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云飛,俞思敏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融入學校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也日益完善。翻轉課堂就是其中一種教學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翻轉課堂,又稱“顛倒課堂”,最早在美國得到推行使用,它是指學生在家通過微課視頻提前學習知識并獨立自主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任務,教師在課堂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教學過程。翻轉課堂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若將翻轉課堂應用在學校體育課堂中,便能大大提升體育課堂的質(zhì)量,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熱愛體育,并能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健康。
根據(jù)研究的需要,選取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中學七年級兩個自然班的學生,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班男、女各20人,共80人。研究對象均為身心健康、無疾病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在廣州市圖書館(線上)、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平臺以“翻轉課堂”、“身體素質(zhì)”、“信息技術”等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歸納整理出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數(shù)據(jù),為本研究的開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diào)查法
參加測試的學生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分別填寫《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該量表來自汪曉贊博士的論文《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研究》,主要從運動參與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體育學習消極興趣以及自主學習程度四個維度去評定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水平及參與程度。
整個量表采用5點制評分標準。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2分表示比較不同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比較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最后根據(jù)每題得分相加的總分評定學生體育興趣水平和參與度。
實驗前一共發(fā)放問卷80份,收回問卷78份,有效率為97.5%;實驗后再次發(fā)放80份問卷,收回問卷76份,問卷有效率為95%。
1.2.3 實驗法
實驗時間為10周。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在班級釘釘群發(fā)送微課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并要求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卡。教學內(nèi)容是跳短繩中的并腿跳繩、開合跳繩、弓步跳繩。課中令學生分組學習并進行組內(nèi)討論,教師則在旁邊指導并為學生答疑解惑。對照組則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課中教師向學生傳授新的技術技能,課后安排作業(yè),鞏固當堂課學習的技能。
實驗結束后對并腿跳繩、開合跳繩、弓步跳繩這三個項目進行測試,記錄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1分鐘內(nèi)完成跳繩的次數(shù)。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實驗前、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Excel和統(tǒng)計學SPSS 22.0進行整理、記錄與分析。
2.1.1 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水平及參與程度
如表1所示,實驗前實驗組、對照組運動參與程度的均值分別為34.31和33.47,實驗前P值為0.440,P>0.05,未呈現(xiàn)差異。實驗后兩者運動參與程度分別為37.42和34.33,實驗組的均值增長值比對照組高,且實驗后P值為0.004且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體育學習積極興趣的均值得分分別是28.73和27.00,實驗后是31.49和27.47,實驗組增長較高。實驗前P值是0.055大于0.05,無顯著差異;實驗后P是0.000小于0.05,呈現(xiàn)顯著差異。
體育學習消極興趣為反向計分題。實驗組實驗前得分均值有下降趨勢,而對照組的體育學習消極興趣不減反增,分數(shù)有較明顯的增加。實驗前P為0.820,大于0.05,無差異。實驗后P為0.000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圖1 50米跑
2.1.2 身體素質(zhì)
根據(jù)表2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50m跑和坐位體前屈的成績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P值均大于0.05,實驗前后50m跑和坐位體前屈均無顯著差異。
圖2 坐位體前屈
2.1.3 跳繩水平
根據(jù)表3可知,實驗后實驗組并腿跳繩的均值為84.56,開合跳繩的均值為76.31,弓步跳繩的均值為70.16。對照組并腿跳繩的均值為73.49,合跳繩的均值為65.00,弓步跳繩的均值為60.22.實驗組在三項跳繩測試中得分均值都比對照組高。三項跳繩測試的P值為0.014、0.006、0.006,均小于0.05,說明兩組在三項跳繩測試中都存在明顯差異。
表1 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50米跑、坐位體前屈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表
表3 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跳繩水平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表
圖3 并腳跳繩
圖4 開合跳繩
圖5 弓步跳繩
