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穎華(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qū)乾趙小學)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初始階段,他們所接觸的人、經歷的事都會成為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這就需要通過豐富的德育工作去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使學生能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是非觀念,自覺遵守道德,且能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實現(xiàn)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對此,小學班主任應客觀分析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既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問題設計德育實踐計劃,使小學生能順利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也要督促小學生在德育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其能在成長過程中做出正確抉擇,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做準備。
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師,班主任與學生的相處、交往更為緊密,面對面的相處與交流更易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德育認知方面的問題,有利于因勢利導解決問題。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論中已經強調,學校教育應該堅持做到以兒童的發(fā)展為中心,并且要根據(jù)小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認知需求去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活動形式等,真正做到“活”教育,不能死守教材、固定的教學方法等,更不應違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成長需求。對此,班主任應重視與小學生相處交流的機會,從細節(jié)處發(fā)現(xiàn)問題,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德育實踐計劃,通過及時的口頭引導、德育實踐活動等進行德育,使得小學生能自覺調整個人行為,樹立正確的德育意識。
具體來說,班主任可從這樣幾個方面去觀察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觀察學生的交友行為,判斷學生是否能友善待人、具有社會性情感;觀察學生的集體生活表現(xiàn),判斷學生是否具有服務意識、奉獻精神等;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判斷學生是否具備愿意拼搏奮斗、勇敢堅強等意志品質;觀察學生在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表現(xiàn),判斷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理想信念并且為之奮斗的拼搏精神,等等。一旦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德育認知缺陷,班主任便可設計針對性的道德教育計劃,從而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做準備。
比如,通過長期的觀察、其他任課教師的反饋等,確定本班學生在集體交往過程中缺少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依然十分看重個人成績,在集體活動中存在相互推諉的不良行為。對此,我便設計了一輪合作教育計劃:設計兩人三足、背對背夾球等團隊游戲活動,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玩游戲,一方面是要進一步觀察小學生的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則要根據(jù)學生的游戲體驗引入本次德育的主題。在游戲中,幾個取得良好比賽成績的學生產生了愉悅感,且共享了勝利經驗,這些學生對待同伴的態(tài)度十分友好,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游戲經過。然而,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學生雖然沒有互相抱怨,但是彼此沉默,士氣消沉,凝聚力不高,出現(xiàn)了“軍心渙散”的現(xiàn)象。對此,我引入了本次德育活動的主題:團隊利益與個人利益孰輕孰重?根據(jù)學生的游戲體會,我告訴學生,一個好的團隊能在低谷時相互打氣、互相鼓勵,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懷疑自己、否認團隊,能共享成功,更能共同承受磨難,但是如果學生遇到問題便相互抱怨、心生退出之心,那么這個團隊是無法走得更遠、更久的,所以學生應該要為團隊利益去調整自己的腳步,在保護個性的同時能自覺為團隊、為集體做貢獻,且要在團隊中承擔職責。
通過團隊教育,本班學生能明白團隊的重要性,也能重獲勇氣、自信,這也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團隊意識,而我也再一次組織了學生參加團隊游戲,希望學生能通過集體討論與友好交流重新確定“作戰(zhàn)”計劃,改變團隊相處方式、調整分工,懂得相互配合與彼此扶持。
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這些理論不僅強調了生活資源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能真正優(yōu)化學生的生活質量、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且要支持學生以“做”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而“教”也應以“學”“做”為中心。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課程之一,而這也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便于改善小學生的品德意識,使小學生能從真實的經歷中獲得智慧、形成道德品質。對此,班主任應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支持學生在學校內、生活中去總結成長經歷、歸納德育內涵,使得小學生能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盡早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意識,使其能真正實現(xiàn)健康成長,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
比如在“勞動節(jié)”,為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使其能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勞動實踐活動。第一輪,學生需參與班集體衛(wèi)生大掃除活動,學生以“抓球”的方式承擔擦玻璃、拖地、倒垃圾、整理雜物等不同的任務。當本班學生看到教室煥然一新、各類物品井井有條時,便可因為這一勞動經歷產生幸福、愉悅的心情,這也就促使小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樹立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正確意識。第二輪,學生要參加校園植樹活動,而學生也可自覺準備水桶、鐵鍬等工具,在學校內參加植樹勞動實踐活動,完成植樹任務。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我不僅會引導學生接受勞動教育,使其能明白勞動是創(chuàng)造財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徑,還會從環(huán)保教育入手,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環(huán)境、愛護花草樹木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學生能明白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道理。通過后續(xù)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本班學生對自己能親手種樹感到驕傲,還向周圍的朋友、家人講述了種樹的經歷,主動宣傳起了生態(tài)理念、愛護環(huán)境的觀點,而且能自覺遵守社會公約,愛護環(huán)境、維持生態(tài)平衡。
