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橋梁和紐帶。史料教學能在滿足高考具體要求的同時,讓學生回歸歷史場景,探索歷史本質(zhì),掌握科學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運用史料,將其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谛抡n程改革背景,對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史料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對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史料教學;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新高考模式下史生混合班的學生困境和對策研究”(2021/LX/02/242/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薛鳳玉(198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蘇苑高級中學。
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橋梁和紐帶,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睔v史這門學科需要背誦的知識內(nèi)容較多,涉及范圍廣,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不同歷史節(jié)點相關的人物和事件,而且要能夠?qū)v史進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合理、正確的價值判斷。基于學科特點,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內(nèi)容,還要使他們形成理性客觀的批判性思維,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史料資源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一、史料的基本內(nèi)涵
梁啟超指出:“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庇纱丝梢?,史料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反映歷史本來面目的歷史痕跡,是人們編纂歷史和研究歷史的主要材料。史料按形式可分為文字史料、圖片(表)史料、音像史料、口碑史料、實物史料五種,教材中的史料主要是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1]。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真實地體驗并感知歷史,教師只能借助史料來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還原歷史場景。教師以形式多樣的史料為載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深入感知歷史;在分析歸納的過程中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探究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在課后拓展過程中感悟偉大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最終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標。
史料教學的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設置疑問→搜集史料→甄選史料→分析歸納史料→解讀史料→討論推理→得出結(jié)論→深化感知。
二、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脫離真實的歷史事實和場景去理解歷史結(jié)論是抽象的。但因為考試的需要,學生需要背誦繁多的歷史條目以及結(jié)論、觀點等,學習壓力較大。然而,通過積累內(nèi)容豐富、類型多樣的相關史料,學生可以沉浸式地感知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從而能夠全面、深刻地認識和評價歷史現(xiàn)象。這改變了以往的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的學習方式,也降低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2]。
(二)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內(nèi)容
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教材所涉及的部分歷史在時間上相距甚遠,所以如果單純依靠教材的文字敘述,學生容易對學習內(nèi)容一知半解。通過學習史料,學生可以與歷史進行深度對話,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真相,加深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史實占絕大部分內(nèi)容,而史論和史觀只占一小部分。史料可以讓史論和史觀更加鮮活,通過學習史料,學生的視野會得到極大的拓寬。
(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教師開展史料教學,能讓學生在分析歷史發(fā)展脈絡和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提高質(zhì)疑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和辯證推理能力等。有時史料內(nèi)容比較復雜,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一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增強綜合學習能力。
(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通過史料學習,學生會對我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感興趣,進而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史料學習,學生會對我國紅色文化形成深度認知,在心靈上受到觸動,在精神上受到感召,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史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史料資源的利用不合理
高中階段課業(yè)繁多,歷史學科課時較少,一些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在講述歷史知識時對史料資源的應用不全面,往往一帶而過,缺少讓學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的過程,沒有充分發(fā)揮史料資源的價值。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沒有對史料資源進行深入講解,學生也沒有充足的時間深入探討史料,無法體現(xiàn)“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精神。這也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得不到充分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
(二)對史料資源的認識不到位
對史料資源的應用不充分、不合理,主要是因為歷史教師對史料資源的認識不到位。如果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只是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簡單講解,那么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是淺顯的,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以及相關的淵源知之甚少。此外,教師對史料資源沒有合理、客觀的認識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歷史教學停留在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階段,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歷史教學形式單一、陳舊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部分教師只是將教材內(nèi)容讀給學生聽,缺乏深入細致的講解和分析,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難以對歷史事件及人物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目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直觀地將歷史事件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便于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然而,部分教師因為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或是覺得過于麻煩等,很少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仍然采用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因此,學生難以沉浸在歷史課堂中,無法充分地感知歷史事件,更無法與歷史人物產(chǎn)生共鳴,難以真正地理解歷史事件,學習效果較差。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注意事項
