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玲
(深圳市光明區(qū)百花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7)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要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使作業(yè)布置和課后服務更加科學合理。為落實“雙減”政策,更好地提供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了解地理教師在課后服務中開展的主要活動類型和活動實施中存在的困難,我們設計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04份。其中有52%的學校開設了地理課后服務,以青年教師為主力軍,73%以上活動內容為視頻播放類,問卷調查中發(fā)現不足10%的學校開設了類型多樣的地理活動;地理課后延時服務活動類型單調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少活動課程開發(fā)能力、經驗不足以及學校硬件設施缺乏等。針對地理課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地理學科組進行了深入學習、研究,依據學科和學生特點,結合學校情況和社區(qū)資源,開設了以下幾種形式的地理社團活動,豐富了學生課后活動類型,努力讓課后延時服務成為課堂的延伸,為學生開拓眼界、個性發(fā)展提供渠道和空間。
初中學生由于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相對不足,對許多抽象的地理事象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對于等高線、地球運動、地圖等知識感覺難度很大,僅靠死記硬背難以理解應用,這時教師搭建“學習支架”顯得尤為重要?!皩W習支架”一般認為是“提供促進學習者有意義地參與問題解決并獲得技能的支持”,其重要的理論基礎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師在分析學生認知水平基礎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與課程資源制定學習目標,通過搭建“學習支架”,促進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圖1表示學習支架的作用。
圖1 學習支架的作用
例如,學校周邊是低丘陵地形,在學習等高線相關知識時,可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帶領學生動手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具體環(huán)節(jié)如表1所示。
表1 等高線地形模型制作
通過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實際制作過程,學生理解了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原理,對于等高線的認識從抽象走向具體,立體山體與平面圖之間的轉換變得容易,可輕松識別地形不同部位名稱,消除了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障礙。
再如,學生對于“中國行政區(qū)劃圖”相關知識記得快、忘得也快,尤其是省份的名稱、輪廓、位置、簡稱、省會經常混淆。教師在課堂上可帶領學生先了解各個省區(qū)名稱,然后根據每一個省級行政區(qū)的輪廓特點,采取聯想法串講各省區(qū)名稱、輪廓、位置,帶領學生初步識記。由于深圳市的學生祖籍遍布全國許多省份,在課后延時服務讓學生先玩拼圖游戲,然后分別找出自己和小組其他同學出生地所在省份名稱、輪廓、位置、省會、簡稱及相鄰省區(qū)。游戲結束后開展拼圖比賽、找出成語中包含的省份名稱、猜謎語等競賽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這種與自己經歷密切相關的活動,活動實際效果比單純做題好很多。
通過開展動手活動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在做中學,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效率。
2022年4月,教育部頒發(fā)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是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構成地理四大核心素養(yǎng)[2]。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了解周邊環(huán)境,學會用地理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地理的方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地理模擬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3]。利用地理模擬實驗探究地理問題的主要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地理模擬實驗基本過程
筆者結合學校周邊環(huán)境,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帶領學生開設相關地理模擬小實驗,探究地理問題。學校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緊鄰校園北圍墻外的是連綿起伏的低矮丘陵,組成物質為紅壤,最高處約70米,最低處約30米,相對高度約40米,學校周邊小范圍內丘陵坡度變化較大。由于工程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丘陵小部分區(qū)域植被覆蓋率低甚至土壤裸露,雨季時站在教學樓上可以明顯看到水土流失現象。采取以下步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①觀看視頻,了解水土流失定義及影響因素;②網上查找資源,了解深圳市水土流失現狀、類型、原因、危害、措施;③晴天帶領學生觀察并記錄小山丘上不同位置的淺溝數量、密度及深度,雨季時收集山丘上不同地段水流中含沙量情況,小組合作探究影響水土流失原因及實驗步驟?!八亮魇А碧骄炕顒恿勘砣绫?所示。
表2 “水土流失”探究活動量表
根據上述量表學生晴天觀察、雨季進行實地測量并做好各種記錄?;顒又袑W生依據實驗設計獲得一手資料并驗證實驗假設,學生達成上述實驗目標的同時還觀察到降水時草地的土壤侵蝕程度小于人工樹林,這是設計“水土流失”專題探究活動時沒有考慮到的因素。通過實踐活動發(fā)現,給學生提供空間和舞臺,初中學生的觀察和發(fā)現能力遠超過教師預期并能夠創(chuàng)造驚喜。模擬實驗活動的開展給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驟:從研究背景分析入手,制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步驟、實施研究過程、撰寫研究結論、提出相應措施等,整個活動既有思路擬定也有過程開展,還有結論得出以及成果展示。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地理問題、主動參與探究學習,從切身體驗中獲得啟示與感悟,在探究過程中促進交往與合作,這樣的實踐體驗能為學生將來開展研究學習打下良好基礎[4]。
觀察力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其他方面學習能力提升的基礎之一。在地理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周邊的地理事物、現象的分布及變化過程,記錄相關數據并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總結,探尋其中規(guī)律,促使學生不斷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形成理性認知。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總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日常觀察、思考活動之中。如地理圖表制作原理、地理事象的分布變化規(guī)律等,學生雖然日常生活中時有接觸但缺少深度思考,很少將現實中的地理事物、現象與原理與規(guī)律等聯系起來,總是認為抽象的理論、圖表很難理解,更不清楚圖表數據來源。利用學?,F有資源,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記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化難為易,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氣候、地球運動等相關地理知識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記錄桿影長短變化、太陽高度變化與氣溫降水變化等相關數據并繪制圖表,通過分析圖表數據探尋規(guī)律并分析原因。