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偉 倪波
隨著融合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重度障礙兒童進入培智學校就讀。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極不平衡,在認知、運動、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如何最大化地發(fā)揮個別化教育功能,滿足特殊學生多樣化教育康復需求,對于培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短厥饨逃k學質量評價指南》要求“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制定個別化教育教學方案”。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堅持以生為本,把個別化教育的有效實施作為推動適合的培智教育的有力抓手,在個別化教育實施中探索教育與康復結合,使每個特殊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全面發(fā)展。
何謂個別化教育?就是在多重領域全面評估的基礎上,根據(jù)特殊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學習能力和生活適應等方面的差異,通過系統(tǒng)的教育設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一個特殊學生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fā),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與普通學生相比,特殊學生由于障礙類別及程度、成長環(huán)境及過程等諸多因素各不相同,其身心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而個別化教育正是一種以適應并支持學生差異為主導、以個別化教育康復計劃實施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與理念。為此,學校把個別化教育的實施擺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了個別化教育康復計劃實施方案,建構了以“個別化教育”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和學習環(huán)境,出臺了個別化教育學習研討制度、個別化教育康復計劃實施檢查和成效評估制度、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康復檔案制度、家校聯(lián)系制度等,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個別化教育、形式化地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要在全面了解掌握特殊學生教育康復需求的基礎上,根據(jù)其身心發(fā)展水平確定長短期目標,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康復方案,實施教康結合,將個別化教育落到實處。
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障礙類別以孤獨癥和肢體障礙(腦癱)為主,還有少數(shù)在普校與特校之間走讀的智力障礙學生。
孤獨癥學生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社交障礙以及情緒和行為異常。經(jīng)過功能評估與課堂實況的記錄分析,現(xiàn)階段學校孤獨癥學生的教育康復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包括在與人交往時要有適當?shù)男袨?、合乎禮儀的人際交流,掌握必備的生活常識與生活技能。第二,提升功能性學業(yè)。主要針對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如計算金額、看時鐘等。第三,職業(yè)生涯準備。為了將來能實現(xiàn)就業(yè)、融入社會,職業(yè)教育前移很有必要。
肢體障礙學生的評估有醫(yī)療部門參與。他們的主要需求首先為發(fā)展運動技能,這對保持正確的姿勢,完成一定的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非常有必要。其次是自理能力,包括飲水、如廁、穿衣等。另外,肢體障礙學生在集體中常常會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學會調節(jié)社會情緒對于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學校還有部分智力障礙學生,他們有些課程是到普通學校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經(jīng)過多方位的評估,他們的需求主要是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和獲得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
以上列舉的是學校主要障礙類別的特殊學生需求的共性部分,其實,每一個個體的特殊需要都各不相同。故此,個別化教育康復計劃的實施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學校個別化教育實施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為理論基礎,根據(jù)特殊學生教育康復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將教康結合融入個別化教育當中。
輔具是特殊學生克服障礙,提高生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非語言階段的孤獨癥學生,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善用輔具,如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PECS),與學生建立基本的溝通。學生通過卡片的交換來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教師根據(jù)上課內容對應地調整圖卡的內容,吸引孤獨癥學生深度參與,有效改善了孤獨癥學生溝通和社交障礙。
針對有語言表達能力的特殊學生,教師組織游戲教學,將語言訓練的目標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游戲環(huán)境中接受訓練。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游戲形式。例如,在生活語文生字教學中,教師選擇與本課生字目標音一致的圖畫,將圖畫制作成卡牌形狀,每種圖畫有兩張。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輪流翻牌,每次翻兩張,每翻一次牌就要大聲念出圖畫內容的名稱。如果兩張卡牌的圖畫一樣則可換得代幣用于在學校小超市兌換物品;如果兩張牌沒有配對成功就換人翻牌。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在翻牌的時候鞏固了讀音,同時在教師或者同學讀牌時聆聽和模仿讀音,有助于語言康復。
再如,生活語文《過生日》一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是讓學生學會說“生日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用生日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開展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教學過程中除了關注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之外,還訓練其眼神注視,讓特殊學生了解在此情景下要看著對方送上祝?!吧湛鞓贰薄?/p>
實踐證明,將言語語言康復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等融入游戲教學中,能夠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特殊學生身心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給予特殊學生多感官的體驗,另一方面注重用模型、實物等讓特殊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感性的認識。此外,教師還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如直接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洗臉、洗手等。對于腦癱兒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關注他的知識掌握情況,還關注他的抓握能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等的訓練。
個別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則,學校將以《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為指引,進一步探索個別化教育中“教康結合”實施路徑,為特殊兒童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適宜的個別化教育,讓每一個兒童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