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蓓蓓
(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江蘇 連云港 222200)
江蘇高考地理試題一直有著“無圖不出題”的特色,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圖像的呈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能夠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而且要具備一定的讀圖和析圖能力??荚囍谐3霈F的地理能力可以劃分為:地理認知能力、提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表達能力、地理想象能力[1]。筆者以高考真題和江蘇省模擬試題為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試題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學生出錯原因,以期以學生存在的問題為導向,總結解題策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為更好地開展高三復習工作提供方向。
高三復習過程中可以嘗試將題目歸類講解,如相同的知識點或相似的做題方法可歸一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將做題方法相似的兩組題目歸類講解,鞏固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鍛煉。真題和模擬題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掌握真題涉及的考點,同時可以利用模擬題對相關知識點和做題方法進行鞏固訓練。
例1.(2017年江蘇省高考地理試卷第7、8題)河南淅川是我國南橘北種的最后一站,因其個大、質優(yōu)、早熟,深受消費者喜愛。圖1為漢中、淅川位置示意圖。
圖1 漢中、淅川位置示意圖
7.與同緯度的漢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較早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是
A.北部山地阻擋南下冷空氣,冬季氣溫高
B.地處山間谷地,云霧多,氣溫日較差小
C.位置偏東,受東南季風影響大,降水多
D.靠近水庫,水體對當地氣候調節(jié)作用強
8.最適宜種植柑橘的地區(qū)是
A.① B.②C.③D.④
參考答案:7.D8.A
【試題品析】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判讀出圖中的等高線和經緯網信息,但是往往會忽視圖中的圖例信息“水庫”,導致該題得分率不高。第一問,通過引導學生提取圖例信息,學生能夠很快找到示意圖中漢中與淅川自然條件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淅川位于水庫附近,冬季水庫降溫較慢,水庫對氣候有著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使淅川的柑橘在生長期內熱量條件較好,進而上市較早。第二問,得益于水庫的調節(jié)作用,種植地區(qū)最適宜的地點就是靠近水庫的①地區(qū),海拔較低且水熱條件好。提取圖例信息,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選項并分析整個選項與題意是否相符,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做題速度。
例2.(2022年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下學期期末調研測試地理卷第7、8題)蘇門答臘島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要道,缺少天然良港。圖2為蘇門答臘島地形分布圖。
圖2 蘇門答臘島地形分布圖
7.熱帶雨林景觀在該島分布較少的原因可能是
A.陸地面積小,蓄水能力差
B.東部處背風坡,降水量少
C.淋溶作用較強,土壤貧瘠
D.西部地勢較高,氣溫偏低
8.該島缺少天然良港的主要原因是
A.板塊交界地帶,地震多發(fā)
B.西岸海浪大,東岸沼澤廣
C.河流眾多,泥沙淤積嚴重
D.周邊多珊瑚礁,海水較淺
參考答案:7.D8.B
【試題品析】本組試題與例1有著相似之處,主要方法都是結合圖例,提取相關信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這兩組試題結合起來講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組試題以赤道附近的蘇門答臘島為背景,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熱量和水分是影響植被生長的重要因素,同時港闊水深和風浪小是形成良港的重要區(qū)位條件。
通過分析發(fā)現,這組試題中學生錯誤答案占比最多的是“陸地面積小,蓄水能力差”和“板塊交界地帶,地震多發(fā)”。這種錯誤答案的得來往往是由于對題目中圖像圖例信息缺少具體的分析,審題不清,盲目套用已有知識。第一問,圖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做題時非常重要,根據圖中圖例信息推斷,蘇門答臘島西側海拔數值較大,地勢總體較高,熱量相對不足,而熱量是影響植被生長的重要因素,從而該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較少。第二問,通過所學知識可知,蘇門答臘島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地震多發(fā)可能會對港口的運輸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會影響港口的形成。分析圖例發(fā)現,蘇門答臘島東側沼澤面積較大,水域淺,不利于船舶的停泊和航行,而西側北部夏半年時,由于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印度洋海浪大,從而整個島嶼缺少良港。
【答題策略】作答此類選擇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提取圖中有效信息,尤其是圖例信息,做題時可從選項中找出與圖中圖例信息相關的選項,代入題目中,若能很好解釋題意,往往該選項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的運用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讀圖提取信息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做題速度,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可以嘗試對學生此類做題技巧進行訓練。
