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昕宇
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
熊昕宇
(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湖北 恩施 445000)
在互聯(lián)網引領下,全球信息技術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同時知識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這些都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實踐參與機會。要讓高職院校學生利用好互聯(lián)網資源,必須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因為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研究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內涵,結合當前教育教學現狀,找出諸多問題并分析原由,提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建構策略,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實施,旨在達到全員和全過程育人的目的。
互聯(lián)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構策略;高職院校
時下是網絡時代,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和無線通信技術快速發(fā)展,我國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特別是近幾年,信息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極大地優(yōu)化了相關領域的產業(yè)結構,標志著信息社會的全面到來[1]。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途徑,這個實踐經驗也得到業(yè)界廣泛的認同。在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思政教育,能夠使專業(yè)學習得到快速提升,并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要實現全員和全過程的育人目的,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重要途徑,開創(chuàng)技能人才培養(yǎng)新局面。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具有隱性教育功能,是思政課程的延展與補充,有助于新時代完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簡而言之,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必須要形成全課程、全員、全程育人的格局,要把各學科教學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起來一并進行,也一定要把“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作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2]。在“立德樹人”教育方略的引領下,課程思政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階段,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心,各類課程都要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實踐證明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提升了教學效果。就本質而言,課程思政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成效顯著,但從實踐維度上來說,課程思政教學遠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和滲透不足,加上教學方法和教師隊伍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與時俱進,難以最大程度地展現其應有的價值。
如今,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多是以馬克思主義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構建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準則。在互聯(lián)網出現后,學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強接收面廣。各門戶網站、社交網站、自媒體等來源信息資源十分廣泛,學生的視野隨之寬廣起來,每個人都有權力在網絡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和看法。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學科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學生也可能會對課程思政的內容感到困惑,加上多種價值觀的存在,各種因素都會影響著學生保持正確的認知取向。如果任各種因素發(fā)展和澎脹,容易讓學生在政治思想上產生動搖,派生一些對社會不滿的情緒,必須及時應對,有效化解。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內容相對煩瑣,主要課程教學形式為講述式教學,且課程知識過于依賴書本內容,使得教學內容雖然翔實,但學生接受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3]。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本身就應該包含系統(tǒng)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及認知體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理論來解決自身學習和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使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學習、生活能力得到較大提高。互聯(lián)網的存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導地位,如果學生過于依賴于互聯(lián)網,其思想和知識時常處于零散的狀態(tài),思維常常停滯不前。其結果又會導致學生養(yǎng)成過分依懶網絡、思維主動性不足的壞習慣,長此以往,思政教育的主導性就會被弱化。
根據工信部的相關數據統(tǒng)計,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網民已超過9億人,其中學生網民最多,而高職院校學生又是學生網民中最多的群體,這足以說明時下互聯(lián)網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會產生多大影響?;ヂ?lián)網本身存在的負面影響會導致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受到沖擊,最為關鍵的就是學生意識領域受到影響?;ヂ?lián)網的內在屬性就是自由性,存在隨時可以攻破學生思想領域防線的風險,導致一些低級頹廢的言論侵蝕網絡。我國目前無論是從技術手段方面還是從制度方面,都不能對互聯(lián)網實現足夠的監(jiān)控,很多負面信息充滯網絡,使得學生的意識領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就必然會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在互聯(lián)網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需要從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等層面入手,加強學科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力度,更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盡管在理念上認識到利用互聯(lián)網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也充分運用了網絡信息技術,但很大程度上,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上,而沒有落實系統(tǒng)的頂層規(guī)劃。同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導致課程思政方式的轉變與互聯(lián)網之間沒有有效地銜接和統(tǒng)一。另外,少數教師由于個人能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實際教學與互聯(lián)網信息脫節(jié),這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一大阻力。當今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群體中,所需的信息總量在不斷地增加和擴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所傳授的知識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呈現多樣化態(tài)勢。如果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時還一味地按傳統(tǒng)課堂進行教學,不能實現教育方式的有效轉變,那么其教學效果必然達不到要求,教學效率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在互聯(lián)網教學格局下,各學科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搭建起專業(yè)課與思政課融合的教學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建構策略,以便于學科教學中較好地融入透課程思政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很容易受網絡的影響。