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陽
(貴州財經大學 貴陽 550025)
思政課教學不僅要有“文化”,更要構建系統(tǒng)的文化體系。思政課教學的文化體系不僅要涵蓋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要涵蓋五千年來從未中斷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要守正創(chuàng)新,堅定“四個自信”,就需要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思想資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1]“王陽明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2]。當代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王陽明心學很有必要。基于此,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兩者的融合進行了初步探索:在人生觀教育中,融入了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艱難人生經歷,用其歷經百死千難、最終悟道的人生經歷完美地詮釋了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在道德觀教育中,融入了王陽明“致良知”的方法論,為當代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提供了基本方法;在實踐觀教育中,融入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實踐觀,強調當代大學生要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之間的統(tǒng)一。
王陽明生于1472年,1529年逝世。在其57年的人生經歷中,以1508年在貴州修文“龍場悟道”為界限,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體現為王陽明歷經百死千難、立圣賢志、創(chuàng)立心學的艱難人生經歷;后一階段主要體現為王陽明治理地方、剿匪平叛建立事功的輝煌人生經歷。在這兩段經歷當中,前一階段的人生經歷對于當代大學生塑造積極向上、向善的人生觀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筆者以案例教學的形式,先概述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艱難人生經歷,再闡述其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啟示。
1.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艱難人生經歷
在把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艱難人生經歷融入人生觀教學過程中,筆者先以案例的形式概述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經歷。1472年,王陽明出生于浙江紹興余姚縣;1483年,王陽明12歲,在京師(今北京)請教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的答案是要像他父親一樣,讀書登第。對此,王陽明提出了質疑,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盵3]。1486年,王陽明15歲,在居庸關逐胡兒騎射,憑吊古戰(zhàn)場,緬懷先輩于謙,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1492年,王陽明21歲,在家鄉(xiāng)余姚,遍讀朱熹著作,“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4],開始體悟宋儒的格物之學。他對著竹子格了七天,最終沒有任何結果,反倒染上咳嗽病。自此,他開始質疑程朱理學,并走向了探索心學的艱難之路。1496年,王陽明25歲,在京師,遭人妒忌,會試沒中,被人譏笑。1506年,王陽明35歲,在京師,因宦官劉瑾擅權,他為南京言官戴銑上疏,下詔獄,廷杖四十,被貶謫為貴州修文龍場驛驛丞。1508年,王陽明37歲,在貴州修文龍場,歷經磨難,終于悟道,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開始構建其心學體系。
2.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啟示
(1)有志于學,積極踐行
王陽明15歲時,對其老師提出的讀書登第的求學功利目的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應該是立大志,做孔孟一樣的圣人。24歲時,會試沒有中第,王陽明安慰其同室友人,提出“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5]。引入王陽明的案例,有助于大學生拓寬自己的視野,超越個人利益的糾葛,把學習的目的統(tǒng)一到國家的建設需要上來,統(tǒng)一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上來。此外,王陽明不僅有志于學,而且還在實踐中檢驗各種理論的正確性。這對于大學生加強實踐鍛煉,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是有莫大助益的。
(2)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
王陽明35歲時,不計個人利益得失,為南京言官戴銑仗義執(zhí)言,雖受到牽連,被貶謫為貴州修文龍場驛驛丞,并受到宦官劉瑾的迫害,但王陽明在后來的人生中從未對此后悔過,反倒是一如既往地為民請愿,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贏得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三不朽”圣人的美名。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對于當代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用其對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無疑具有說服力和解釋力。
(3)從容淡定,逆境逆襲
