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筠,賈 波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成都 610072)
當今睡眠問題日漸嚴峻。有研究表明,約有6%~15%的人患有失眠[1]?!饵S帝內經》認為睡眠問題與營衛(wèi)陰陽失調有關,并提出“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中醫(yī)內科學》認為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肝、膽、脾、胃、腎[2]。而現(xiàn)代研究表明,當鼻腔阻塞時,不僅會導致睡眠呼吸暫停的頻率增加,還會導致呼吸努力相關的覺醒,即在較大的吸氣努力期之后出現(xiàn)的不符合睡眠呼吸暫?;虻屯庠\斷標準的覺醒,從而出現(xiàn)夜寐不安[3]。筆者臨床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的不寐常由鼻腔問題而誘發(fā),鼻腔問題一旦緩解睡眠亦會隨之好轉。古代文獻亦有相關記載,如《嬰兒論·辨上焦病脈證并治》載:“兒鼻熱燥,遂窒塞,鼻息高鼾,睡眠不安”[4],但鼻與睡眠的關系并未得到相應重視,且中醫(yī)相關研究較少,鼻不和導致臥不安的機理仍未闡明清晰。本文從中醫(yī)理論出發(fā),探討鼻與不寐的關系及其機理,希望能為今后中醫(yī)治療不寐提供一定的思路。
早在《黃帝內經》就論述了睡眠與覺醒的機理?!鹅`樞·大惑論》載:“夫衛(wèi)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指出人的睡眠與衛(wèi)氣的運行有關。衛(wèi)氣白天行于陽則處于覺醒狀態(tài),夜里行于陰則進入睡眠狀態(tài),若衛(wèi)氣不能從陽入陰就可能導致不寐,正如《靈樞·大惑論》所言:“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滿,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矣。”而與寤寐相關且關乎衛(wèi)氣的陰陽通行,主要是陰蹺脈與陽蹺脈的功能。如《靈樞·寒熱病》載:“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庇纱丝芍?,目內眥為陰蹺脈與陽蹺脈相交之處,白天衛(wèi)氣從目內眥出于陽蹺脈則寤,夜里從目內眥行入陰蹺脈則寐。所以,陰陽蹺脈的通暢與否,關系到衛(wèi)氣的正常出入,從而影響到睡眠與覺醒。
事實上,鼻也是陰蹺脈所循行之處。《針灸大成·奇經八脈》載:“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谷之后……入鼻,屬目內眥,合于太陽”[5],衛(wèi)氣從目內眥行入陰蹺脈后,再往下行則到達鼻。若鼻不和,陰蹺脈就可能阻塞不暢,衛(wèi)氣就難以順利地從陽入陰,或行入陰蹺脈后會因為經脈不通而從陰出陽,可導致夜寐不安。
鼻之氣道的通暢與否亦關乎衛(wèi)氣與睡眠。《靈樞·營衛(wèi)生會》載:“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边@里所說的“氣道”不僅包括運行衛(wèi)氣的三焦,還應包括清氣出入之道鼻腔。有研究表明[6],年老之人肌肉松弛,鼻軟骨彈性降低,鼻塌下垂,黏膜及腺體萎縮,鼻前孔向下方而呈凸型,構成反向氣流,易形成渦流而增加阻力,從而影響睡眠,出現(xiàn)夜里頻繁覺醒、白天疲倦等癥狀。這與年老之人因為“氣道澀”導致的“晝不精,夜不瞑”極為相似。所以鼻腔亦屬于“氣道”,當鼻不和時可導致“氣道澀”,進而使衛(wèi)氣難以從陽入陰而造成寐不安。
《景岳全書·不寐》載:“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7],指出睡眠與神相關。而狹義的“神”指心神,比心神更廣義的是神、魂、魄、意、志五神。除此之外還有腦中元神,古人又稱元神為泥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中指出:“腦為元神之府”[8]。在很多古籍中就載有腦中元神與五臟之神的關系。如《類經》載:“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君,總眾神者也”[9],指出腦中元神在眾神之上并可總領眾神。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頭痛證治》中云:“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集”[10],認為百神都匯集于腦,所以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腎志皆由腦中元神所統(tǒng)領。在不寐的診療中,不僅要重視心神、五臟之神,更要重視腦中之元神。鄭欽安就論述過元神與不寐的關系:“元神不得下趨,以交于陰,故不得臥。[11]”在《醫(yī)學心悟·論補法》中還有從元神論治不寐的記載:“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養(yǎng)榮歸脾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12],故元神安則眾神安而能寐,元神不安則眾神不安而不寐。
鼻,《黃庭經》中又稱之為“神廬”[13],認為它是神的居所,是神的出入之門,而且鼻通于腦,與元神相關?!端貑枴庳收撈份d:“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首次提到了腦與鼻的關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中云:“鼻氣通于天,天者頭也……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8],明確指出鼻與頭相通,是命門之竅。而劉保和[14]認為,講命門就是講腦,也就是講元神。清代醫(yī)家陳士鐸云:“腦之竅通于鼻”[15],王清任也說:“鼻通于腦”[16],所以,鼻、腦相通并與元神息息相關。若鼻竅不和就可能會影響腦中元神,如《仁齋直指方·鼻論》所載:“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其或七情內蠢,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17]。并指出鼻的病變會導致泥丸汩亂,即元神不安之意。所以,鼻不和可使元神不安進而導致不寐。
