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成尚榮
親愛的老師們:
你們好!有不少老師常問我:教育科研有多重要,我們知道,也在努力做,但就是不知從何下手,更不知如何往深處去,您能不能給我們支幾招?他們的態(tài)度很誠懇,困惑也真實存在,且具有普遍性。盡管我自己做過不少課題研究,也指導過不少學校的課題研究,但總是還有種“蒙在鼓里”的感覺,真的說不出什么有效的“招”來。不過,我很樂意和你們聊聊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你們說教育科研很重要,我聽了很高興。今天的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比過去大大提高,這進步難能可貴。的確,教育科研的價值和意義是多方面的,對教師專業(yè)成長尤為重要。我想起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說過的一句話:教師應成為“反思型的實踐家”。實踐是教師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教育科研的可貴品質和重要途徑。無論實踐者還是實踐家,都要深入實踐,把研究之根深深扎在教育教學之中。實踐者更注重經驗,是一種經驗性的生存方式,實踐家則能從經驗中探索出教育的原理和規(guī)律來,甚至還能生成新的理論,在理論的支撐和引領下走向教育的深處,走向教育的遠方。倡導教師做實踐家絕不是對經驗的輕視,而是對經驗的提升與超越。需要說明的是,反思是一種研究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夠讓教師走向研究、走向理性思考、走向理論探索,并不斷改進與提高。我堅定地認為,教育科研是教師發(fā)展的幸福橋梁,是名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從教育的本質來看,研究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研究原本就在教師的教育生涯之中,甚或說原本就鑲嵌在教師的教育智慧之中。課題研究與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即時性研究既有聯(lián)系也有明顯區(qū)別。其一,課題研究更注重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課題是研究的載體,沒有課題,研究就會變得虛空。其二,課題研究要設立研究目標。研究目標是研究任務的凝練,是課題研究預設的成果,不在多,而在于鮮明集中,準確聚焦一些真問題。其三,課題研究應當有內容的布局,使目標要求具體化,根據研究內容可分解成一些子課題,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其四,課題研究要邏輯合理、清晰,有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一個具有科學性和操作性的行動框架。此外,除了研究結論,還應有反思性、改進性、發(fā)展性的未來研究計劃,促使課題研究能夠持續(xù)深入下去。如果說,教育科學中的即時性研究更多滲透在日常教學中,那么課題研究則重在集中精力有目的、有計劃地研究一兩個問題。老師們,用研究的方式來工作,不忘教育的真諦和初心,讓我們與研究一路同行,形成一種氣象與境界。
問題解決是課題存在的依據,也是課題的價值所在,因此,課題研究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實質上是以問題的解決為導向、以實踐為導向。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币詥栴}為導向,是聽從時代的呼喚,表達自己對時代的認知與回應;以問題為導向,即是從一個具體問題切入,折射時代的特點和要求。
那么如何尋找問題、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呢?舉例來說,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學程研究。所謂學程,是指學習的進度及安排,這在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里是有相關規(guī)定的,但在實施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科之間缺少聯(lián)系,課時分散而割裂。這些問題引起了他們的思考:學程只能按部就班,不能有所變化嗎?他們作出假設:學程不是一個規(guī)定不變的進程,而是一個在規(guī)定性中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應當讓學習過程生成更真實、更豐富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同時,他們還從課程方案中找到依據:課程要注重關聯(lián),加強綜合;課時可以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于是,他們確定了一個課題——《小學綜合育人融通學程的創(chuàng)新實踐》。從題目中我們獲取到以下信息:學程之間要加強聯(lián)系,使之融通起來;融通學程是途徑、手段、過程,綜合育人才是目的;融通學程是在創(chuàng)新中生成的概念,實踐的過程充滿創(chuàng)造性。在實施中,他們又形成了融通的新樣式——學程周,即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集中安排,走出課堂,跨出學科,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大膽的探索。老師們,一個好課題實際上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一個方向,甚或是一面旗幟。
課題研究中常出現“重兩頭輕中間”的狀況,即重開題、結題,而輕實施過程。開題、結題意味著課題研究是個完整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但結題是在課題實施的最后形成的,沒有認真、扎實的實施過程,就不可能生成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鑒價值的結題報告。同樣,沒有認真、扎實的實施過程,開題報告也只能是一個蒼白的宣言而已。
研究過程主要是子課題研究的落實。子課題的集合實質是課題研究的整體框架,子課題與子課題之間存在著自然而又緊密的聯(lián)系,層層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形成研究的邏輯。因此,在研究內容的基礎上要合理布局子課題。仍以《小學綜合育人融通學程的創(chuàng)新實踐》為例,這一課題由以下子課題構成——
一是基礎性研究。包括學程的文獻研究,厘清什么是學程,學程的界定、特點和發(fā)展走向,并確定研究的起點;包括綜合育人現狀的調查研究、已明確問題的針對性,尋找到研究的重點。二是框架性研究。要對“綜合育人融通學程”作一個總體設計,包括核心理念、基本原則、主要內容維度與實施的策略等,在研究的最后階段,據此建構一個融通學程綜合育人的模型圖。三是專題性研究。包括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描繪、課程綜合育人的內涵與特點;包括融通學程的具體形態(tài)、融通的方法;包括學程周的設計,低中高不同年段的不同樣式,以及融通學程中學科課程的地位、功能及對應有變化的研究。四是案例研究。包括對各種案例的搜集及其理論分析。
課題研究絕非易事,正因為具有挑戰(zhàn)性,充滿了探索的樂趣,因此是一個極高的平臺和極好的機會。老師們要勇敢點,迎接挑戰(zhàn),也許這是你們取得新進展的重要一步。當然,也建議你們把握好以下幾點:確立為兒童而研究的理念與宗旨,一切課題研究都是為了兒童的全面發(fā)展,為了兒童有個幸福的童年;確立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勇氣和信心,在研究中我們要走在規(guī)律之中,成為規(guī)律的發(fā)現者和踐行者;確立以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為重點,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為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的發(fā)展作出應有的努力,也讓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走上一個新境界。
老師們,努力吧!研究型的實踐家正在又一次向我們發(fā)出呼喚,以研究的方式做教育,我們終有一天會成為研究型的實踐家,以研究反哺教育教學,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讓兒童的生命更豐盈、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