1508年,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后,當地的條件對他極為不利,一是來到少數民族地區(qū),語言溝通上存在障礙;二是自然環(huán)境惡劣,瘴氣彌漫;三是身邊隨從相繼病倒,生活艱難。面對逆境,王陽明并沒有沉陷于自身淪落天涯、無所依傍的悲慘遭遇不能自拔,反倒是體現出了從容淡定、達觀應對的人生態(tài)度。對此,王陽明在龍場期間所作《瘞旅文》一文就是最好的注腳。實際上,在貴州龍場兩年多時間里,王陽明逆境逆襲,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悟出圣人之道,創(chuàng)立心學,成就“立言”偉業(yè)。這些對于當代大學生面對人生逆境時,多一點從容不迫、自信自強,少一點無病呻吟、哀憐自嘆都是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內容,其主要闡釋個人如何恢復自己先天既有的“良知良能”問題。在“致良知”方法論與道德教育融合問題上,筆者首先闡明“致良知”方法論的基本內容,而后闡述其對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啟示意義。
1.“致良知”的方法論
“良知”這個概念最早源自孟子。孟子所說“良知”先天就在每個人心里,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有。在此問題上,王陽明承續(xù)孟子的說法,他認為良知每個人都有,“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6]但人人都有的良知,為何又要去“致”呢?這是因為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無法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動。因此要尋得良知,就需要通過“致良知”的方法,祛除心中的私欲。在王陽明看來,“致良知”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立志
王陽明認為只有立圣人之志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個人私欲,恢復自身既有的良知。“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盵7]在此,王陽明提出做圣人的志向,時時刻刻都要圍繞這個志向,不偏移、搖擺、荒廢,此志一旦堅定、執(zhí)著,便能克服心中各種私欲、私意,破除心中賊,達到“致良知”之境界,方能學而為圣。
(2)慎獨
“慎獨”是儒家思想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手段。慎獨這一概念最先見于《大學》和《中庸》當中。此后,關于“慎獨”概念的理解經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過程。東漢鄭玄和唐代孔穎達主要從“獨居”“獨處”的空間范圍闡釋“獨”的含義。南宋朱熹一方面保留了前者關于慎獨的理解,同時又為慎獨賦予了新的內涵,即以“知”解“獨”,把“獨”闡發(fā)為“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地”。王陽明在“慎獨”概念的理解上延續(xù)了朱熹以“知”解“獨”的用法,但又更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慎獨思想。一是他反對朱熹把“戒懼”和“慎獨”分開,當作兩種不同的工夫,強調兩者之間“只是一個功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8]。二是把獨知與良知、慎獨與致良知結合起來,通過慎獨工夫,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3)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的功夫首先強調一以貫之,不間動靜?!办o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9]王陽明把這種不間動靜的功夫比做貓抓老鼠,必須時刻“常提不放”,保持足夠的警惕才能真正去私欲。其次是堅持掃除廓清,不留余地的決絕?!叭缛ケI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盵10]在此,王陽明強調必須將個人心中的私欲、私念毫無保留地追尋出來,然后拔本塞源,永絕后患,這樣才能祛除私欲,恢復良知。
(4)向內而求
王陽明認為追尋天道和人道的終極真理,只需要向內而求,而不必求于外?!胺蚵市灾^道,道,吾性也;性,吾生也。而何事于外求?”[11]那么如何向內而求呢?“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別法可設也?!盵12]在此,王陽明指出只有自己最清楚、最了解個人心中的私欲,因此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不斷“搔摩”,克服自己的私欲,從而恢復自身的良知。
2.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啟示
(1)立報國志,樹立高尚道德追求
當代大學生也要立大志,但這個“大志”不是做圣賢之志,而是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報國志。有了這樣的報國志,自然能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消弭個人私欲,樹立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高人生道德境界。
(2)慎獨,“獨處”“獨知”時恪守道德準則
作為儒家道德修行重要手段之一的慎獨在當今對于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仍具有極其重要的方法論啟示意義。首先,道德修養(yǎng)不僅體現為個人在公共場合遵守道德準則,更體現為個人在“獨處”時要恪守道德準則。因為個人在隱微處,不受外界監(jiān)督約束條件下的言行更能看出一個人道德品行。其次,道德修養(yǎng)不僅體現為在人所“共知”的條件下謹言慎行,更要在人所不知而己“獨知”的條件下謹言慎行。因為個人僅僅在人所“共知”處用力下功夫是虛偽的表現,只有在“獨知”時用力下功夫,才是真正的正心誠意。
(3)省察克治,時刻警惕
如果說慎獨的功夫是從“獨處”和“獨知”時的狀態(tài)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那么省察克治的功夫則更多從“動”和“靜”的時間范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不是一時問題,而是一以貫之,貫穿終身的問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這就需要個人高懸道德原則,片刻也不放松道德要求,就像貓抓老鼠一樣,時刻準備著,毫不放松警惕,不存一絲一毫僥幸心理,把心中的私欲私念掃除干凈。
(4)內外結合,綜合發(fā)力