學生每天跑步時間相對固定,要求學生早上到達操場跑步時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觀察并記錄太陽與固定建筑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高度與角度),下午課后延時服務開始時(17∶00),在教學樓選擇同一位置、同一角度觀察并記錄太陽位置(下午教學樓遮擋西邊操場的陽光);測量小組的同學依據天氣情況在午餐后12∶24(學校所在經度為114°E)測量學校旗桿影長;氣象觀測小組的同學記錄當天學校氣象站日均氣溫、降水量、日出日落時間數據;測量小組和氣象觀測小組同學將獲得的數據寫在黑板上供大家抄錄,每周、每月進行匯總。通過記錄活動學生對太陽高度、晝長、正午桿影以及氣溫、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結合教材中制作氣溫、降水圖的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繪制相關氣候資料圖;結合日出日落時間算出晝長并繪制晝長變化圖;結合桿影長短數據繪制桿影長度變化圖。由于數據是學生親自收集并結合自然現象觀察、體驗,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學生對區(qū)域氣候特點、晝夜長短變化與氣候資料圖繪制等有了清晰認識。通過參與相關圖表的制作過程,學生能夠結合數據、圖表描述本區(qū)氣溫、降水、晝長與桿影長短隨季節(jié)變化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觀察的范圍擴展到月相、植被等方面,學生觀察、記錄并與大家分享,逐步養(yǎng)成習慣,掌握觀測、記錄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學會用地理的眼光關注生活,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學會用地理原理、規(guī)律解釋地理事象。
研學活動是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對于初中生而言,基于社區(qū)資源開展研學活動是了解周邊環(huán)境、文化歷史和區(qū)域特色的有效方式,同時社區(qū)研學相對經濟、安全、可操作性強[5]。通過社區(qū)研學可以讓學生親近自然,認識生活的環(huán)境,體會到地理學科研究內容和學科價值,從地理視角欣賞我們生活的世界,促進學科素養(yǎng)落地。“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帶領學生開展社區(qū)研學活動。
學校所在社區(qū)步行15分鐘范圍內有幾處傳統民居——碉樓,地理組教師先行考察了碉樓之后,制定了研學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碉樓”研學方案
通過研學活動,學生對周邊環(huán)境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熟悉地理環(huán)境包含的基本內容,學會用地理的眼光觀察生活,同時對傳統文化加深認識,提高地理實踐能力。
國家關注素質教育,強調“五育并舉”。教育部在1999年6月13日發(fā)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6]地理學是體現不同尺度區(qū)域環(huán)境的學科,集自然人文、時空變換、多種要素于一體,同時,地理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強調人地協調,涵蓋內容豐富。依托地理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學科融合,是地理學科價值的體現,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為強化地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師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了《詩詞地理中華風采》的活動課程。在突出地理性、強調實用性、選取適度性與關注發(fā)展性原則的基礎上,地理組教師對中華古詩詞進行選擇和分類,包括宇宙中的天體、天氣與氣候、地質地貌與人文景觀、區(qū)域地理與地域文化六個部分,分別從自然、人文與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方面梳理詩詞中的地理知識。在課堂上,尤其是八年級中國地理的學習中,將許多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古詩詞適時融入課堂之中。同時,地理組教師開發(fā)了校本課程《中華詩詞地理風采》,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帶領學生品味古人描繪璀璨星空的美妙詩句,了解祖國區(qū)域差異之顯著、疆土之遼闊,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感受我國古代建筑之偉大、匠人之智慧,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與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之情。校本課程開展注重從地理的角度解讀詩詞,綜合分析詩詞中的地理背景,認知詩詞中的地理元素,解讀地理知識、地理原理,揭示地理特點、地理規(guī)律,欣賞傳統文化魅力,實現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校本課程結束后,模擬中央電視臺的《詩詞大會》,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參賽,對得分高的小組進行獎勵并宣傳,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顒又屑葘W習了古詩詞,又運用了地理知識,不僅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更凸顯了地理學科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為促使學生了解地理學科在祖國發(fā)展建設中的作用,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開設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水利工程、航空航天、高鐵建設、快遞發(fā)展、中國天眼、海洋探測及糧食安全等系列講座,吸引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參加,在他們心里埋下科學的種子,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自信心。
以糧食安全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糧食安全,一次次考察調研、諄諄叮囑“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吃飯是基本生存問題,糧食安全對于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國際形勢復雜巨變、疫情交織和近期俄烏戰(zhàn)爭持續(xù)的背景下可能引發(fā)糧食危機。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糧食現狀和發(fā)展成就,地理組依托學科內容舉辦了糧食安全系列講座,結合中央電視臺的《大國糧倉》《種子種子》《中國糧的奇跡》《稻米之路》等紀錄片,梳理糧食生產環(huán)節(jié),如圖3所示。
圖3 糧食生產主要環(huán)節(jié)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師講解,對我國糧食安全有了清晰的認識:了解國家糧食生產相關政策,理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感動于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對糧食生產的貢獻,意識到糧食生產的辛苦和不易,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的體會。
基于調查研究、實施體驗,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開展社團活動,既有研究性學習也有地理知識講座,還包括社區(qū)研學、參觀科技場館、了解電影中的地理知識、動手小制作等[7]。每一次活動都有設計、有組織、有參與、有展示、有評價、有宣傳,靈活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給不同特點的學生發(fā)揮特長提供機會,促進學生成長,發(fā)揮學生、學校、學科教師在“雙減”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將地理學科知識、理念、方法融入其中,體現學科價值,減輕學生負擔,同時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