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影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采用國際通用的分級方式,將英語課程目標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五個級別(教育部 2012),規(guī)定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的語言能力應達到的基本水平。這體現(xiàn)了國家英語課程的有機銜接和學生英語能力發(fā)展循序漸進的特點,保證了英語課程的整體性、漸進性和持續(xù)性。
然而,受劃片招生政策、教學理念、教師素養(yǎng)、家庭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在拼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方面。基于以上問題和學生發(fā)展需求,在初中入學初期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銜接教學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銜接教學能幫助學生在英語語言知識上作好全面的梳理和提升,降低初中英語學習難度;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逐步適應初中教與學的方式,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觀,為順利適應初中英語學習打下心理和情感基礎。
校本課程是教師依據(jù)國家指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學校內外環(huán)境的基礎上,針對特定階段的學生群體的需求,編制有針對性的課程,并進行有效實施和科學評價(王斌華 2000),是對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程的評三者的融合統(tǒng)一,即“教—學—評”一體化(王薔、李亮 2019)。小初銜接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是國家英語課程內在連貫性和漸進性的體現(xiàn),也是學生學習需要的客觀要求。下面,從教、學、評三個方面探討小初銜接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過程。
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師只有明確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在課堂內外有效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與多元思維發(fā)展,使其逐步形成文化意識和價值觀,才能達成學科育人目標。
從教師自發(fā)式的小初銜接英語教學實踐到教師群體化地對小初銜接英語學情和教學內容的思考、分析。最終,教師一致認定小初銜接英語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為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分級目標,初中起始年級學生應基于主題語境梳理小學所學詞句,補充拼讀知識,逐步形成閱讀和規(guī)范書寫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觀。課程實施時間為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月,共計21個課時。其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在語言能力上,基于人與自我中“生活與學習”的主題語境,學生能夠有效使用口語進行人際溝通和意義表達;習得自然拼讀知識,認讀所學單詞,達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水平,提高閱讀的流暢度和拼寫的準確度;能夠規(guī)范書寫英語字母、單詞和句子并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在文化意識上,通過本課程所設計的,以在校園、教室、教師辦公室、圖書館、運動場等場所為主的師生、生生、家校互動文本,學生能夠了解英語國家的人們在日常交際中的言談舉止和接人待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通過習得的文化知識得當處理文化差異,實現(xiàn)文明、有效的溝通。
在思維品質上,學生能夠學習、感知自然拼讀的方法,梳理、概括并歸納相應的拼讀規(guī)律,建立英語單詞“音—形—義”之間的關系;獲取音節(jié)概念,并能根據(jù)所學概念進行分析和判斷,將語言知識內化為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自主思維活動,遷移規(guī)律,嘗試拼讀,拓展詞匯或短文。
在學習能力上,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的語境中大膽地使用已學英語知識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保持較高的學習英語興趣;通過掌握自然拼讀的技能,不斷增加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預習、記筆記、復習、反思的學習習慣;定期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學習,積累經驗,制訂學習計劃和目標。
學習過程是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各種語言學習實踐活動,主動激活已有知識和經驗,建立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彌補自身在認知、經驗和情感上的不足,將學科知識內化為技能,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初銜接校本課程每一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Look,listen and learn以培養(yǎng)學生聽與說的能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為主。學生先根據(jù)圖片內容猜測所聽內容;然后根據(jù)所聽內容完成相應任務,如圈出相關內容,給物品上色,做出相應動作,給圖片排序等。這些活動使學生在聽中獲得語言輸入和學習策略指導,在說中運用語言知識。第二部分是校本課程的核心部分,自然拼讀(Look,learn and spell)。自然拼讀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幫助英語學習者提升詞匯量,提高閱讀能力的最快捷、最簡單和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劉寶胤2016)。自然拼讀間接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閱讀流暢度和解碼能力,對其英語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自然拼讀更注重英語字母和其發(fā)音的關系,其拼讀的過程和方法與漢語拼音相似。研究表明,80%以上的英語單詞的字母和讀音是完全對應的。