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敏 許輔德 黃冬梅 溫添生
(1.江西省石城縣中醫(yī)院護理部,江西 石城 342700;2.江西省石城縣中醫(yī)院內科,江西 石城 342700;3.江西省石城縣人民醫(yī)院預防保健科,江西 石城 342700;4.江西省石城縣中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石城 342700)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是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臨證,多伴納呆、泛酸、惡心嘔吐、腹脹等?,F代醫(yī)學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屬于中醫(yī)學胃痛范疇[1]。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臨床常見證型,病程較長,復發(fā)率較高,主要表現為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2]。中藥封包是將加熱好的中藥藥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過藥包的熱蒸汽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速,利用其溫熱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驅寒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子午流注理論是中醫(yī)的時間醫(yī)學,其強調時間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把握時間、擇時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施以擇時中藥封包,以減輕脾胃虛寒型患者的胃脘痛癥狀,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江西省石城縣中醫(yī)院就診的90 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中藥封包組、擇時中藥封包組,每組30 例。常規(guī)護理組:男性15 例,女性15例;年齡30~69 歲,平均年齡(50.0±1.1)歲。中藥封包組: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齡31~70 歲,平均年齡(51.0±1.2)歲。擇時中藥封包組: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30~71 歲,平均年齡(51.0±1.3)歲。經統計學分析,3 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以開展試驗。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脾胃虛寒型的胃脘痛中醫(yī)診斷標準[2];(2)所有病例年齡為30~75 歲;(3)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可以接受本試驗,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手術后麻醉未清醒者或局部無感覺者;(2)局部皮膚破損或局部皮膚對藥物過敏患者;(3)腹部包塊性質不明者;(4)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腸穿孔等急腹癥患者;(5)胃腸息肉患者;(6)惡性腫瘤患者;(7)妊娠期婦女;(8)肝、腎、造血系統疾病患者;(9)精神疾病患者;(10)不愿意參加此試驗的患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常規(guī)護理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生活起居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調護、活動指導、對癥護理等。
1.3.2 中藥封包組中藥封包藥物:菟絲子、萊菔子、五味子、補骨脂、女貞子各120 g,另加干姜少許,稍為碾碎后裝在棉布袋內備用。選取合適的方法對中藥藥包進行加熱,放于電飯煲內用蒸汽或置于微波爐加熱5~10 min 至50~60 ℃,取出后用毛巾保溫,操作者以自己的手背進行溫度評定,防止中藥封包過燙造成患者局部燙傷。操作方法:將加熱后的中藥封包置于胃脘部來回移動、回旋運轉,以中脘穴、章門穴為主,不容(雙側)、承滿(雙側)、梁門(雙側)、關門(雙側)、太乙(雙側)、滑肉門(雙側)、天樞(雙側)、大橫(雙側)、腹結(雙側)、腹哀穴(雙側)等為輔進行熨燙。穴位溫熱后,將中藥封包置于中脘穴,操作時需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如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要及時停止操作,及時詢問患者皮膚感受情況以免發(fā)生燙傷。每天1 次,每次30~40 min,7 d 為1 個療程。
