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齊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求真、求實、求是、求新的課程,需要不斷融入其他學科的精華,以開放包容之勢來推動學科發(fā)展。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合的理論依據(jù)是二者內在多維度關聯(lián),現(xiàn)實依據(jù)則是二者融合對于推動高中思想政治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教師可基于勞動教育的實踐特征推動其通過思政課程體系重構、思政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中等實踐進路來實現(xiàn)二者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勞動教育;思想政治課;內在關聯(lián);融合價值;融合路徑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了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實施路徑,為推進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高中思政課”)作為“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融合中拓展,在拓展中促進。教師可立足高中教學實際,分析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以及二者融合的時代價值,進而探求有效融合的實踐進路。
一、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
高中思政課與勞動教育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功能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較高的內在關聯(lián)使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成為可能。
(一)教育目標高度契合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和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核心素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學科目標的集中體現(xiàn),其外化為學生通過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的總體目標具有共性,二者均是通過“樹立觀念—提高能力—涵養(yǎng)精神—培育習慣”這條進階路徑共同指向了“如何培養(yǎng)人”這一核心問題。
(二)教育內容深度融合
高中思政課將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學科使命,其必修課程分別采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方式講述了“為何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四個模塊。學者常衛(wèi)國曾指出,貫穿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是關于勞動的科學理論,勞動成為揭秘人和人類社會生成與發(fā)展的“鑰匙”。勞動的相關內容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高中思政課也有著密切聯(lián)系,高中思政課教材中對于勞動者、勞動精神、實踐等內容的深刻闡述,實現(xiàn)了二者在教育內容上部分的同一,二者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和勞動實踐鍛造學生能力,為黨為國培養(yǎng)合格人才,共同指向了“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核心問題。
(三)教育功能互相結合
高中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功能是要通過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高中思政課的功能則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都具有提升學生品質的重要功能,勞動教育側重從實踐維度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思想政治課則側重從理論維度推動學生思維進階和價值提升,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中培育優(yōu)秀意志品質,提高道德意識,共同指向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核心問題。
二、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融合的現(xiàn)實價值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做到“八個統(tǒng)一”的具體要求,為新時代思想政治課建設指明了方向。高中思政課融入勞動教育既是時代發(fā)展對其提出的客觀要求,又是推動其自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一)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
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高中思政課作為高中唯一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己任的學科,從其創(chuàng)立之初就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新時代以來,高中思政課更是主動與實際、時事對接,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回歸生活、融入社會。但囿于時空所限,高中思政課很難獨立開展系列化、體系化、規(guī)?;膶嵺`活動。融入勞動教育,可通過勞動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疑問,搭建思維“腳手架”,打通教材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例如,在教學必修2“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勞動相關的情境引領學生感悟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使學生懂得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都來自勞動創(chuàng)造。在勞動實踐中加深對于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在學習理論過程中在學生心中播種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種子,使其自覺弘揚勞動精神,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
(二)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
高中思政課不僅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同時也具有價值導向的重要功能,思政課要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大道理”講細、講活、講透,就需要精準地甄選勞動教育案例、素材,使其成為高中思政課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例如,教師可利用勞動模范身上體現(xiàn)的“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獻”的勞模精神,與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內容相通,引導學生認識到,無數(shù)位勞動者以個人之力匯聚成中華民族磅礴偉力的艱辛過程中,既推動了社會發(fā)展,也實現(xiàn)了個人價值,再通過層層遞進的分議題讓學生感悟勞動精神的時代價值、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
(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
高中思政課作為一門在高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其具有科學的課程標準、規(guī)范的學科體系、開放的教學內容。但由于受眾主體是思想前衛(wèi)、具有個性的高中生,僅靠說教和灌輸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要借鑒勞動教育之所長激發(fā)其蘊藏的隱性教育功能,在勞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課教學,使勞動教育與思政課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在必修2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 促進社會進步”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舉辦模擬招聘會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招聘和應聘的仿真情境中切身感受到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責任意識等對于未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勞動+思政”的體驗活動中,學生超前認識到自身能力與未來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與不足,激發(fā)主動學習的熱情的同時更能增加對于勞動者的尊重。
三、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融合的實踐進路
目前高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常態(tài)模式為設置勞動課程、按時間節(jié)點開展勞動活動及校外實踐活動等,具有固定性和實踐性特點。嘗試將勞動教育與高中學科教學相融合,尤其是與思想政治課相融合,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出勞動教育的科學價值,將勞動教育、思政教育的技能教育、知識教育、德育教育融匯為完整的育人過程。
(一)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建設中