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是一個內外結合的問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可以通過書本了解基本道德規(guī)范、從老師的講課中理解基本道德規(guī)范、從外界信息中獲取更多道德規(guī)范知識,充分發(fā)揮外力作用,提升自身道德認知水平。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外力可以提供道德理論知識,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但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終歸要靠個人內在修養(yǎng)才能達致。因此當代大學生要想真正提高自身道德水準,還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內力上下功夫。
1.“知行合一”的實踐論
(1)個人私欲導致知行二分
“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盵13]王陽明認為,沒有私欲隔斷的知,是真正的知;行,是真正的行。常人通常不能知行合一,都是由于內心私欲蒙蔽,未知從而也就不能行。真知和未知相對立,真知是經過行為的確認和檢驗的,真知的條件下自然會真行。
(2)知行不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盵14]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的關系是相互統(tǒng)一的,兩者不能彼此分離,又不能相互代替,在時間上共繼、空間上共居,不可把知和行分離開來,當做兩件事情去做。
(3)知行一體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盵15]王陽明認為知行一體,認知到了真切的時候就一定會去行動,行動過程中有了“明覺精察”必然體會到真知。真正的知,是要付諸實踐檢驗的。經過實踐檢驗得來的知,才是真知;同時,行動中貫穿了明覺精察,而不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這才是真行,知行互攝,知行一體。
當然王陽明“知行合一”實踐論主要還是囿于實踐道德理性范疇,討論的是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之間關系,但其內含的真知灼見對于當代大學生加強道德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實踐的啟示
(1)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
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實踐論強調的真知即真行、知行不二、知行一體等觀點對于當代大學生加強實踐鍛煉,避免坐而論道、空談理想具有極強的啟示作用。同時,教材在章節(jié)體系設計上,也是貫徹“知行合一”要求的。具體來看,“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教材前五章思想道德部分的每一章節(jié)的體系設計中,前兩節(jié)主要從是什么和為什么的角度進行理論知識闡述,第三節(jié)則從怎么辦的角度,強調當代大學生要理論結合實際,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積極作為,勇于實踐,貫穿“知行合一”的總體要求。
(2)知行不二,防止知行分離
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防止出現知行二分現象。有些大學生認為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把道德理論知識記于腦海就算是實現了道德認知。但殊不知,這樣的“知”并不是“真知”,因為“真知”是和“真行”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過王陽明“知行合一”實踐論的引入,可以讓當代大學生明白,在知行問題上切不可把兩者當作兩件事情分開,知中有行,行中有之,強調道德認知要與道德實踐相統(tǒng)一,在道德認知過程中不斷踐行道德規(guī)范,同時在道德實踐中進一步體悟道德認知。
(3)事上磨練,做到知行合一
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是看他說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只有經過磨練才能夠檢驗個人言與行是否一致、表與里是否如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是否相互統(tǒng)一,最終歷經一番寒徹骨,聞得梅花撲鼻香,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王陽明心學,作為明代儒學革新的產物,與程朱理學不同,它不再向“心外”探求“天理”,而是“反求諸己,發(fā)明本心”,在哲學本體論和方法論上對儒學進行了革新,突出強調道德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并提出了道德實踐的基本方法。王陽明心學注重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的理論特質和實踐品格極大程度上契合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理念、目標和方法。為此,筆者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將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人生經歷、王陽明心學“致良知”方法論及“知行合一”實踐論融入課程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實踐觀教學。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探索,筆者發(fā)現引用王陽明心學案例之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都取得了不錯效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道德自覺意識和提高了學生道德實踐水平。未來,筆者將在深研王陽明心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動王陽明心學融入課程教學,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厚植課程教學的歷史文化底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