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瑞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沒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支撐,國家與民族精神命脈也將無以延續(xù)。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語言的書面呈現(xiàn)形式,內容涵蓋民俗、歷史、天文、文學、地理等多個方面,以文字方式記錄了古人先賢的思想,記載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初中正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強化文言文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領略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之美,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認知。
中國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古典文學占據(jù)較大比重,歷經3000 余年歲月的更迭,幾經歷史之考驗,其內容和形式得以完善和發(fā)展,更加能夠呈現(xiàn)中華文化之精髓。中國古典文學以文言文形式展現(xiàn),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民族信念和美學的追求,同時蘊含教化功能,“文以載道” 是古人先賢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衷之一,同時能夠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將自己的美好理想賦予其中,展露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引發(fā)讀者深思。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導初中學生建立正確價值理念不可或缺的形式。[1]
儒家提出諸多道德范疇,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溫、良、恭、儉、讓、寬、惠、敏等都是“仁” 的理念的展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儒家文化已經逐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民眾生活和思想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思想融于文言文篇章之中,既是對人與人關系的反思,也是對人類發(fā)展的研究,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深入剖析,對和諧發(fā)展路徑的深入探索,獨善其身、達濟天下境界的延伸,才讓中華民族得以持久發(fā)展。學習初中文言文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人文倫理關懷的理念,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受生命、理解人與人的關系,幫助學生體會生命的情感,實現(xiàn)中華民族核心理念的延伸。[2]
宗白華先生曾說,生活中總是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美,這為人們所肯定,而生活的美所擁有的極為豐富的內涵,則需要人們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數(shù)千年發(fā)展過程中,文人墨客對于美的感知均凝結于文學作品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言文既是古人先賢思想理念的體現(xiàn),也融入了古人先賢對于美的研究和探索,閱讀文言文無疑讓我們的思想境界升華,讓我們逐漸萌生感受美、欣賞美的意識和情趣。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從吟誦朗讀中感受美,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品位得以傳承。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擁有極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古典文言文中融入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并學習文言文,讓文中的民族精神浸潤心田、融入血脈,悄然之間對人的人格、品行產生影響。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形成積極進取、修身養(yǎng)性的人生態(tài)度,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機智勇敢、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能夠讓學生擁有心懷天下、重情重義的愛國情懷,而這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之精髓。
很多教師還是比較重視文言文教學,在文言文教學中也強調語言和內容的學習,但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文言文語言教學上,對于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髓闡釋不足。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疏通“寡” “粟” “畔” 等字音,引入“留” “刪” “換”“取” “補” “直” “調” 等多種注釋疏通方法,并帶領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翻譯,但對于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的滲透則較少講解,未能將文言文教學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這讓文言文教學的價值大打折扣。[3]
很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會根據(jù)學生的語文水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采用串講、精講等不同方式進行文言文教學,重點進行文言文內容翻譯,看似讓學生對文言文語言有所把握,實際則讓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支離破碎。學生既未能真正融入文言文之中進行文本學習,又難以真切感受文言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未能對文言文中所蘊含的思想進行細細品味。這讓文言文教學呈現(xiàn)出應試態(tài)勢,無法幫助學生建立文言文終身學習思想,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喪失興趣,無法充分調動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
理論教學要與實踐相結合,很多教師對于文言文所蘊含的豐富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知,認可并接受文言文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理念,但在文言文教學中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輸出有所不足,這也讓學生未能從文言文學習中感受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多樣性。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還未能從教師的文言文教學中得到激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的閱讀更多依賴于課堂教學,認真聽講的學生往往在書本上記錄句子翻譯、文章主旨等分析筆記,但未能將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厚重文化進行記憶,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并未能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