在這一德育實踐活動中,小學生能在勞動實踐中樹立尊重勞動、珍惜勞動的正確意識,且能在勞動實踐中接受環(huán)保教育,能自覺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正確心態(tài),便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識。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產生責任意識,我還鼓勵學生在家庭中主動承擔勞動責任,希望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品質。
賞識教育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已經被列入世界上六大家庭教育之一。在德育管理中,賞識教育也起著突出的作用,可直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意識,主動向榜樣學習,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使其主動追求真、善、美的優(yōu)良品格。對此,班主任應主動通過賞識教育去開展德育活動,通過賞識評價選出具有優(yōu)良品德意識的學生榜樣,以學生帶動學生、以學生激勵學生,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合作、競爭氛圍,使得小學生在正面的班級氛圍引導下實現(xiàn)健康成長,從而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德育管理中介入賞識教育需要遵守三個基本準則:
1.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不可虛構、不可脫離事實。德育本身是對小學生的精神品德、道德意識等進行正面引導所展開的德育活動,這也就有利于促使小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由此提升學生的素質,而如果賞識教育脫離現(xiàn)實、失去事實依據(jù),那么學生不僅難以樹立是非意識,反而有可能產生錯誤意識。
2.要做到具體、準確,使小學生能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還有待完善等,使得學生能在賞識中產生成長動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3.賞識教育應具有拓展性、發(fā)展性,使得小學生不僅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也能明白自己在未來的成長中應做出的努力,在賞識中產生成長動機,以便為未來的學習做準備。
比如本班有一個學生十分樂于助人,他天生是個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且能在幫助別人的時候產生幸福感、滿足感。對于這個學生,我多次通過賞識教育在班級內宣傳他樂于助人的經歷,也主張其他同學向這個學生學習。在賞識這個學生時,我會根據(jù)學生主動幫助同伴輔導作業(yè)、經常主動加入衛(wèi)生小組打掃教室、經常幫助教師擦黑板或者整理作業(yè)等真實事例,用感恩、肯定的語言感謝這個學生為班集體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后來,我還將這個學生選為班長,使其能在班級管理崗位上更好地為班集體付出。但是在賞識教育中,我也指出學生應該要更加關心一些性格膽小、在集體中存在感較低的同學,要幫助這些學生融入集體、熱愛集體,而且也要幫助一些缺少團隊意識的學生去為班集體服務,希望學生能真正像一個“班長”一樣去領導其他同學為班集體服務、奉獻,由此打造一個凝聚力高的班集體。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識,這個學生在班級中的服務意識變得更好,且不僅能主動為班集體服務,還能帶動其他同學一起為班集體做貢獻,十分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團結的班集體,也有利于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
在德育管理中實施賞識教育時,我會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品德優(yōu)勢、個人特長實施賞識教育,比如有的學生待人親和、友善,有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有的學生為人理性,有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孝親敬長意識,等等,在班級內宣傳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經歷,引導學生在班集體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以便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做準備。
德育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班主任能在學校內通過豐富的主題班會、實踐活動去引導小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家長也應在家庭中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引導小學生傳承高尚品德,使得小學生能在家風家訓的熏陶與啟迪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識,為學生的成長做好準備。為此,班主任應主動構建家校合作平臺,在德育領域與家長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教育學生,使學生能盡早形成高尚的品德,健全學生的心智,提升學生的道德。
在開展家校合作工作時,班主任可利用學校資源去開展家庭活動,使得家長、學生能同時接受品德的熏陶,也可與家長一同設計德育計劃,確定科學的育人方針,充分整合家校雙方的資源優(yōu)勢,為提升小學生的素質做準備。比如通過學校觀察發(fā)現(xiàn),本班有不少學生都存在浪費資源、不重視金錢的不良行為,而為了了解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也組織了一次線上問答活動,詢問了各位家長是如何指導子女去消費、去整理個人物品的。正如猜想中的一樣,各位家長在面對子女的消費欲望時會盡量選擇滿足,尤其是在購買玩具時,家長雖然明白學生買了玩具之后會閑置在一旁,但卻往往會因為子女的哭鬧、堅持而妥協(xié),導致學生漸漸養(yǎng)成了浪費金錢、浪費物品的壞習慣。對此,我與家長一同合作,共同設計了改變學生消費觀念,使其樹立珍惜金錢、節(jié)約意識的家校共育計劃:家長可以每月或者是每周給學生留出零花錢,數(shù)額有限,而學生可自由支配零花錢,但是如果超出零花錢的金額范疇,那么家長則不可額外支付金錢,抑制學生過度的消費欲望。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能自主支配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他們可以選擇存儲,也可以選擇購買自己需要的文具、喜歡的零食或者玩具等,能在自主管理金錢的過程中明白適度消費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理財”意識,使其能尊重金錢、珍惜金錢,同時也能直接控制學生的消費行為。另外,家長還要幫助學生整理個人閑置物品,將玩具、圖書、衣服等捐贈給貧困山區(qū),讓學生自覺管理個人物品,且通過整理、捐贈活動去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浪費行為,使得學生在捐贈活動中產生獻愛心的意識。
在學校內,我則會在班會課上指導學生制定周度、月度消費計劃,及時滲透理財教育,使學生能及時學習節(jié)約的知識,明白金錢來之不易,每一次的消費都應謹慎考慮。通過家校合作,小學生可在長期的自我管理活動中樹立節(jié)約意識,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未來成長有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力量所產生的引導作用是十分突出的,而且因為小學生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意識、成熟的價值取向,所以會以包容、接納的姿態(tài)接受他人的想法,這就有利于通過豐富多元的德育實踐活動與全方位的育人機制對小學生產生實際的引導作用,使其能在成長過程中自覺接納新知識、新道理。對此,小學班主任應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德育實踐計劃,從細節(jié)、小事做起,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道德精神,為小學生的未來學習、發(fā)展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