因此,在初中起始年級開展自然拼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音意識,解決其“音—形”分離問題,有助于其把單詞的“音—形—義”心理表征外化為準確的單詞讀音和書寫(肖旭月 2001),降低學習焦慮感,形成較好的自我認同感、較強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一個獨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自然拼讀課程需要遵循先易后難、循環(huán)遞進的原則,并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普遍到特殊的規(guī)律進行(見表1)。學生先根據(jù)聽說部分的已知獲得相關單詞的音、形、義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jù)新學字母的音與形的對應關系嘗試拼讀新的單詞,接著結合圖片獲得新單詞的“義”,并在此過程中嘗試歸納自然拼讀規(guī)律,有意識地對單詞進行因素和音節(jié)切分,實現(xiàn)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的轉化,并遷移到更多有規(guī)律的新單詞拼讀中,從而獲得在英語學習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最后,學生通過自主或者合作學習了解自己在自然拼讀學習上的習得和問題,調整學習策略,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表1:自然拼讀教學順序
第三部分是Look and learn to write。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學生模仿字母的筆畫書寫順序和在四線三格中的位置,逐步掌握單詞和句子規(guī)范的書寫,并學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學生在書寫的同時可以檢測自己的拼寫能力,為有效、得體地由說向寫轉變作好準備。
教學評價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對教學活動實際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最終服務教與學。小初級銜接課程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通過觀察、提問、訪談等途徑評判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上的發(fā)展水平(見表 2)。
表2:教學過程性評價表
同時,以上評價內容會以讀和寫方式呈現(xiàn)在每天的校本作業(yè)中。校本作業(yè)是學生成長檔案袋中的一部分。它不僅客觀記錄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能反饋課堂外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規(guī)劃,便于教師跟蹤其學習策略、努力程度、進步情況、自我反饋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階段性發(fā)展水平,給予其客觀、有效、可操作的激勵性評價和建議,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初銜接英語校本課程作為小學和初中的銜接階段教學,不可缺少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應將聽力、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對其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能有效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評估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和開發(fā)提供依據(jù)和方向。
小初銜接英語校本課程旨在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連貫性,使其在知識儲備、心理情境、學習能力上順利過渡到初中英語學習。
然而,對英語語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來說,本課程略顯簡單和枯燥,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內外設置一些指向高階思維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則能激發(fā)這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在聽說部分設置情景復述任務,這比常見的背誦對話或創(chuàng)作對話在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方面更有效果,從而培養(yǎng)其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在自然拼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或者phonics bank梳理某個元音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規(guī)律,使其能更直觀地獲得自然拼讀規(guī)律,在實踐、體驗中獲得遷移知識和自主學習的機會。另外,教師還應主動給予學生必要的課外延伸閱讀指導,如自學《新概念1》提升聽說能力,或者閱讀“麗聲拼讀故事會”等自然拼讀系列讀本,在閱讀中體驗和運用自然拼讀知識和技能,提高閱讀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學習,修正學習策略,制訂學習目標,規(guī)劃學習生涯。
相比小學英語課堂,初中課堂略顯單調。尤其是在拼讀教學中,單一的拼讀模式使課堂缺乏生機,導致學生很難保持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教師如果能夠通過自然拼讀歌謠、繞口令、小故事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則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有了保證。自然拼讀教學不是一個單一、孤立的教學個體。進行自然拼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自然拼讀教學應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以合適的語篇為載體,將語言學習和生活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以拼促讀、促寫,均衡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
另外,銜接的意義在于有效過渡。教師應將小初銜接英語課程中的自然拼讀、發(fā)展多元思維、規(guī)范書寫、培養(yǎng)文化意識等持久地融入英語課程教與學,以多元評價方式診斷、反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生態(tài)?!敖獭獙W—評”一體化是對英語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新的挑戰(zhàn),亟須教師更清晰、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英語課程標準,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