僧,給自己在取經隊伍中求得發(fā)展空間;在第九十一、九十二回降服犀牛精的時候,更是讓“四位星官,將此四只犀角拿上界去,進貢玉帝,回繳圣旨”,把自己帶來的兩只:“留一只在府堂鎮(zhèn)庫,以作向后免征燈油之證;我們帶一只去,獻靈山佛祖”,此時的悟空已經逐漸接受秩序的規(guī)則,既是感恩之心,亦是免除后面的麻煩。孫悟空的改變是成長,依舊保持著本心,不過不再鋒芒畢露,而是思慮周全,是孫悟空修心的功果,在這不久之后便靈山成佛了,取經的過程與古代的“中年仕宦”相似,是一個逐步接受規(guī)則成熟的過程。第三個階段則是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的“晚年游仙”階段,功成名就,處事淡然。從孫悟空的橫空出世到靈山成佛,我們看到的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是修煉內心的過程,正如由孩童到老年的心路歷程,受外物迷惑而放縱的心回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心猿”、第一回目的“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和九十九回的“九九數(shù)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等修煉術語,都是這一結論的佐證。
(二)旃檀功德佛唐玄奘
《西游記》中唐玄奘的原型在前文已經有過介紹,是唐代高僧玄奘,不過書中人物的性格可以說是大相徑庭?!段饔斡洝分械奶粕臼侨鐏矸鹱娴亩降芙鹣s子轉世,因輕慢佛法被貶到下界,在觀音菩薩的指點下前往西天求取大乘佛法。故事中的唐僧雖然保留了心地善良、不畏艱險、謙恭篤誠、意志堅定等美好品質,但也增添了怕死頑固、不辨是非、昏庸懦弱的缺點,與真實的高僧玄奘差距很大。相反,孫悟空的勇于犧牲、嫉惡如仇、善惡分明更像是 現(xiàn)實之中的玄奘所具有的,偷渡國界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可見其魄力和果斷。有學者曾提出,將唐僧取經的堅定和孫悟空的果敢等特征組合起來,更像是現(xiàn)實中的高僧玄奘。也有很多學者提出,孫悟空是唐僧的心魔,豬八戒是唐僧的貪欲,孫悟空的桀驁不馴正是唐僧前世金蟬子的特征,修的心是唐僧的心,求取真經歷經磨難也是成長的過程。雖然唐僧在取經途中看似不明是非,責怪悟空打死了強盜,痛斥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二十七回甚至恨逐美猴王,一路上為了取經可以說出盡了洋相,但與三個徒弟相比,他只是肉眼凡胎的凡人而已,我們不能用評判神魔的標準要求他,作為取經的精神領袖,唐僧無疑是合格的,求取真經本心堅定,將團隊維系在了一起。在靈山成佛時如來道:“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可見本次西天取經對唐僧來說也是一場修心的過程,完成取經使命。
(三)凈壇使者豬悟能
豬八戒是小說中另一個耀眼的存在,雖然貪財好色,好吃懶做,愛搬弄是非,卻讓人討厭不起來。作者塑造這一人物濃墨重彩,將人追求世俗之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加具有真實色彩,若都像唐僧、孫悟空一樣理想化,則失去了小說的價值了。八戒本是凡人,在云棧洞與悟空初遇時就曾介紹:“忽然閑里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币蛴鱿尚扌胁懦蔀檎乒芴旌拥奶炫钤獛洠蜃砭普{戲嫦娥、偷吃靈芝仙草、拱倒斗牛宮,被罰下界,后經觀音點化去西天取經,在聽到自己被封為凈壇使者后,口中便嚷到:“他們都成了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口快心直,仍有著凡人的一些特點。八戒的獨特之處在于,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但讀者仍然帶著笑意在看,因為或多或少的我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沒有孫悟空的智謀勇敢,但豬八戒是明代肯定人欲的產物,深受晚明心學的影響。
在豬八戒身上,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貪吃。孫悟空吃的大都是奢侈品,吃的是地位與臉面的象征;而豬八戒則不注重質量,看的是體量。在第十八回中高太公向行者吐槽那妖怪(豬八戒)“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喜得還吃齋素,若再吃葷酒,便是老拙這些家業(yè)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凈”,第二十四回五莊觀吃人參果時豬八戒像吃饅頭一般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不知滋味幾何。除了貪吃,豬八戒還貪財好色,多次因為貪圖美色被妖怪捉住,甚至還在四圣試禪心時把持不住自己險些與菩薩做親;平時化緣得來的銀子也讓銀匠鑄成了一塊,塞在耳朵里做私房錢。正是這些詼諧幽默的喜劇化描寫,使讀者不覺討厭,反而真實可愛。
(四)八寶金身羅漢沙悟凈
沙悟凈本是玉皇大帝親信,因在王母的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玉玻璃被貶下界,在流沙河承受飛劍之苦,因觀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沙悟凈相比于孫悟空和豬八戒而言,存在感較低,任勞任怨,勤勞穩(wěn)重,是為求佛之正果而取經,也是為了贖罪。孫悟空可以回花果山受猴子猴孫擁戴,豬八戒可以回云棧洞找高玉蘭,甚至唐僧也是大唐得到的高僧,只有沙悟凈無處可去,孤身一人,從未想過散伙的念頭。雖然在取經團隊地位不高,但屬于實干派,類似于苦行僧,少言寡語卻思慮周密,處世謹慎且做事藏鋒,終成八寶金身羅漢,受大供養(yǎng),斷除貪嗔癡,不受生死輪回。
三.極幻之中蘊含極真
《西游記》以極度的夸張想象塑造了神、佛、妖、魔等神奇幻異的形象,突破了時空和生死,在光怪陸離的世界盡情遨游,無一事不幻,無一事不真,亦真亦幻。寫道流沙河時,“鵝毛飄不起,蘆花定低沉”,來到火焰山則是“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钡怯钟兄欢ǖ默F(xiàn)實依據,比如玄奘取經的歷史依據,還有傳統(tǒng)的神仙體系和諸佛體系,有我們熟知的閻王殿和常拜的城隍土地。此外,最能與人產生共情的,是作者對書中人物人性的勾勒。我們可以在豬八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會向往無所畏懼、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的暢快,也可能為嬌滴滴喊著御弟哥哥的西梁女王的情真意切而感動,隨處可見的是現(xiàn)實情感的影子。同時小說還進行了去距離化的處理,將神佛妖魔人化描繪,語言詼諧幽默。如第八回堂堂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竟然開口就是“姓孫的,你認得我么?”讓人毫無距離感;還有大圣心中念道菩薩一世無夫更是讓人忍俊不禁,毫無神性威嚴。
綜上,我們知道作為一部神魔小說的《西游記》以神幻奇異的筆觸于游戲之中暗含密諦,在虛幻之中折射人性。通過對不同人性的描寫,可以在其中找到自身的影子,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人性自由的追求,在作者有意為之的“修心”歷程中,摻雜了多年來對社會、官場的認知,整體價值十分豐富,對今天的我們如何成長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藺九章,劉芳.信仰的危機與再建——也論《西游記》主題思想[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9(06):73-81.
[2]王玉姝,王樹海.《西游記》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佛教意蘊[J].明清小說研究,2019(03):78-92.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中國書籍出版社:中國史略叢刊,201511.374.
[4]吳承恩,李天飛.西游記[M].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小說注釋系列,201410.1280.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