人文地理試題往往文字材料和圖表信息較多,這就要求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要能夠快速準確地從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同時能夠結合題意,通過讀圖析圖,從選項中找出與材料和圖文信息相匹配的內容。
例3.(2019年江蘇省高考地理試卷第23、24題)2019年3月31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重點任務》中,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圖3為某市人口與支柱產業(yè)變化圖。
圖3 某市人口與支柱產業(yè)變化圖
23.該城市收縮的主要原因有
A.環(huán)境惡化B.交通擁堵
C.資源枯竭D.產業(yè)萎縮
24.面對城市收縮,該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
B.加快工業(yè)化進程
C.建設新城區(qū)吸引農村人口
D.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qū)集中
參考答案:23.CD24.AD
【試題品析】學生在做人文地理選擇題時失分偏多,主要是由于選項的迷惑性較強,每個選項都看似很有道理,這就需要學生在做題時能夠從圖文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第一問,從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瘦身強體”,“瘦身”意味著規(guī)模縮小或者產量減少。據圖可知支柱產業(yè)木材的產量從2010年后開始減少,另一支柱產業(yè)鋼材的產量從2013年后也開始減少,原因可能是森林和鐵礦石資源枯竭進而導致開采量減少,也有可能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產業(yè)萎縮,從而資源枯竭和產業(yè)萎縮可能是城市收縮的主要原因。第二問,“強體”意味著城市需要增加活力并健康發(fā)展,增加活力可以采取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發(fā)展新興產業(yè)和高科技產業(yè)等措施。同時需要提取圖像中的信息,城鎮(zhèn)人口的數量在2014年以后出現減少的趨勢,因此結合選項,判斷該市可以采取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qū)集中的措施。
例4.(2022年江蘇省無錫市高三下學期期末調研測試地理卷第22、23題)傳統基塘農業(yè)水陸比例一般為6:4,基上種植蔬果。近年來,珠江三角洲Q村的傳統基塘農業(yè)生產已嚴重退化,“基”減少甚至消失,魚塘已轉為規(guī)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為此,該村提出發(fā)展經濟效益更高的“有機—雙循環(huán)基塘農業(yè)模式”(圖4),建設特色田園美麗水鄉(xiāng)。
圖4 有機—雙循環(huán)基塘農業(yè)模式
22.近年來,Q村基塘農業(yè)中“基”減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養(yǎng)殖空間擴大B.蔬果需求減少
C.魚塘波浪沖蝕D.綠化用地增加
23.與高密度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相比,“有機—雙循環(huán)基塘農業(yè)模式”的經濟效益更高,主要是因為
①消費市場拓寬 ②產品品質更優(yōu)
③飼料成本降低 ④魚類產量更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參考答案:22.A 23.C
【試題品析】兩道選擇題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完成過程中錯誤率卻較高。學生錯誤原因主要是脫離材料,依據自己對知識片面的認知去做題。第一問,通過閱讀材料提取重要信息,“基”即指基塘農業(yè)中的“陸”,將題目中“‘基’減少甚至消失”代入到材料中,閱讀與之相關的前后信息,發(fā)現減少原因是“魚塘已轉為規(guī)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選項A養(yǎng)殖空間擴大與該句話意思相符。通過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在本題做題中有著很大的作用。第二問的做題方法主要是讀圖,圖中指向“有機養(yǎng)殖塘”是有機飼料,有機飼料來源于有機種植基,從而相比之前的高密度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飼料成本降低,同時圖中“有機養(yǎng)殖塘”指向的是有機魚類,從而相比較而言產品品質更優(yōu)。
【答題策略】該類試題注重學生對材料文字和圖像的分析,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做題時首先要找到題目中的關鍵信息,理解題意,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并分析圖像,提取和問題相關的信息,理清前后的邏輯關系,若選項與材料、圖像中相關信息相符或者是對材料、圖像信息的另一種表達,該選項往往為正確答案。
上述內容強調的是材料文字和圖像信息對做題的重要性,但是有些試題除提取關鍵信息外,還需要對圖文信息進行整合,透過這些信息找到問題的本質,明確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思維能力,理解題意,分析材料與圖像信息,同時再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從而得出相應的答案。
例5.(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第11~13題)圖5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mm,但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 000mm,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此回答問題。
圖5 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
11.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
