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云喬
細雨過后,槳聲悠揚,潮濕的空氣里飄滿了江南柔軟的味道。這讓我在初到西塘之時,便覺有幸,有幸此生沒有錯過這個千年古鎮(zhèn)。
作為江南水鄉(xiāng),水是小鎮(zhèn)最不可缺少的一筆。這里的河道狹窄深長,流水載著小鎮(zhèn)光陰里的故事,蜿蜒著流向遠方。河的兩岸,是石板鋪成的小街,小街上宅院林立。古舊的磚瓦、寬闊的照壁、銅制的門環(huán),在無聲地訴說著風云往事,仿佛時刻在提醒著路人,這里曾是商賈云集之地,有過繁盛和輝煌。
上了船,劃船的老人說,西塘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鎮(zhèn),明清的建筑,現(xiàn)代的人”。這一條古鎮(zhèn)的時間線上,想必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我虛心求教,老人的臉上綻放出驕傲滿足的笑容。
他說,春秋時的西塘,是吳越相交之地,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才有了最初的西塘。時光隨著水波一起流淌,不知不覺就到了盛唐。彼時,百姓安居樂業(yè),他們沿河建造房屋,繁衍生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這魚米之鄉(xiāng)。到了宋朝,這里的村落初具規(guī)模,開始有了市集,到元代又形成了集鎮(zhèn)。明清時,這里已經(jīng)成了商業(yè)重鎮(zhèn)……
老人講述著西塘的過往,水光之中,仿佛那些滄桑的歷史又恢復(fù)了往日的輝煌。此時,我眼里的西塘,秀美中多了一股不凡的氣韻。
隨著船槳起落,我穿行在古鎮(zhèn),認識了這兩岸年代久遠的青磚長廊。小船穿過各式各樣的古橋,橋有石橋、木橋,橋洞有圓有方。河道縱橫交錯,將這塊土地分割成幾塊,而眾多的橋又把水鄉(xiāng)連成一體,也連接著千百年的歷史記憶。
上岸之后,我走進了長長短短的弄堂。弄堂像西塘人的性格一樣,十分“細膩”。聽導游說,古鎮(zhèn)的弄堂分為街弄、水弄、陪弄三類。在這里,最長的弄堂竟有236米;最短的弄堂,位于余慶堂的宅弄,全長不過3米。這長長短短曲曲折折中,裝滿了西塘人家的故事。
聽人說,這里最有名的弄堂叫“石皮弄”,因為這弄堂的石板薄如皮,石板厚度僅3厘米。弄堂兩壁是階梯狀山墻,至今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抬頭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更成了西塘里的“一線天”。
穿過弄堂,就走進了長廊,廊棚是西塘的特色。走在黑瓦蓋頂?shù)拈L街,游人不怕日曬雨淋,“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古鎮(zhèn)的長廊隨處可見,而依水的廊棚在水的映襯下,顯得更有韻致了。廊棚下掛著大紅燈籠,是古鎮(zhèn)里明艷的一筆,風一過,悠遠的長街,變得更為生動。
廊棚邊古樸的店鋪,一如往昔靜默而立,陳列著精致的樹雕、字畫、刺繡……迎你來過,又送你離去。任風吹雨打,時光淘洗,它們始終充滿著生命力,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小河漸漸安靜了,烏篷船在河面上輕輕蕩漾,淡淡的水汽籠罩著古色古香的夢,而那煙雨長廊反而變得真實起來。
“煙雨長廊”的由來,和它的名字一樣動人。據(jù)說很多年前,年輕的胡氏對自家店鋪前擺攤的王二心生傾慕,于是她煞費苦心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之名,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遮蓋店鋪前的街路,希望為王二擋風遮雨。廊棚建好后,胡家鋪子的生意也紅火起來了,鎮(zhèn)上商家紛紛效仿,便形成了西塘獨特的建筑群。一段愛情,成全了一個小鎮(zhèn)的特色,我想,這足以算得上是一場美妙的緣分了。
行走在溫暖街巷中,只覺得這陌生的地方,就像故鄉(xiāng)一樣,熨平了我生命中的褶皺,讓一切復(fù)歸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