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
如果關注新浪微博平臺,我們便會發(fā)現,它既有突出寫作態(tài)度的宣傳語“隨時隨地發(fā)現新鮮事”,也有凸顯交流價值的宣傳語“分享你想表達的,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你的心聲”,還有強調展示意義的宣傳語“沉默的大多數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第一句宣傳語使寫作者在“關注度”中產生萬人矚目的“存在感”,容易進入輕松愉快的“樂寫”境界;第二句宣傳語使交流者在“場效應”中產生不甘人后的“向上感”,容易進入精益求精的“妙寫”境界;第三句宣傳語使展示者在“點贊量”中產生碩果累累的“獲得感”,容易進入躍躍欲試的“多寫”境界。
這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是否有借鑒意義?作文教學同樣應該涉及寫作、交流、展示三個方面,同樣需要讓學生進入“樂寫”“妙寫”“多寫”的三重境界。
樂寫
不妨像微博平臺那樣,把“此身在此時此地”的感受和想法隨時隨地地寫給他人看。這就需要革新作文材料,直面當下的熟悉生活。
下面這道作文題就真正做到了“與時代同行”“與生活同行”:
32年前一張?zhí)K明娟“大眼睛”照片,成為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她在社會愛心人士幫助下讀完大學,后就職于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她將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還設立“蘇明娟助學基金”,參與援建五所希望小學,救助很多貧困大學新生。目前擔任該分行團委副書記,還被選為共青團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二十大代表。
蘇明娟人生角色的轉換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確實,感受和思考著“關注度”極高的當下生活,“存在感”被喚醒,學生才能逐漸進入輕松愉快的“樂寫”境界。
妙寫
不妨像微博平臺那樣,讓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彼此交流??梢浴肮匠楹灐保屆總€人都成為獲得交流機會的潛在對象;可以“自由競爭”,讓一些交流欲望較強的“急先鋒”“領頭羊”有舉手的機會;可以“特別推薦”,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作文。
上面那道作文題做好后,按照“公平抽簽”“自由競爭”“特別推薦”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多向度交流:
有學生指出標題擬寫要有創(chuàng)意;
有學生提醒引述命題材料時要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而不要照抄;
有學生悟到樹立假想敵時可以增添議論文的思辨色彩;
……
確實,當學生被因交流而逐漸形成的“場效應”裹挾著,明得明失,知己知彼,“向上感”被喚醒,逐漸進入精益求精的“妙寫”境界。
多寫
不妨像微博平臺那樣,把好作文和作文片段的亮點盡可能多地展示給別人,比如下面一篇例文。
這一次,換我來撐傘
□江蘇省鹽城中學 肖婷
大雨如注,有人在淋雨——他們沒有傘。
心如暖陽,所幸——后來有人為他們撐傘。
31年前的蘇明娟,迫于貧困站在“失學”的雨地里。幸運的是,社會愛心人士為她撐起了一把擋雨的傘,護送她一步步走到大學。如今的蘇明娟,黨的二十大代表,早已不再是“寄人傘下”的小女孩,她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憑借己力為別人撐起了傘。
蘇明娟為何接過傘柄,轉換人生角色,成為撐傘的人?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不愿看別人淋雨。當她從苦難的雨中脫身,見到別人“淋”著一樣的“雨”時,感同身受的力量油然而生。幫助他人脫離苦難,并非出于憐憫,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希望。經歷過苦難的人們不需要與他人共情,因為他們幫助的何嘗不是過去的自己?朱元璋年幼時飽受饑寒戰(zhàn)亂之苦,因而成為皇帝后勤于政事,建樹頗多;魯迅自小歷經封建思想的苦痛,后來棄醫(yī)從文,用文字吶喊喚醒國人麻木思想;卓別林體會過小人物被時代巨輪碾壓的辛酸,才會用脈脈柔情去擦拭小人物啜泣的眼淚,用滿腔正義揭露時代的瘡疤……淋過雨的他們不曾忘卻淋雨時的苦痛,更不愿眼見別人成為“曾經的自己”。
因為有人為自己撐過傘,所以愿意為別人撐傘。正如一句阿拉伯諺語所說的:“一棵無花果樹觀看著另一棵無花果樹,也就結出了果實?!斌w會過頭頂的傘有多么珍貴,方才明白這柄傘有著怎樣的力量,然后才能知曉接過這柄傘意味著怎樣的責任,最后從被撐傘的人成長為自己撐傘的人,逐漸積聚力量成為給別人撐傘的人。支撐我們接過那柄傘,轉換人生角色的,是一直留存于心的理解與感恩,更是傳遞溫暖與善意的責任心。
誠如《南方周末》中所說:“不是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可以閃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可以熱烈燃燒。但是很多人在發(fā)展著純正的品格,讓它無聲地生長,直到更多的人閃出光亮,更多的人熱烈燃燒。”從被撐傘的人到為別人撐傘的人,是一個聚攏光亮、傳遞力量的過程。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今日我們擁有的平安喜樂,何嘗不是國家、社會和家人為我們撐起的一柄柄“傘”?希望明日的我們,也能像蘇明娟一般,心懷感恩與善意,積聚奮進力量,彰顯青年擔當,有底氣說一句:
“這一次,換我來撐傘?!?/p>
(編輯:王冠婷)
評點:題目形象含蓄,別有意味,“這一次”暗示受助者及時回饋,“換我來”表明受助者人生角色及時轉換。開篇先破題,然后引述命題材料,巧妙地將比喻糅入其中,使之染上濃郁的文學色彩,從而引人入勝。接著單獨一段仍以比喻方式追問原因,發(fā)人深思,而下面兩個分論點同樣使用比喻,從“不愿”到“愿意”層層遞進,極具說服力。最后依舊嵌入比喻,把立意推向高遠境界:“今日我們擁有的平安喜樂,何嘗不是國家、社會和家人為我們撐起的一柄柄‘傘’?”此時回報的范圍已擴至無窮大,即新時代青年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讓一個比喻在文中無死角全覆蓋,且與文本深處的邏輯架構妙合無垠,委實讓人嘆賞不已。
這位學生的作文進步非常明顯,與她“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不無關系。確實,學生被因展示而帶來的“點贊量”鼓舞著,“獲得感”被喚醒,逐漸進入躍躍欲試的“多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