1.3.3 擇時中藥封包組在中藥封包組的基礎上運用子午流注理論擇時進行干預。操作時間選擇: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掌握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時間規(guī)律及穴位盛衰開闔的變化,在氣血流經穴位最盛時進行中藥封包干預,強化干預效果。根據氣血運行規(guī)律,辰時(7 時至9 時)胃經最旺,巳時(9 時至11 時)脾經最旺,在此時間交接點內(每天上午8 點半至9 點半)在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即以中脘穴、章門穴為主,不容(雙側)、承滿(雙側)、梁門(雙側)、關門(雙側)、太乙(雙側)、滑肉門(雙側)、天樞(雙側)、大橫(雙側)、腹結(雙側)、腹哀穴(雙側)等為輔的部位,進行中藥封包干預,每天1 次,每次30~40 min,7 d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觀察3 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3 組患者進行干預前對癥狀體征評分:根據胃脘部脹滿疼痛泛酸、神疲納呆、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脈虛弱或遲緩共5 項療效,每項20 分,共計100 分進行評分。護理1 個療程后對3 組患者進行癥狀體征評分以評估臨床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比干預前評分改善70%及以上;有效為比干預前評分改善30%及以上不到70%;無效為比干預前評分改善30%以下??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組均有效,擇時中藥封包組治療總有效率最高,中藥封包組次之,常規(guī)護理組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3 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在中醫(yī)學中,胃脘痛的誘因眾多,如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常等都可以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日久中氣虧虛,導致脾陽不足,寒自內生,日久則脾胃虛寒,在臨床上應該采取溫補的方法進行治療[3]。
中藥封包是臨床上常用的中醫(yī)特色操作,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具有簡、便、驗、廉的效果。其將中藥加熱到適當溫度,置于人體特定部位進行敷熨治療,利用中醫(yī)經絡理論,通過溫熱作用將藥物從皮膚表面滲透到腧穴位置,使藥力直達病所,有效緩解疼痛及相關臨床癥狀,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本文采取中藥封包的藥物方劑組成為:菟絲子歸腎、肝、脾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止瀉之功效;萊菔子歸肺、脾、胃經,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骨脂歸腎、脾經,用于脾腎陽虛、腎不納氣等虛寒之證;女貞子歸肝、腎二經,有滋陰益壽、補益肝腎等功效;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上述5 藥合用配以干姜,起到溫經通絡、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本研究對中藥封包做了一些改進:(1)將藥物稍微粉碎,粉碎后的藥物能更好地發(fā)揮藥性,且易熱,散熱慢,保溫時間更長,其藥物作用保持更加持久,可發(fā)揮更大的藥效;(2)改良后的中藥封包體積更小,壓強增大,藥物的滲透力更強,取穴更加精準,穴位上藥物濃度增強,能更好地發(fā)揮傳導作用。
子午流注是中醫(yī)的時間理論,其理論基礎早在2000 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奠定,書中認為人之氣血出入皆有定時,應時而至為盛,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4-6]。子午流注理論把1 天分為12個時辰,與人體臟腑的氣血運行及十二經脈相對應,與腧穴的開闔相結合。根據這種規(guī)律,對照人體臟腑及其所在經脈,相應的疾病在對應的時間段進行治療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如現代醫(yī)學的時間效應[7]?;谧游缌髯⒗碚摰膿駮r中藥封包,是按時取穴的一種中醫(yī)特色干預措施。根據子午流注理論下臟腑表里、經絡同行的原理,選擇穴位及其氣血流注較為旺盛的相應時辰進行操作。故脾胃虛寒型胃脘痛選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旺盛之時,脾經為9 時至11 時,胃經為7 時至9 時,其交界之時,即每天9 時左右。本研究采用的主穴中脘穴、章門穴為募穴及八會穴。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于脾,為脾之募穴也;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于胃,為胃之募穴也[8]。因此,在治療方面,凡與此八穴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相關的八會穴來治療[8]。配穴為足陽明胃經上的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穴及足太陰脾經上的大橫、腹結、腹哀穴。所有穴位均在人體腹部,易于定位及操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擇時中藥封包組總有效率為93.33%(28/30),中藥封包組總有效率為70.00%(21/30),常規(guī)護理組總有效率為53.33%(16/30),3組干預措施均有效,擇時中藥封包組最優(yōu),常規(guī)護理組最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根據子午流注理論對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采取擇時中藥封包干預,可以有效減輕胃脘痛等癥狀,護理效果顯著。選擇胃脘部穴位對患者進行中藥封包干預,無損傷、無不良作用;基于子午流注理論下選擇的時辰,方便易行。此操作簡、便、驗、廉,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