第一,拓展史料來源,對史料的選取不局限于歷史教材。比如,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影像資料、漫畫、信函、演講摘要、統(tǒng)計資料、音樂、詩歌等都可以作為參考資料應用于歷史教學中。
第二,史料要有明確的出處,注意其來源的權(quán)威性。歷史研究遵從“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歷史教師在備課時應預先對史料進行甄別,判斷其價值,盡量不要選用出處不詳、存在爭議的材料。此外,還要在甄別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是否有助于本課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是材料的選擇要有指向性,以免材料堆積,影響課堂效率[4]。
第三,應明白史料與歷史事實不完全相同。史料可以作為研究歷史事實的參考,但不是所有史料都能準確地反映史實。在利用史料的過程中,既要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推斷史實,還要將史料放到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加以辨析、考證,不能脫離歷史實際和特定的歷史條件孤立地分析史料的價值。
第四,應認識到史料中蘊含著某種歷史觀點與立場。史料一般都隱藏著一定的觀點和立場,所以對史料的分析不能局限于表面,更要看清史料背后隱藏的信息,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中的觀點,給出自己的評價。此外,還應留意搜集到的史料是否有人為改動的痕跡,避免“偽史料”遮蔽歷史真相,誤導學生的歷史觀念。對此,教師在史料教學中應盡量采用一手史料。
五、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策略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史料教學的主體,在實施史料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關聯(lián)性強的史料
我國歷史悠久,留存了十分豐富的史料資源,包括歷史文獻、歷史圖像、歷史文物等,對我們了解相應時代的社會背景、歷史事件、人物特點等有很大的幫助。但在歷史教學中不能盲目選取史料,要保證所選史料與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教學重難點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彰顯史料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史料搜集工作。
2.史料的展示要恰當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史料,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分析和討論歷史知識的興趣。高中歷史課程內(nèi)容涉及的知識點有的比較抽象,具有一定的深度,若史料展示方法枯燥乏味,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束縛,無法很好地理解史料資源中所蘊含的知識。因此,教師要采用恰當?shù)氖妨险故痉椒ǎ缃柚嗝襟w技術播放相應的圖片、視頻,以直觀形象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史料,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3.史料的運用要因人而異
在史料運用過程中,首先要使學生讀懂史料,然后結(jié)合史料深度思考歷史問題。在引導學生運用史料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充分學習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已經(jīng)足夠,而對于一些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適當?shù)匾龑麄冄由鞂W習課外的相關史料。這樣的差異化教學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使他們在史料運用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材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史料來源。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材上的相關史料由學生自己看就可以,不需要占用課堂時間講解,這是一個認識誤區(qū)。教材中的史料一般是教材編寫者為了說明一個史論或史觀而精心選擇的,與教材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若是為引入課外史料而忽視教材中的史料,就是舍近求遠、本末倒置了。教材中的史料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需要教師重點講解的;二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發(fā)掘教材中的史料的價值,合理地引導學生利用好教材中的史料。
(三)為學生精心設計個性化隨堂作業(yè)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生活環(huán)境、個性特征等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對歷史學習以及史料資源的看法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情,為學生精心設計個性化的隨堂作業(yè)。比如,先讓學生自主研讀某一史料,找到感興趣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隨后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分享交流。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這一過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能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同時,在自主探究和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從不同的角度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知識,從而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5]。
(四)利用史料資源強化學生的情感教育
史料資源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土和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史料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史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起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共鳴,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真切的感受與歷史人物進行跨時空交流,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識。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對史料資源的深入挖掘與分析,為學生提供更有價值、更有針對性的史料資源,并通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資源、布置個性化的作業(yè)來充分發(fā)揮史料資源的價值,促進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質(zhì)量穩(wěn)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林軼.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初探[J].高考,2021(36):106-108.
[2]陳靜,程琳.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19):73-74.
[3]谷獻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2):125-126.
[4]李恩強.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12):64-65.
[5]潘紅玉.論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1(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