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孫文君 劉紅麗
(寶雞市中心醫(yī)院手術室,陜西 寶雞 721008)
外科治療在臨床占據較大比重,有關外科手術的質量評價,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其中關鍵指標[1]。本文研究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應對策略。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200例,基于是否出現術后切口感染分組。其中對照組142例,男73例,女69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53.10±6.83)歲;肝臟疾病38例,胃腸疾病36例,膽道疾病35例,其他33例。實驗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52.37±6.46)歲;肝臟疾病16例,胃腸疾病15例,膽道疾病13例,其他14例。納入標準:確診疾病,具備手術指征,完成外科治療;觀察組經病原體、血常規(guī)檢查,確診切口感染;病案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嚴重全身性感染;妊娠、哺乳期女性;未成年患者。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與觀察指標 遵循隨機性原則,納入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病案資料,依照預后是否確診切口感染進行分組,并基于循證醫(yī)學指導[2-4],觀察兩組患者的年齡(≥60周歲)、性別、ASA分級、手術類型(急診與常規(guī))、手術耗時(>4 h)、切口類型與引流管數量(≥2根)差異。統(tǒng)計上述觀察指標在各組中的占比,進行單因素分析;再以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總結影響因素,提出相應對策。
2.1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老年人口、ASA分級Ⅳ~Ⅴ級、急診手術、手術耗時>4 h、Ⅲ類切口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2.2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對單因素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周歲、ASA分級≥Ⅳ級、急診手術、手術耗時>4h、Ⅲ類切口是致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切口感染的危害在于,會延長患者切口愈合時間;情節(jié)嚴重下,更會累及其他系統(tǒng)、器官,危重合并癥有膿毒癥等[5]。
本文通過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最終得出老年人群、高ASA分級、急診手術、手術用時超過4 h、Ⅲ類切口為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分析原因:(1)高齡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衰退,器官老化,且機體免疫能力下降;且老年患者對于手術治療的耐受不佳,醫(yī)源性侵入性操作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為明顯,此類人群屬于術后切口感染高危群體[6]。(2)ASA分級用于評估患者體質情況及對本次手術危險性進行評定,分級越高表明患者體質狀況越差,手術耐受越不佳;Ⅳ級以上患者,往往身體功能處于失代償階段,機體免疫功能受到影響,易合并感染[7]。(3)急診手術治療追求時效性,搶救手術可能會因緊張的準備時間,導致術前準備不夠充分,為術后切口感染埋下隱患。(4)較長的手術時間,無疑會加重患者的侵入性操作程度;且急診患者往往病情較為嚴峻,機體免疫功能受到影響,難抵抗致病菌侵犯,易引發(fā)感染;同時,較長的手術時間也會導致手術醫(yī)師身體疲憊,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為失誤,導致不當操作,引發(fā)切口感染問題。(5)Ⅲ類切口屬于感染性切口,切口愈合難,且規(guī)格較大,相關無菌操作的開展較為被動,此類患者術后切口易合并感染[8]。
應對之策:(1)加強老年患者術前護理。(2)針對機體功能狀態(tài)低下、免疫機制受影響的患病人群,術前強調營養(yǎng)支持,盡可能地恢復患者體質,同時對患者術前原發(fā)性疾病進行對癥治療,確?;颊呓】禒顟B(tài)符合手術標準后,方予進行手術。(3)手術室無菌管理制度中,強調急診手術室的清潔工作;開通備用的安全急診手術室,并建立綠色通道,避免急診患者收治下,單一手術室無法及時開展消殺工作的不足;并做好相關病情監(jiān)測、追蹤工作,保障手術室內應有器械能夠第一時間到位。(4)加強手術團隊的默契度磨合,院方周期性地為手術團隊提供業(yè)務培訓平臺,提高團隊的業(yè)務水平與手術熟練度,盡可能縮減手術用時。(5)重視Ⅲ類切口的無菌管理,嚴格遵照無菌手術制度開展手術,采取預防性抗生素給藥的對策,盡可能降低外源性感染發(fā)生率[9]。
綜上,高齡、高ASA分級、急診手術、手術用時過長、Ⅲ類切口為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臨床需要重視對此類因素的調控,加強護理,提升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