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縣實驗小學(312500) 楊杏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 萬字”的要求,在“實施建議”中對整個小學階段明確提出“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在提倡全民閱讀,建立書香社會的今天,課外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重視。那目前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如何?怎樣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面呢?
不少語文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了一學期就教一本語文書,只要學生考試成績令家長滿意就行。因此,他們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背課文,默寫詞語。這樣反復的訓練后,學生期末的考試成績似乎不錯,但學生的語言積累十分有限。
在閱讀測試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客觀試題做得還不錯,但對主觀理解題卻無從下筆。筆者曾對一個班級的期考試卷進行抽樣調(diào)查,結果表明:12.7%的學生閱讀理解題一片空白,50.8%的學生回答顯得隨意。
“同學們,讀課外書可以增長知識,讓我們多讀一些好書吧!”一些教師往往只停留于說教式的布置作業(yè),既沒有系統(tǒng)的思考,也沒有符合實際的閱讀指導方法,導致養(yǎng)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學生少之又少。
學生在語文課上所進行的閱讀學習與課外閱讀拓展似乎是兩張皮,沒有有效的銜接,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零散、雜亂,沒有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聚焦群文閱讀,從育人的角度整體思考單元閱讀教學。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群文閱讀能改變目前的課外閱讀現(xiàn)狀。
什么是群文閱讀?在一堂語文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讀一篇到讀多篇,打破了傳統(tǒng)單篇文本教學的模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群文閱讀不是多篇文本的簡單疊加,而是根據(jù)某一主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進行閱讀、思考、探究的學習活動,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課內(nèi)閱讀的內(nèi)容,引出一組主題相關的文本,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樣,不僅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群文閱讀教學立足于文本之間的共性,教師引領學生在同類文本中感受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表達的內(nèi)容,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進一步領會作品語言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梁曉聲的《慈母情深》一文,在學生理解了母親的愛后,教師出示老舍的《母親》《我的母親》、季羨林的《母親》、冰心的《母親》四篇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樣的群文閱讀,既能讓學生在名家名篇中感受到不同作家語言的魅力,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因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其表達的情感也就不同,進而領悟每一位母親的偉大、慈愛,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多個文本進行加工分析、對比閱讀、綜合概括等,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聚合思維,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同時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奠定基礎。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專題,這是教材第一次為一位作家獨立設置的單元。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文本之間的異同,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層面來感受、體會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zhì)。
語文學習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的任務。而群文閱讀通過同類文本的細讀和品味,讓學生由此及彼地進行體驗,理解文本的情景相融、形神兼?zhèn)涞拿?,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四時景物皆成趣”為主題,編排了《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四篇課文。這些文章都是寫景的典范之作,都是以動靜結合的方式描繪景色的優(yōu)美。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文字想象出具體、豐富的畫面。教師應以這一單元作為一組群文,落實不同的層次目標,逐步引導學生積累充滿情趣的語言,在優(yōu)美的畫面中一步步提升審美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指出:“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弊鳛橐痪€語文教師,我們要利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課程,引領學生汲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為主題,選編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等課文,反映了不同的民風民俗。在這一單元教學后,教師可圍繞“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精選經(jīng)典作品,如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元宵》、馮驥才的《花臉》、肖復興的《花邊餃》等組成群文,引導學生閱讀。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情也油然而生。
群文閱讀拓展無疑是一條大江,為學生的閱讀實踐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讓語文教學增添了無限生機。
人們只有在駕車中才能學會駕車,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同樣,學生也只有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才能學會閱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利用群文閱讀的形式,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文章,引導學生自主習得閱讀方法,遷移閱讀的策略。
結合統(tǒng)編語文五、六年級的教材,根據(jù)單元的語文要素,我們確定了第三學段群文閱讀的十個主題,分別為:萬物有靈、民間故事、舐犢情深、讀書明智、童年往事、觸摸自然、保護環(huán)境、藝術之美、走近魯迅、民風民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jù)這十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我們依托統(tǒng)編語文教材,進行單元整合、重組,通過篩選,精準選用課外閱讀篇目,逐步形成了一個群文閱讀體系——“指向語文要素的群文閱讀訓練營”。例如,在教學完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花一鳥總關情”的主題后,我們以“萬物有靈”為專題,選編了五篇文章——《春天的黃鸝》《綠葉賦》《老銀杏樹》《故鄉(xiāng)的山梨》《故鄉(xiāng)的凍梨》組成群文,引導學生閱讀。這樣的群文閱讀實現(xiàn)了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促進學生閱讀內(nèi)化的目標。
在群文閱讀的課堂中,閱讀文本由原先的一篇增加到多篇,這樣學習的容量大大增加,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增強,思維品質(zhì)也得到提高。比異式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中常見的策略,既可以同中求異,也可以異中求同。這個過程是一種思維的過程,需要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和歸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群文閱讀實際上是一種高階思維訓練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走近魯迅”后,我們引入其他人寫的懷念魯迅的文章,如《回憶魯迅先生》《懷魯迅》《記憶中的父親》《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等,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先通過提問“這幾篇文章有什么共同點?”,引導學生簡單回顧課內(nèi)學過的幾篇課文;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zhì),并由此產(chǎn)生深入探究魯迅精神的興趣。
在群文閱讀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引導學生思考:“這幾篇文章的共同點是什么?又有哪些不同?”這樣的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才會有所思考、探究,同時養(yǎng)成動腦動手的習慣。如此訓練,學生就會一次次求同比異,在不斷分析、綜合中獲得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因此一個單元本身就是一組群文。教學時,教師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展開類比式閱讀,能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學會舉一反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編排了3 篇文章。教學時,我們可以以此為群文,適當補充其他文本(具體如下表所示),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這樣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文章人文主題的理解,而且能促進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
課內(nèi)文章《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課外補充文章《我的油布傘》《父親的畫面》《你在傘里嗎》《背影》《玉米餅里加了糖》
在教學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體會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邊讀邊想象、結合生活經(jīng)驗等方式,感受教材文本中的場景和細節(jié)描寫,體會字里行間的真情;其次,讓學生閱讀選編的5 篇文章,遷移運用閱讀策略,并和教材文本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進行對比,感受人物特點,進一步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這樣,給學生搭設展示閱讀收獲的平臺,形成課內(nèi)外閱讀的合力,切切實實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相互促進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的“根”是閱讀。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戴維·保羅·奧蘇貝爾提出了“為遷移而教”的教學理念。讀和寫是一個整體,它們互相促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因此,群文讀寫我們采取三步法,即簡單回顧—補充群文—以讀促寫,引導學生讀寫結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讀書明智”這一群文時,首先,我們引導學生回顧思考,課內(nèi)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接著,我們補充了有關名人的讀書故事,有《愛書如命的人——魯迅》《走進書里去》《高爾基讀書故事》等,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思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更要掌握表達的方法、策略。最后,我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生活,寫一寫自己的讀書故事。這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實踐表明,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成了真正的思考者、探究者?!斑@些文章有什么共同點?”“文章為什么這樣寫?”“作者的寫作動機是什么?”等,成為學生在閱讀中經(jīng)常思考并回答的問題。群文閱讀促進了學生的大量閱讀,達成厚積而薄發(fā)的效應,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閱讀生態(tài)。學生的閱讀興趣空前高漲,他們的閱讀量大大提升。隨著群文閱讀實踐的深入,學生在閱讀各類文體中,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方法、策略進行深入探究,獲得了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