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職業(yè)技術學院 杜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高職院校提供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能滿足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滯后于教育的發(fā)展。在“雙高計劃”建設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重要的內容,也是衡量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本文探討了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的必要性和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路徑。
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以下簡稱“雙高計劃”)中提出,到2022年,被列入“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和專業(yè)群在學校辦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得到顯著的提升[1]。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如何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1)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職業(y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意思也逐漸增強。高職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相對于理論知識來說相對薄弱些,而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可以從中獲得專家學者經驗、企業(yè)實踐項目、行業(yè)前沿知識和最新技術,在參與社會服務中邊實踐邊學習,從而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實踐過程中了解到企業(yè)的實際需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2]。
(2)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是提升高職院?!半p師”素質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對高職教育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需要更多的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有專業(yè)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具備專業(yè)實踐教學能力。教師如果只是參與企業(yè)的實踐活動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質量的要求,還需要參與到社會服務工作中,才能更多的了解企業(yè)行業(yè),同時開闊眼界,從而提升自己的“雙師”素質。
(3)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是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需要。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最直接反應和體現。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高職院校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可以促進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進而提升學校的辦學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力,推動高職院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
(1)高職院校和教師對社會服務工作不重視。很多高職院校把工作重點放在教學上,忽視社會服務工作,導致高職院校的教師也忽視了社會服務工作,這其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上,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參與社會服務??陀^上,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但受到人們思想、社會環(huán)境和企業(yè)意愿的影響,很多學校還是重視以教學為主,忽略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性[4]。
(2)缺乏激勵制度?!秶腋叩嚷殬I(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指出要將教師的社會服務納入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和績效考核中。然而,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在職稱評審中以論文為主,輕社會服務的現象普遍存在。高職院校鼓勵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相關激勵制度的欠缺,從而導致教師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的動力不足,不能提高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
(3)平臺建設不到位。高職院校的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平臺建設不到位,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一是政府缺少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二是企業(yè)主觀上不愿接受高職院校教師到自己單位參與社會服務。內部因素,高職院校缺少專門的部門管理和規(guī)劃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另外,高職院校缺少一個為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教師提供信息的平臺,教師參與社會服務需要提供什么服務、怎么服務,這些都缺少有效的指導、過程監(jiān)管和績效考核等[5]。
(4)服務社會能力不足。首先,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畢業(yè)于普通高校,缺少實踐經歷和企業(yè)工作背景,實操能力性對薄弱;其次,高職院校儀器設備相對落后,缺少高層次人才,不能承擔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這些都制約了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5]。
(1)轉變觀念,提升教師社會服務的理念。高職院校要想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首先就要轉變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觀念,只有觀念轉變了,重視社會服務工作了,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才有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高職院校自身要轉變觀念,意識到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校企合作的促進,還能有效的提高學校在地方的影響。其次,高職院校的教師要轉變觀念。參與社會服務,教師不僅能豐富了自身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還能提高了實踐技能,可以有效的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最后,加強學習。高職院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理念。
(2)完善機制,激發(fā)教師社會服務的動力。高職院校應建立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制度,并加以完善,使教師更加積極和主動地參與社會服務,同時,為激發(fā)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潛能,高職院??梢灾贫ㄓ行У募畲胧J紫?,完善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指標,對參與社會服務的教師進行考核評分;其次,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師,給予物質獎勵以及榮譽;最后,鼓勵政策引導。把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考核評分與職稱、職級評審、個人考評和績效獎勵相結合,使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和科研之余,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4]。
(3)搭建平臺,打通教師社會服務的通道。首先,高職院校要搭建校企政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搭建校企政綜合服務平臺,構建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社會服務平臺,為教師深入各行各業(yè)提供實踐機會。平臺發(fā)布社會服務工作相關政策和信息,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參加的社會服務工作,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合理安排教學工作和社會服務;其次,高職院校要搭建科研服務平臺。通過搭建科研服務平臺,高職院??梢园炎约旱目蒲许椖棵嫦蚱髽I(yè),重點面向小微企業(yè)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咨詢;最后,高職院校要搭建繼續(xù)教育平臺。高職院校通過搭建繼續(xù)教育平臺,可以為退伍軍人、下崗員工、農民工和需要學習技能的人員提供學習技術的機會和平臺。
(4)優(yōu)化隊伍,提升教師社會服務的能力。首先,要請進來走出去。高職院校要積極邀請一些企業(yè)的能工巧匠、技術大師和技術骨干到校進行講學,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校外的相關培訓,拓寬教師社會培訓思路和方法;其次,發(fā)揮優(yōu)勢作用。高職院校應努力挖掘教師的潛能,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鼓勵優(yōu)秀的教師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再次,組建隊伍。高職院校要組建一支優(yōu)秀的社會服務團隊,隊伍由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和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師組成;拓寬渠道。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數量普遍存在不足的現象,尤其具有社會服務能力的教師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高職院校要加大新型教師的引進力度,吸納那些具有企業(yè)行業(yè)經驗的優(yōu)秀人才加入,為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雙高計劃”建設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重要內容之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直接體現是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直接影響高職院校服務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只有重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才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才能促進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