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敏 秦海紅 劉曉陽 史敏 王娟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陜西 西安 710038)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使得心臟泵血功能損傷,心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組織基本代謝需求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在發(fā)病期間,病患由于受到疾病影響,極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2]。結構式心理干預主要是指在整體醫(yī)學模式理論指導下,全面應用各種心理干預方式,對病患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diào)整的一種心理護理干預模式[3]。本文旨在分析心力衰竭病患開展結構式心理干預的作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開展心力衰竭治療的病患200例,隨機分成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常規(guī)組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齡(73.52±5.12)歲,平均病程(9.34±1.26)實驗組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73.56±5.20)歲;平均病程(9.40±1.31)年。納入標準:全部病患在開展臨床檢查后均被確診為心力衰竭[4];病患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功能障礙情況,正常言語無法順利溝通者;惡性腫瘤者;生命體征極為不穩(wěn)定者[5]。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guī)組予病患基礎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嚴密監(jiān)測病患呼吸深度、節(jié)律以及頻率改變情況,為避免發(fā)生靜脈栓塞情況,需要定期為病患翻身拍背,,維持床單元干凈、整潔等。實驗組予病患基礎護理以及結構式心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1)健康宣教:主動同家屬構建良好關系,重點為家屬介紹在日常交流過程中,需避免使用刺激性以及敏感性詞匯,向家屬介紹家庭支持對促進疾病康復以及預防的必要性。針對情緒控制較差的病患,需對其開展全方位心理支持,介紹不良情緒所造成的心理應激會對機體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指導其通過聽音樂以及看書等轉移注意力,改善負性情緒。(2)改善不良情緒,告知病情治療原則、嚴重程度和護理措施,針對病患和家屬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需及時予以有效解答,分析治療進展,提升病患治療信心。將疾病有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制作成宣傳手冊或宣傳單頁等,分發(fā)給病患及家屬。每周開展一次健康宣講會,重點介紹良好心態(tài)、膳食以及休息在提升、維持治療效果方面的必要性。(3)應對技巧,為病患和家屬介紹應對方式、策略,鼓勵其積極面對不良情緒,并通過合理使用技巧改善不良情緒。針對有正確行為以及認知的病患,需予以其支持和鼓勵。(4)應激處理,為病患和家屬介紹應應激源定義、類型和危害,告知其在出現(xiàn)應激源時,不可選擇逃避,可通過分析應急預案,制定相應解決措施,改善應激反應,促使病患接受患病現(xiàn)實以及病情臨床表現(xiàn)。
1.3觀察指標[6]選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干預前后兩組病患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病患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以及心率)情況;選擇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價干預前后兩組病患精神狀態(tài)情況。
2.1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病患HAMA、HAMD得分情況 干預后,常規(guī)組病患HAMA、HAMD得分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病患HAMA、HAMD得分情況分,n=100]
2.2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病患心功能指標情況 干預后,常規(guī)組病患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低于實驗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以及心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病患心功能指標情況
2.3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病患MMSE得分情況 干預后,常規(guī)組病患MMSE得分低于實驗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每組病患MMSE得分差異(分)
基礎護理因流程規(guī)劃不清晰,同時缺少針對性以及整體性,在改善疾病預后方面效果有限[7]。在王霞等[8]的研究中,其對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開展結構式心理干預,干預后病患焦慮、抑郁情緒得分有明顯降低。因此其認為實施結構式心理干預能夠改善病患焦慮、抑郁情緒。
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HAMA、HAMD得分較低于常規(guī)組(P<0.05);實驗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較高于常規(guī)組(P<0.05);實驗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以及心率較低于常規(guī)組;實驗組MMSE得分較高于常規(guī)組(P<0.05)。分析結果可知,結構式心理干預是向影響疾病康復的個體心理因素,開展針對性干預措施[9]。該種干預措施屬于整合醫(yī)學模式理論,利用健康宣教、應對技巧和應激處理等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改善病患對疾病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提升機體在突發(fā)事件方面的處理措施以及技巧,進而有效控制應激源對機體形成的不良反應[10]。護理人員通過采取一系列針對性干預措施,不僅能夠緩解病患焦慮、抑郁情緒,還可對家屬進行指導,使其掌握一定溝通技巧,為病患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增強疾病治療信心[11]。病患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同時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心功能也有明顯提升,認知功能以及精神狀態(tài)得到好轉[12]。
綜上,心力衰竭病患實施結構式心理干預,能夠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心功能,改善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tài),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