國家高度重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推進過程中,鼓勵教師開設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校本課程,支持學校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將具有地域特色、行業(yè)特色的勞動資源融入課程體系之中,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思政教育課程及校本課程體系,是“大思政”育人的題中之義。例如,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始終堅持“面向農村、面向農業(yè)、面向農民、面向全體學生”的育人方向,通過編訂校本教材,開設農業(yè)校本課程,在文化教育中融入農業(yè)勞動教育,對當?shù)啬酥潦葘W校開展勞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領和輻射作用,是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建設的典例。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的融合還要根據(jù)當?shù)貙嶋H,既有拓展性,又有趣味性。學科融合的“落腳點”往往蘊藏在當?shù)刎S厚的鄉(xiāng)土歷史之中,通過“追溯其源、梳理其脈、探尋其因、感悟其果”的思維進階過程形成兼具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1957年,安東機械廠的工人們自主設計并制造出輪式拖拉機“鴨綠江一號”,毛主席為工廠欣然題寫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批語。以此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梳理家鄉(xiāng)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圍繞“家鄉(xiāng)工業(yè)發(fā)展”進行地方工業(yè)對國家的貢獻挖掘;圍繞“身邊的楷?!边M行家鄉(xiāng)勞動模范感人故事的收集,組織學生動手整理成故事集、圖片集,匯編成勞動教育課和思想政治課可以共同使用的教學案例或影像資料,以高中思政課為引領,協(xié)同其他學科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提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水平。
(二)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美好的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备咧兴枷胝伪匦藿滩囊浴爸袊厣鐣髁x”為總起,從“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三個維度展開敘述,每本教材均有關于“勞動”內容的敘述,通過“大單元”整合教學模式在教學之中漸悟編者的設計意圖,感悟教材的魅力。
1.利用勞動教育,體現(xiàn)高中思政課的“理論味”
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一課“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中提到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離不開人的勞動和生產資料;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二課“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指出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到了決定作用,具體闡釋了勞動如何改變了人的生理結構,使人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并結成社會關系。兩部教材雖分屬不同領域,卻通過“勞動”形成了前后呼應的關系,分別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雙重維度闡釋了勞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體現(xiàn)出教材理論維度的高度統(tǒng)一,教學過程就自然能夠上升到理性層面,引領學生通過勞動及相關理論感受高中思政課學科理論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體現(xiàn)高中思政課的“理論味”。
2.利用勞動教育,展示高中思政課的“邏輯味”
在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進而探究怎樣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促進學生成為有擔當?shù)膭?chuàng)業(yè)者和經營者。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六課“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指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意識到雖然財富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而勞動越多,勞動者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貢獻就越大,自身的價值就越大。由勞動精神到投身創(chuàng)業(yè)、由責任擔當?shù)絻r值引領,需要教師整合教材并跨越教材的章節(jié)局限,通過勞動相關內容,展示思想政治課學科思維的遞進性和上升性,展示高中思政課的“邏輯味”。
3.利用勞動教育,感悟高中思政課的“法律味”
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第七課“做個明白的勞動者”的編者是以“如何做好明天的勞動者”為前提進行設計的,所以教學內容的實踐特色鮮明。為了讓學生在將來能夠順利走進職場,本課引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來闡述勞動關系、勞動法的原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勞動者依法維權的途徑和方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體驗式活動引入勞動教育,豐富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自主心理、行為體驗,并將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事項,通過“專家點評”“現(xiàn)場求助”等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講解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展示思想政治學科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感悟高中思政課的“法律味”。
(三)將勞動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
1.校內活動體驗
勞動教育因其具有激趣功能而深受學生喜愛。各高中實施勞動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單獨設置勞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融合或開展實踐活動等。一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勞動教育在實踐中也是一條可行路徑,通過線下“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勞動模范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聆聽他們的感人故事;也可以線上聯(lián)系勞動模范先進人物,把他們請進網絡直播室,超越時空局限進行勞模精神的傳遞以及勞動價值的引領。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整個活動分為會前聯(lián)系邀請、發(fā)布活動通知、視頻整理制作、會后宣傳報道等多個單元,讓學生自主完成活動的全過程,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擔當和合作精神。二是立足本地、本校實際,圍繞思政教學需要,在教學建筑、教學環(huán)境中主動融入勞動相關的文化因素,如改革先鋒宣傳欄、勞動模范事跡展,也可以在學校內單獨開辟種植體驗基地、通用技術活動室等實踐場域,讓學生增強勞動精神,感受勞動教育的獨特魅力。三是在校園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平臺上增加與勞動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匯聚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類思政課程資源。
2.校外實踐體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备鞯馗餍>胸S富的勞動文化資源,如各類博物館、科技館及社會實踐基地等,教師可通過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勞動精神,受到思政教育。例如,遼寧省丹東市大梨樹村在時代楷模、村黨支部書記毛豐美的帶領下,多年來一直倡導并努力踐行“干”字精神,即“苦干——彎大腰、流大汗,實干——重規(guī)律、求實效,巧干——講科學、闖市場”,使大梨樹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里不僅成為省內外聞名的小康村,更是市域內大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基地。通過系列化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學習老書記毛豐美同志的先進事跡,用充滿勞動意味的“干”字精神滋養(yǎng)靈魂,汲取力量;還可以將市內、省內的勞動文化資源進行串聯(lián)、整合,形成“勞動+思政”文化資源實踐活動路線,使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睹其歷史、觀其發(fā)展、悟其價值,通過感性活動形成深刻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和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在重大時間節(jié)點開展兼具“勞動思政”意義的活動,如勞動節(jié)、青年節(jié)、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等,帶領學生走進社區(qū)、走進部隊開展具有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精神的勞動活動,使學生感悟到勞動精神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常衛(wèi)國.勞動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2]劉建軍.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八個統(tǒng)一”[J].教學與研究,2019(7).
[3]杜尚澤,李翔,楊昊.新時代,總書記這樣寄望青年[J].人民周刊,2022(9).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