傳統(tǒng)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地位,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是從屬地位,導致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產生麻木心態(tài),甚至有抵觸情緒。互聯(lián)網的出現和開放,使得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有針對性地交流與發(fā)言,學生在網絡交流平臺如果找到足夠的存在感,再回到課堂教學中其學習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課程思政的權威性受到影響。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要針對這些情況,找準癥結,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云課堂、翻轉課堂和微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都是最佳的選擇。課程思政中的重點還應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和現實社會問題開展討論,把一些熱點話題融入到教學中,進行輿論正面引導,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多種方法并用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明顯提升。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學科優(yōu)勢,運用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使之對課程思政的權威性有認同感。
思政教育關鍵在育人,思政理論課不僅是力求明理的,也是動情的,教師要正面引導,以愛暖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啟迪心智。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一定要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引領和幫助學生了解互聯(lián)網的功能性和可發(fā)展性,引導學生科學認知和利用網絡,逐步提高和完善其利用網絡的能力。當今,互聯(lián)網大部分信息內容的可信度都有待完善[4],只有在課程思政中結合學科特點,明確教學重點,把各種觀點及對熱點問題的理解從深度到廣度拓展開來,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而又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客觀地理解網絡資源所具有的雙面性,在獲取網絡信息資源的同時,一定要有辨別能力,去偽存真,不受到負面資源和信息的影響和侵蝕,具備客觀、正面地看社會與世界的能力。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兩者相對比,課程思政更多在于實用性,與各科課程緊密相連。二者應有效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從深度和廣度剖析課程思政的內涵,立足于學生的各種需求,結合學科特點,對課程進行有效開發(fā),為后續(xù)的課程思政教學作好鋪墊?;ヂ?lián)網的信息資源是全面而又豐富的,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臺,教師要善于挖掘互聯(lián)網資源優(yōu)勢,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具體來講,就是教師要利用互聯(lián)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以有趣的案例教學為出發(fā)點,在講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融入和滲透思政元素和內容,這樣既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三觀”教育?;诨ヂ?lián)網平臺,教師還要多關注學生日常的生活,課堂外與學生做朋友,多渠道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發(fā)展。在課程思政中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
互聯(lián)網的普及,促進了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提升與發(fā)展?;ヂ?lián)網教學模式的建構,必須要有系統(tǒng)教學工程來支撐。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不僅要從宏觀上完成課程的頂層設計,統(tǒng)一思想,還要從微觀上建立相對應的教學管理制度。目前的課程思政應當從“互聯(lián)網+”和各學科教學入手,結合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從師資配置到技術支持以及資金配置等方面給予支持,確保多種資源得到優(yōu)化整合。教師還應借助多種途徑來助力于互聯(lián)網教學,提升自身的網絡教學能力。教學職能部門要搭建起與之相應的考核模式,營建良好的網絡教育教學模式,使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達到預期目標。
總而言之,針對目前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互聯(lián)網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施基礎,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教育教學工程,需要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和理念、學科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采取更多有效的途徑,結合對應的解決策略,使課程思政能夠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面臨著困難和挑戰(zhàn),本文通過教學實踐,得出一些有效辦法,為課程思政的教學明確了方向,希望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fā)和幫助,為新時代培養(yǎng)合格的應用型實用性人才提供支撐。
[1]高文宇.“互聯(lián)網+”背景下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策略探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21(7):82-83.
[2]關文玲.互聯(lián)網背景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工程,2020(11):154-155.
[3]于海洋,何康.“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17-18.
[4]常靈潔.“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思政理論課教學[J].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2(2):93-95.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under Interne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ong Xinyu
(Enshi Polytechnic College, Enshi 445000 Hubei)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net,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faster. All these have provided good opportuniti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network practice.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ust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various disciplines, becaus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virtue and cultivate peo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ds out many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gradually implements i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the whole staff and the whole process.
Interne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Construction strate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423.07
A
1672-1047(2022)03-0042-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3.11
2022-05-14
熊昕宇,男,湖北恩施人,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學。
[責任編輯:夏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