根據(jù)研究結果可知,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項測試中均無差異,從實驗角度分析兩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水平及參與程度可從《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中體現(xiàn)。實驗組在運動參與程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體育學習消極興趣、自主參與程度四個維度中,實驗前后分數(shù)變化分別是34.31增至37.42、28.73增至31.49、9.18下降至6.96、15.56增至19.40。從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可得,融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程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和自主參與程度,并能減輕學生的體育學習消極興趣,原因是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能夠發(fā)揮個人主體性,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學習習慣選擇適合自身的練習方式,課前具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準備,課中練習便有更強烈的幸福感。對照組在運動參與程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體育學習消極興趣、自主參與程度四個維度中,實驗前后分數(shù)變化分別是33.47增至34.33、27.00增至27.47、6.96增至8.96、15.13增至15.62。運動參與程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和自主參與程度沒有明顯提高,且體育學習消極興趣有加重,原因是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不能根據(jù)學生的水平,關注每一位學生個體,忽略學生個性差異,且教學形式單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50m跑、坐位體前屈均無明顯變化,都有較小程度的增長,原因是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增長不能僅靠短短幾周的鍛煉,而是要長期堅持,說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短時間內(nèi)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與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差異不大。
實驗后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跳繩專項技術差別較大,并腿跳繩、開合跳繩和弓步跳繩的差值為11.07、11.31、9.94,對于較難的專項技術,兩組成績相差較大。原因是實驗組學生在家根據(jù)教師發(fā)送的微課視頻進行練習,并完成學習任務卡,在學校上課時已做好充足的身體準備和心理準備。課中學生分組進行學習、練習以及交流,沒有了教師的集中講解,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鞏固練習。遇到難題時可向小伙伴或教師討教,疑問得到解決,動作得到改善。而對照組的同學在家沒有進行提前的學習,在課堂只能按部就班跟著老師的步驟進行學習,水平有差異的學生就會在學習中得到阻礙,且學生在課堂中的練習時間并不多,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也無法追蹤,因此學生掌握技能所需時間較長,鞏固技術也較難。
根據(jù)《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反映,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運動參與程度、體育學習積極興趣、體育學習消極情緒、自主參與程度這四個維度都呈現(xiàn)較顯著的差異,說明翻轉課堂模式能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水平及參與程度。對照組實驗前后體育學習消極興趣得分均值的提高,說明長期運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疲倦的心理,加重消極情緒。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50m跑和坐位體前屈這兩個項目中并未呈現(xiàn)差異性,說明與傳統(tǒng)體育課堂相比,翻轉課堂融入中學體育教學課堂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明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
在并腿跳繩、開合跳繩、弓步跳繩三項跳繩技術的測試中,實驗組的得分均指均比對照組高得多,并呈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性,說明在技術的學習上,翻轉課堂能夠提高學生專項技術水平,且效果較明顯。
兩種教學模式對比,翻轉課堂模式更加能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水平及參與程度,也能很大程度地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說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融合中學體育教學是有非常明顯效果的。
4.2.1 擴充課堂資源,提升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無論體育教學如何改革,體育教師始終是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翻轉課堂的其中一部分是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課程資源,然后向學生推送優(yōu)質(zhì)微課視頻,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要有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優(yōu)質(zhì)課例等教學資源,并運用視頻處理技術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與整合,以擴充課堂學習資源。[1]陸軍.“顛倒課堂”理念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前置性學習”設計和運用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
4.2.2 創(chuàng)設共同學習平臺,加強師生、生生交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課中進行自主學習,自由性較強。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若始終少了教師的指導,自主學習的效果會適得其反。[2]胡靜靜.翻轉課堂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的應用一一以東第二實驗小學花樣跳繩教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3):131-134.教師可以建立班級釘釘群或QQ群,創(chuàng)設線上師生、生生交流平臺,學生在家進行學習時,遇到困難可以及時向教師、同學求助,對于技術的學習才能得以繼續(xù)。若遇到難題卻無法獲得幫助,學生便會將自學任務丟置一邊,等著教師在課堂上教授。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翻轉課堂的意義,達不到翻轉課堂的效果。[3]陳崇高.淺談體育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的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9(S2):93-95
4.2.3 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中學體育翻轉課堂需要社區(qū)、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才能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難題。七年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家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自主學習需要家長的監(jiān)督與陪伴;他們的肢體動作尚未發(fā)育完善,對于一些精細的動作較難進行模仿,家長最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指導,并防止運動過程中發(fā)生安全事故。大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合適的場地和器材,因而放棄完成自主學習的任務。建議社區(qū)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地方,劃出一塊運動區(qū)域專門供學生課余時間使用。教師也盡量布置只需簡單器材的學習任務給學生,這樣方便更多學生加入課前自主學習,提升體育課堂整體的效率和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