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實驗中學 王淑紅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應該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和完善閱讀教學模式,以推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同時要通過課程設計、實踐教學評價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閱讀教學是增加人文知識、豐富情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一種有效手段。經典作品歷經歲月的沉淀,是世界寶貴的財富。中學階段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時期,閱讀名著能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文學資源,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豐富其精神世界,培養(yǎng)、提高其綜合素質。
作為基礎教育的主體,語文是培養(yǎng)中學生核心素質的重要載體。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既有其基本的核心素質特征,又有其自身獨特的意義。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極為豐富,體現在語文知識扎實、語言能力強、學習習慣良好等方面。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基于其自身的語言素質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不斷的積累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這四個層面。在中學進行經典名著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對人類的歷史發(fā)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能使其從經典作品中看到一些事件和場景,從而更好地了解當時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名著的閱讀教學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并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式把學生的思想限制在教科書上,而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到教科書以外的語言,開闊知識面,激發(fā)思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中學語文經典作品的閱讀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閱讀經典名著,既能拓寬學生文學眼界,又能使學生在讀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時,引起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經典的探索,從而使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得到持續(xù)提高。
語言的積累和使用是語言的基本內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表達等語言活動,可以提高思維素質,加深對文學意象和文學語言有初步的了解。美學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在欣賞文本的同時,體會文本的豐富情感、語言美、人生哲理,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到語言的運用和美的創(chuàng)造。語言核心素養(yǎng)、思維核心素養(yǎng)和審美核心素養(yǎng)注重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對中學生來說,教育目的在于使其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文化意識和自信心。
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生將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致使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名著。為了減輕學習的壓力,學生會在業(yè)余時間選擇一些幽默的書籍。經典作品的邏輯思考與人物關系較為復雜,又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有的學生不愿讀。例如,《平凡的生活》講述了改革開放后陜北鄉(xiāng)村的歷史變化;《老人與海》以20世紀中期古巴一名垂垂老矣的漁民和一條巨型馬林魚的故事為背景。其次,部分中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名著數量龐大,在眾多的圖書中很難找到合適的圖書。初中生的閱歷尚淺,若在閱讀時缺少專業(yè)的引導,則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感情和對人生的感悟,從而影響閱讀的效率。名著的閱讀對學生的語言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一些教師把名著的閱讀內容強加在考試測驗中,或者讓學生看完名著之后再寫讀后感。這樣一來,不管學生是否對經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只會機械地閱讀經典作品,以達到通過考試或完成讀后感的目的。還有一些教師將名著的情節(jié)、人物、情感等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分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過分追求功利,不僅無法領略名著的魅力,也無法獲得豐富的文學素材,而且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到整體語文能力。
通過名著閱讀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深度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鑒賞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閱讀能力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由于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水平有差異,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確保他們能從中獲益。如果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則應從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入手;對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則應設置具有擴展性質的任務,以開發(fā)其潛力。比如,在《海底兩萬里》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先讓一組學生在課堂上收集材料,然后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小組成員選出自己喜愛的詞語或句子,與學生進行交流,并進行細致的解釋;還可以通過作者的描述來感受書本的所要傳達的感情,并對文章所傳達的精神進行正確剖析。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深入閱讀,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逐步引導其閱讀名著,從而減少閱讀的困難,激發(fā)閱讀熱情。比如,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心理發(fā)育還不夠成熟,所以教師可以給他們挑選一本篇幅短小、語言通俗、讓人感興趣的經典作品,如《綠山墻的安妮》就是一部非常適合學生閱讀的作品,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讓他們的學習策略發(fā)生變化。因此,在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采用有目標、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從淺到深、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對經典作品產生強烈的興趣。愛好是良師,為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減少其學習壓力,促進他們的長期發(fā)展,教師可以從簡單開始,慢慢地使學生喜愛經典,熱愛名著,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教師讓學生讀經典和學生自己讀經典是兩回事,這是兩種情況,學生的學習動機不一樣,如果他們對經典作品不感興趣,那么學習效率就會下降,不僅浪費時間,還會帶來心理上的傷害。最好的教育就是激發(fā)和影響,教師要有更高的文化修養(yǎng),要愛讀經典,這樣才能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閱讀。
灌輸知識并不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不能使他們的閱讀水平得到提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時,應堅持“授人以漁”的原則。
1.養(yǎng)成節(jié)選習慣
在一些名著中,有一些經典的諺語和歷史典故,教師可以讓學生摘抄一些有意義的句子,并對其加以分析,從而加深對名作的理解。摘抄并不是單純地拷貝、抄錄,而是要讓學生把所選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思考模式,從而使其成為一種完整的閱讀。
2.用注釋進行理解
學生在閱讀經典作品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用注釋的方法,將自己看不懂的部分寫下來,然后向教師請教,以獲得更深的理解。注釋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經典作品的主旨,是對經典作品進行深入了解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的引導就像一盞明燈,可以幫助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總之,經典名著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證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中學語文教師要在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進行教學改革,從淺到深,通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在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應主動改變教學理念,把握好新課改的機遇,把立德樹人真正落實到教學中,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