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晨
(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傲⒌聵淙恕钡默F(xiàn)實需要。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壓力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來自家庭、情感、學業(yè)、工作等,同時不同學科學生的壓力也存在差異,文科類學生的壓力普遍比理工科學生的壓力要大,學生面臨著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疏通和輔導,很容易導致其精神敏感,產生抑郁傾向,最新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針對心理問題進行咨詢的客戶群體之中,大學生占據(jù)了一定的比例,且近年來此比例正在增長,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不完善以及不夠重視心理健康是導致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重要因素。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相關的措施,主要從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整合心理健康治療資源入手,力爭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突破[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年學生成人成才的內生需求。從高校心理測評的結果來看,青年學生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在原生家庭、學業(yè)科研、戀愛擇偶、就業(yè)生涯等方面存在心理壓力,具有向心理疾病發(fā)展的潛在風險。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心理成熟、加強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全面素質。
依據(jù)大學生最新心理健康調查,本文針對性地提出一整套緩解大學生壓力的機制,大致可以通過構建四級組織體系、四級危機干預體系、五級工作體系以及五層目標體系,從而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自尊、自信,學會理性地面對挫折,用正向心態(tài)面對社會[2]。
心理健康教育四級塔式組織體系:第一級組織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小團隊,主要是負責學生日常的心理輔導和疏通。第二級組織一般由學生心理指導委員會構成,通常包含了學校的各級組織。第三級組織是指學院級別的,通常是由學院的心理健康指導小組構成,其主要的工作在于及時接收下一級組織機構反饋回來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信息,及時向校級組織機構匯報,及時處理一些相關的突發(fā)事件[3]。第四級組織通常指的是最基層的組織,是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線,其人員的構成是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接觸學生的人,例如輔導員和學生骨干,在日常生活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向學院或者學校進行信息反饋。
心理健康教育五層目標體系:其實質是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呵護學生心理健康,疏通學生心理問題,對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開展咨詢和干預,以上五個層次也是心理教育的目標。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意在通過素質拓展及集體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心理健康的呵護是通過經常性、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等形式去不斷提升大學生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心理問題的疏通則是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的困惑,進行疏通和排解。心理障礙咨詢則是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為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治療。最后是心理危機干預,針對有實質性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科學化、醫(yī)療化的心理輔導和就醫(yī),以避免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4]。
心理健康的五級工作體系:五級體系本質上包含了五種校內心理健康輔導,分別是課堂教學、教育宣傳、特色活動、咨詢訪談以及相關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第一是課堂教學,在校內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并設定相應的考試或者考核機制,做到將大學生心理教育常態(tài)化,常規(guī)化。第二是教育宣傳,利用學校一切的資源進行相關活動或者理念的宣傳,構建完整的宣傳體系。第三是提倡五育并舉,構建學校和學院兩級活動體系,補齊體美勞教育的短板。體育可鑄就學生堅毅的品質,平和的心態(tài);美育可愉悅人的心情,激發(f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勞動教育能促進學生對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同時可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競賽、演講、素質拓展、心靈講座等活動。第四是咨詢訪談,通過已構建的心理健康咨詢體系,學校開展心理問題咨詢及醫(yī)生的心理治療[5]。以學院開展的訪談教育、學校開展的心理咨詢、專業(yè)醫(yī)療機構進行的心理治療,構建三級心理咨詢體系[5]。學院和學校依靠這些工作站點充分開展學生的情感教育活動,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健康或者情感障礙的學生,通過這些站點針對性對存在情感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或情緒幫助。針對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應及時推薦專業(yè)的心理治療,避免錯過最好的治療時間。第五是危機干預,通過規(guī)范化心理危機干預,不斷完善相關的體系政策,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力爭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干預,盡早治療,盡早控制[6]。
心理危機干預四級預警系統(tǒng):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四級干預系統(tǒng)對于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問題和避免惡性事件發(fā)生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四級機制分別建立在寢室、班級、學院和學校的基礎上。要做好危機發(fā)生前的準確預判,及時干預并隨時跟蹤干預和愈后鑒定等,四級機制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專家評估、干預處理、善后監(jiān)控等。一級預警要求寢室長需要及時了解每位舍友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發(fā)現(xiàn)舍友行為舉止或者心理上存在問題時,及時向上一級匯報。二級機制中,要充分發(fā)揮班級心理健康委員會的作用,及時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同學進行勸導和疏通。三級預警機制中,學院的領導、輔導員和班級導師如果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采取適當?shù)姆椒ㄅc之談心,解決其實際的困難,在必要的情況下,向校級組織進行匯報,并咨詢心理教師,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最后一級的預警機制是校級干預,全校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協(xié)調和指導。通過定期組織心理培訓,對班級委員、班級導師、輔導員、宿管人員等“三全育人”鏈條上的相關人員進行專業(yè)的培訓,以提升其心理健康問題的處理能力。同時應對輔導員及導師進行更精細更精準的案例培訓講座,不斷強化其對于危機的處置能力和應對能力[7]。
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健康輔導資源:近年來,國家對于社會性質的心理輔導以及心理健康服務極為重視,制定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方案中積極倡導高校必須依托有利資源成立心理咨詢室或者社會工作室,滿足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以及咨詢的需求,同時配備專業(yè)心理健康輔導師,地方二級以上的綜合醫(yī)院必須設有精神(心理)健康門診。此舉一方面是為了充分利用社會有利資源,將資源有效地整合、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從而既能滿足高校的心理輔導需求,也有助于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求高校配合政府以及相關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8]。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前,許多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納入了必修課范圍內,但是由于心理學師資隊伍短缺,學分學時安排不足等現(xiàn)實困境,導致具體政策實施難度較大。為解決這一現(xiàn)象,應做到:一是相關課程數(shù)字化,結合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通過網絡教學的方式開展,通過網絡或APP等形式的討論加強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用課程知識點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心理問題,使課程起到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作用。二是樹立廣義健康意識,將心理健康與道德品質、身體健康結合起來,不斷整合現(xiàn)有的優(yōu)質資源,做到多方面結合、融合,以健康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三是確保定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或心理講座,結合學生的需求,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指導學生如何排解相關的情緒,使學生具備識別心理問題,自我情緒調節(jié)和控制的基本能力[9]。四是將思政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學生心靈,同時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的思政因素,實現(xiàn)解決心理問題和開展思政教育的“耦合效應”。
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一是要做到全員參與,在高校德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傳播知識,要以身作則,傳播正能量;班級導師和研究生導師要做到對學生切實的關懷,了解學生的“癥結”,提供必要的幫助[10]。同時,輔導員要堅持本位,積極開展顯性思政教育,利用談心談話等契機清楚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從情感出發(fā)關心關愛學生。二是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水平及數(shù)量,學校應配備心理健康課程專業(yè)教師和專職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載體和場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充分保障相關項目或平臺的資金到位以及制度完整。
發(fā)揮學生團隊作用,充分發(fā)掘學生社團以點帶面的朋輩效應,營造學生之間團結互助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群體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通過組織興趣社團、校友會、宿舍聚會等,提供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有利于學生克服社會交往的畏懼心理,提升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增強學生在公共場合溝通交流的勇氣。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構建立體、鏈條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始終關注學生積極心態(tài)的培養(yǎng)。在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激發(fā)相關人員參與的內生動力,不斷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加強預判,抓住重點,確立目標,不斷鞏固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成果,不斷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專業(yè)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學校的優(yōu)質資源,拓展思路,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