在道家的導引術中有靜坐調息之法,認為鼻息與神是密不可分的,凝神需調息,故《陸地仙經》載:“息調,則神自歸根”[18],李涵虛曰:“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19],故只有鼻和氣息方能調和,神才能凝而安;若鼻不和則息亦不調,鼻息不調則可能導致神不凝、不安而影響睡眠。
魄為陰神,主靜藏于肺;魂為陽神,主動藏于肝。肝魂有生發(fā)、疏泄的特性,能推動情緒的強化而主怒;肺魄有肅降的特性,能推動情緒的弱化而主悲,魄與魂一陰一陽相互制約[20]。
魂魄還與睡眠有關,夜里肺魄主靜的特性占主導則寐,白天肝魂主動的特性占主導則寤,魄與魂在晝夜的相互制約就形成了寐與寤的循環(huán)。如《怡堂散記》所載:“凡人晝則魂出而用事,魄乃藏于肺;夜則魄出而用事,魂乃藏于肝”[21],其認為白天魂出魄藏,所以寤;夜里魄出魂藏,所以寐。若夜里魄不能出則可能會導致夜寐不安。因為魄藏于肺,而肺開竅于鼻,若鼻不和則肺魄亦可能會受影響?!垛蒙⒂洝吩疲骸盎陱哪恐腥?,目合則魂藏,多夢紛紜,肝不藏也;魄從鼻中出,鼻息定,則魄藏也”[21],明確指出魄的出入之門為鼻竅,若鼻不和會影響魄出魂藏,進而可導致不寐。
鼻為肺之竅,為氣之門戶。天地之清氣從此而入,以濡養(yǎng)五臟六腑;體內之濁氣從此而出,以防其滯留為邪。濁氣與清氣之出入關乎死生,張景岳就在《類經》中記載:“呼出濁氣,身中之氣也;吸入清氣,天地之氣也。人在氣中,如魚游水中,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9]906”清代醫(yī)家唐宗海亦云:“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yǎng)氣……西洋化學言人吸空中氧氣而活”[22],指出人需要吸入清氣以濡養(yǎng)人體之氣方能存活。因鼻為清氣、濁氣出入通道,若鼻息不暢,夜寐之時可能出現(xiàn)清氣難以吸入、濁氣難以排出的情況。如此,臟腑失養(yǎng),濁氣滯留為邪,侵犯臟腑,恐會“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而危及生命。幸運的是,人體有諸多自我保護的功能,在夜寐之時,元神在時刻監(jiān)測著人體清氣與濁氣出入的動態(tài)平衡。若因鼻不和導致清濁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又不能通過張口呼吸代償,或代償手段失效時,元神將主動打斷睡眠而覺醒,此機制對預防“神機化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當鼻不和時可導致氣機出入失調、清濁失衡而寐不安。
心為火,腎為水。心火宜降,以暖腎水;腎水宜升,以涵養(yǎng)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神不擾,如此坎離交泰,才能寤寐如常。若心腎不交則可導致不寐。正如陳士鐸所言:“人有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此心腎不交也。[15]311”而心腎欲交泰,不僅需要脾升胃降、肝升肺降等協(xié)同,還與呼吸息息相關,鼻息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鼻不僅是氣機出入的通道,還關乎氣機的升降。《讀醫(yī)隨筆》言:“鼻息一呼,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張;一吸,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翕。出入如此,升降亦然,無一瞬或停者也”[23],指出隨著鼻息的一呼一吸,人體氣機亦隨之而升降出入。不僅如此,鼻息還關乎心火、腎水之升降。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記載:“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24]”書中將腎喻為蒂,心喻為根,并指出相去甚遠的心與腎需賴以鼻息方能使其交通,故《壽世青編》載:“人之呼吸,即天地之闔辟也,是乃出于心腎之間,以應天地陰陽升降之理。[25]”由此可見,呼吸出于心腎之間,通過調節(jié)陰陽升降起到交通心腎的作用。鄭欽安也指出心火、腎水會隨著呼吸而升降,并在《醫(yī)法圓通》中記載:“水火者,氣液也,隨呼吸而有升降。[11]6”張錫純則進一步指出,心腎相交是在呼氣之時,他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心腎之相交,每在呼氣外出之時也。蓋當呼氣外出之時,其心必然下降,其腎必然上升,此際之一升一降而心腎交矣。[26]”所以,心腎相交需鼻息呼吸通調。倘若鼻不和則息不和,息不和則升降出入失調,心火與腎水亦會因此而不交可導致不寐。
綜上所述,鼻不和可阻礙衛(wèi)氣從陽入陰,導致元神不安影響魄出魂藏,出現(xiàn)清濁失衡、心腎不交進而導致不寐。這就提示在診治不寐時,應拓寬思路,考慮到鼻的因素。在望診時不要忽略望鼻腔;若見有鼻的病變,在用藥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而使用針對鼻竅的藥物;在囑咐注意事項時,應讓患者回避一些容易誘發(fā)鼻不和的物品,如容易引發(fā)過敏性鼻炎的乳制品、蛋類等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