文言文中蘊含著極具內涵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挖掘,通過文言文文化價值內涵的傳遞,幫助學生領悟文言文深意,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只有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讓文言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合。
例如,教師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 一文時,文中曹劌“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所以做出“逐之” 的決定。很多教師在進行此文教學時,往往贊揚曹劌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指揮家。但是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曹劌為什么看到敵方車轍印記混亂、軍旗倒下才讓追擊呢? 抑或者在進行此問題講解時候草草收尾,將曹劌和莊公進行對比,將兩個人的形象、品格進行對比。其實,在進行此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更深一步的剖析,西周開始中原各地作戰(zhàn)的主要工具便是戰(zhàn)車,車戰(zhàn)中軍隊的形式非常重要,春秋時期作戰(zhàn)軍隊一般分為三大方陣,分別是中軍的主帥以及左右兩個側翼,三個方陣之間需要協(xié)同作戰(zhàn),聯(lián)系的媒介就是軍旗和戰(zhàn)鼓。[4]如果一支軍隊軍旗倒了,車轍印記混亂,則說明三個方陣已經失去聯(lián)系,軍隊已經潰不成軍,可以判定軍隊已經沒有進攻能力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歷史淵源,才能讓曹劌在看到齊國軍隊軍旗倒了,車轍印記混亂的情況下,判定齊國軍隊已經混亂。
再如,教學《岳陽樓記》 的過程中,教師同樣不可簡單停留在文言文的翻譯上,而是要帶領學生穿越歷史,讓學生體會并感受范仲淹所處的歷史時代,那是歷史上最混亂分裂的時期,那是民不聊生、混亂不堪、人人為己、不顧禮義廉恥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范仲淹發(fā)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呼喊。[5]
中華文化視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學要依托于不同的教學方法而展開,借助不同的教學形式,既讓學生感受文言文內涵,又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融入文言文之中。探索趣味性、生動性、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是文言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學《春望》 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杜甫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杜甫生平經歷的紀錄片,在“安史之亂” 的時代背景下,杜甫拋下妻兒獨身一人追尋朝廷,為國盡忠,卻在途中被叛軍困居長安,戰(zhàn)爭的氣息在詩中得以展現(xiàn)。也正是因為杜甫所處的時代特點,讓其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更多悲愴滄桑的時代色彩,他看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會到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的不平等。生死離別的痛苦、戰(zhàn)爭的苦難都可以通過影像等方式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既讓學生對杜甫生平予以了解,也讓學生對那個時代的歷史有所感知,更能讓學生深刻地感悟古詩詞的內涵。[6]
再如,教學《狼》 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這篇文言文的文化內涵。該文言文通過狼與屠戶的對比,贊揚的是屠戶能夠看透狼的本質,并在面對兇狠的狼的時候沉著冷靜。而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有了動物保護的聲音。結合時代發(fā)展背景,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過去和現(xiàn)在人們思想觀念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古人先賢的思想和認知,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多樣化、合理化地進行文言文解讀。只有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獨立的眼光審視事物、認識事物,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深度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理論知識的教學離不開實踐沃土的應用,只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文言文理論學習中掌握學習技巧,在文言文閱讀中應用所學習的技巧,才能讓學生尋找到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閱讀之樂,并讓學生從文言文閱讀中反芻技巧、理論的掌握。
例如,《陳涉世家》 中卜者對吳廣說: “足下事皆成,有功?!?其中“足下” 一詞在教材中注釋為“古代下稱上或者同輩相稱的敬辭”。而“足下” 為何為敬辭,可以讓學生來講解。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了解到了其中的文化故事。春秋時期,重耳流亡在外,性命堪憂,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隨從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饑餓的重耳吃,最終讓重耳活了下來。重耳后來回到自己的國家,當上了晉文公,但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并沒有提及救下自己性命的介子推。介子推也沒有找重耳要求賞賜,一直隱居山林。重耳知道后內心非常愧疚,便派人請介子推,而介子推卻不愿出山,重耳希望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但在大火重重包圍之下,介子推依然未出山,最終被燒死在大樹下。[7]重耳十分懊悔,最終將樹木做成木屐,時常感嘆: “悲乎,足下!” 讓學生講述這個歷史小故事,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此文言文中的文化內涵,更加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領悟一詞、一句之由來。
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反復學習文言文閱讀,可以第一次進行文言文閱讀,第二次進行文言文抄寫,第三次進行文言文討論等,通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實踐,幫助學生尋找到自己文言文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尋找、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重要渠道,更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教師對文言文教學進行不斷探索。文言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教學的開展不應僅局限于解釋詞語、背誦和刷題,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碰撞的今天,更加需要牢牢守住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探索文言文多樣化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