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棟,孫琴愛,姜文飛,李文慧,祝木星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濟南 250000)
呃逆,古代文獻稱為“噦”,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的癥狀?,F(xiàn)代醫(yī)學稱為“膈肌痙攣”,呃逆持續(xù)發(fā)作48h經過治療無效者稱為頑固性呃逆[1]?,F(xiàn)階段對呃逆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鎮(zhèn)靜劑、胃動力藥等治療,祖國醫(yī)學治療頑固性呃逆有其獨特之處,包括中藥湯劑、耳針、艾灸、體針、頭針、針藥結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以及手法推拿治療等,各種治療手段均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使得臨床治療本病的思路更加開闊[2]。推拿和艾灸作為祖國醫(yī)學用于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筆者臨床跟診過程中在恩師指導下采用指壓推拿聯(lián)合溫和灸治療一例胃中寒冷型頑固性呃逆,療效尤佳,報告如下。
患者,男,52歲,主訴:反復呃逆3天,患者3天前晨起飲用涼水突發(fā)呃逆,呃聲洪亮有力,呃逆頻率9-12次/min,最高達15次/min,持續(xù)不解,伴有胃脘冷痛,嘔吐,因患者懼怕針刺,當地診所給予藥物輸液治療,效一般,刻下癥見:神志清,呃逆,呃聲低沉,呃逆頻率8-9次/min,間隔1h發(fā)作,胃脘冷痛,熱敷于上腹部即感舒適,時有嘔吐清水,納眠差,舌淡潤苔薄白,脈遲。中醫(yī)診斷:呃逆(胃中寒冷證);西醫(yī)診斷:膈肌痙攣。
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立于患者一側,采用雙手重疊掌根按壓中脘穴,按壓深度觸及腹主動脈搏動,并在此停留半分鐘,操作3次;拇指點按雙側內關穴,每次點按時間半分鐘,操作5次;拇指點按雙側足三里穴,每次操作持續(xù)半分鐘,共操作3次,上述操作完成后,囑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用屈曲中指第二指間關節(jié)背側點按強刺激膈俞、脾俞、胃俞,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度,共操作3次。手法治療結束后分別于中脘、神闕、膈俞、胃俞施以溫和灸,每穴灸3-5分鐘。施灸過程中患者自感有涼氣從所灸腧穴緩緩透出。
次日復診患者自訴下午呃逆癥狀減輕,呃逆頻率降低為3-4次/min,可進食稍許,當日推拿手法治療較前日各減少1次,灸法治療方案不變。
三日患者自訴呃逆癥狀改善明顯,呃逆時有偶發(fā),飲食情況好轉,當日推拿手法治療方案不變,施灸穴位將神闕換為足三里。
四日來診,依照3日方案治療,治療結束后呃逆癥狀消失,囑患者少食涼性食物,隨訪1月,未再復發(fā)。
祖國醫(yī)學認為呃逆病機為胃失和降,氣逆動膈,《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胃為氣逆,為噦”即為本病病機的闡釋。本例患者為胃中寒冷型呃逆,故治以溫胃散寒、降逆止呃。本例患者選取膈俞、脾俞、胃俞穴治療,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主要用于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強刺激脾俞、胃俞,可以調節(jié)氣機,使氣機升降正常。膈俞為膈之背俞穴,強刺激有利氣開膈之效,統(tǒng)治膈膜之病變,是治療呃逆的效穴?,F(xiàn)代醫(yī)學發(fā)現(xiàn)膈俞所在位置分布有第7、8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刺激膈俞能使信息經脊髓、腦干傳至大腦皮質的中樞神經,通過中樞-內臟神經的調節(jié)進而抑制過于興奮的膈神經[3]進而達到降逆止呃的效果。中脘為胃之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多用于治療六腑相關病癥,與胃之背俞穴胃俞合用共奏調理脾胃之氣升降之功。足三里為胃經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腧穴,腑以通降為順,刺激足三里能肅降上逆之胃氣進而止呃?;颊呔植侩跫’d攣,發(fā)為呃逆,掌根按法具有開通閉塞,溫陽活血,解痙止痛之效。采用掌根按法,使局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松,開通閉塞,同時手掌隨患者的呼吸而起伏,達到減緩肌肉痙攣對神經組織的壓迫。在配合拇指按揉和中指點按膈俞、脾俞、胃俞等穴位以發(fā)揮行氣降逆、調整臟腑功能之效,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上述治療手法皆屬于指壓推拿,其兼具針刺與推拿之效,以臟腑、經絡、營衛(wèi)氣血理論為指導,辨證施治,進而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等作用。
《神灸經綸》曰:“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灸法通過刺激腧穴來調整經絡與臟腑功能從而起到治療作用,常用于寒證、虛癥等。治療過程中選取膈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施以溫和灸,既可引氣下行,起到平沖降逆之效,又可緩解局部膈肌痙攣[4]。《本草從新》曰:“艾葉能理氣血,逐寒濕…溫中開郁”。艾葉作為施灸材料,性溫熱,具有純陽之性,能夠發(fā)揮溫經通絡、祛除陰寒等作用,同時艾葉燃燒后產生的芳香氣味,能夠對患者起到鎮(zhèn)靜安神之功,緩解患者焦慮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5]。
綜上所述,指壓推拿聯(lián)合溫和灸在治療寒性呃逆中具有顯著效果,且安全無創(chuàng),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