A.遠大于2 000mm B.約為2 000mm
C.約為210mm D.遠小于210mm
12.流域不同部位實際蒸發(fā)量差異顯著,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積扇C.河谷 D.湖盆
13.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
A.湖盆蒸發(fā)量增多B.鹽湖面積縮小
C.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重D.湖水鹽度增大
參考答案:11.C12.A 13.B
該組試題具有一定難度,學生錯誤率較高甚至對選項的選擇無從下手,主要原因是無法理解題意,不清楚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第一問,材料中提到兩個數據,210mm與2 000mm,210mm是流域的年均降水量,明確主語為流域,而2 100mm主語為湖面,是湖面的理論蒸發(fā)數值。題目中明確鹽湖面積穩(wěn)定且為西北的某閉合流域,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對于任何一個閉合流域來說,流域的降水量等于蒸發(fā)量與流出流域河水量之和,結合該流域剖面圖可判斷,該流域無流出河流,該流域的多年實際蒸發(fā)量等于流域的降水量,為210mm。第二問考查了影響蒸發(fā)和下滲的因素。影響蒸發(fā)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氣溫、濕度、風速和水域表面積,影響下滲的因素有降水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植被覆蓋率、地面物質結構和地形坡度。從剖面圖提取出相關信息:流域不同部位氣溫、光照等條件相差不大,坡面物質組成結構是花崗巖。坡面由于坡度較大,從而降水下滲少,土壤含水量低,因此坡面的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第三問需要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鹽度飽和”,由于鹽度飽和,該鹽湖的鹽度不會增大。同時結合內流湖萎縮原因等相關知識,大量種植耐旱作物會導致入湖水量減少,同時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最終可能會導致鹽湖面積的縮小。
例6.(2022年江蘇省南通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測試地理卷第22、23題)河南焦作是全國著名的“百年煤城”和老工業(yè)基地。煤炭資源枯竭后,焦作推動工業(yè)多元化,形成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鋁工業(yè)、煤鹽聯合化工、能源和食品六大支柱產業(yè),同時發(fā)展山水旅游,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步伐,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圖6為焦作位置示意圖。
圖6 焦作位置示意圖
22.焦作市產業(yè)轉型初期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是
A.土地資源短缺B.技術工人缺乏
C.交通設施落后D.能源供應緊張
23.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鑒的“焦作經驗”是
A.引進資金技術,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
B.利用人力優(yōu)勢,發(fā)展出口加工工業(yè)
C.依據優(yōu)勢資源,培植新型替代產業(yè)
D.依托山水資源,大力發(fā)展旅游產業(yè)
參考答案:22.B23.C
【試題品析】題目的文字材料中提到了“煤炭資源枯竭”和“發(fā)展山水旅游”,從而學生做題時容易誤選和這兩句材料信息相關的選項,錯誤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僅依據部分信息去做題,斷章取義,缺乏對題目的整體分析。第一問,城市轉型在于經濟轉型,經濟轉型重點和難點在于產業(yè)轉型,老工業(yè)基地轉型的短板主要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人才,從而“技術工人缺乏”是初期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從題目字面上也容易推斷城市轉型中后期該困境帶來的影響可能會逐漸減小,從而不能選“煤炭資源枯竭”。第二問,焦作市作為“百年煤城”,因煤而生,因煤而興。雖然煤炭資源枯竭,但是城市轉型是在煤炭行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如材料提到的鋁工業(yè)、煤鹽聯合化工、能源等。焦作市如果沒有煤炭資源積累的財富,轉型也將難以為繼,從煤炭資源轉為山水資源只是轉換了對資源的開發(fā)方式,所以對我國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鑒的經驗是依據現有的優(yōu)勢資源,培植新型替代產業(yè)。
【答題策略】該類試題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提取出有效的圖文信息,同時還要能夠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對信息進行整合,最后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做題時一定要抓住關鍵詞,理解題意,挖掘題目考查的本質,明確考查的知識點,不能偏離題目要求,確保選項與題意吻合。
在高三復習過程中,應加強答題方法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有效解題能力。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時用心研究學生的思維過程,并針對學生出現的思維障礙給予切實的指導,讓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正確思維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分析整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2]。做到理清題意、精準提取圖例與圖文信息、剖析問題、深入挖掘問題本質和明確考點,解題能力定會得到深化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