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詩
(首都師范大學油畫系,北京 100089)
常玉,本名常有書,是近代西方公認的繪畫大師之一。出身于富商家庭,從小生活優(yōu)渥,這為他的藝術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幼時師從著名書畫家、教育家趙熙學習書法和繪畫,培養(yǎng)了他極強的藝術功力。在法國的藝術生涯中,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自我,在生活拮據(jù)的情況下還要拒絕畫商,只為保留自己內(nèi)心中那片純潔的土地,他甘守清貧,終于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下面,我們分別通過常玉的靜物、動物兩個方面去探尋其中的中國性靈美學。
從常玉的《薔薇花束》來看,黑黢黢的背景與素白色的臺布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恰恰是太極二元的體現(xiàn)。在《周易》書中,陰陽的觀念比比皆是?!吨芤住愤€把陰陽與乾與坤、天與地、男與女、剛與柔等結合起來,把陰陽觀念大而化之到易學的整個體系之中。陰陽相融、剛柔并濟,成為常玉追求的一種理想的境界與審美態(tài)度。在廣袤的、一望無垠的黑色背景下,孤獨地佇立著一瓶薔薇花,花瓶是潔白通透的,隱隱約約透露出一點土黃色,顯得堅固而樸素?;ㄆ康念伾捎闷酵康氖址?,給人一種篤靜美好的感覺?;ㄆ客瑫r與桌布渾然一體,是老莊哲學沖淡美的體現(xiàn)。瓶中薔薇的枝干畫家用白色勾出,略顯稚拙的筆法透露出自然的童趣,枝丫之間沒有前后關系,而是構成了一種平面的形式美。葉子未涂勻,只是簡單地勾勒出形狀,留以黑色的背景為底色,形成一種空靈而簡約的美感。這恰恰體現(xiàn)了老莊哲學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的大道哲學觀念。花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傲然盛開,淡粉色的勾邊之中隱隱透露出黑色,形成一種特殊的美感。似真而非真,似隱而非隱,這就是畫家常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整幅畫面好像彩色剪紙一般,但又不失裝飾的清秀美感。這幅畫體現(xiàn)了畫家對自然觀的思考,即物我合一的境界,莊子的自然觀就是一種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美。畫家常玉很好地將這種美融入畫面中,使讀者由景生情。
從常玉的畫作《菊花與玻璃瓶》我們可以感覺到瓶花的靜謐清秀之美,常玉運用他獨特的油畫處理方法,使黑色的枝丫浮于深藍色的背景之上,顯得神秘而優(yōu)雅。白色的菊花如繁星般照亮了整個幽暗的畫面。在白色的菊花周圍有著深淺不一的淡藍色包圍,浸潤著神奇的透氣感。下方白色勾邊的玻璃瓶,簡簡單單,并不復雜,雖然不成透視規(guī)則,但卻顯得單純而高貴。桌面是比背景較淺的藍色調,使整個畫面顯得清新而明快。黑色的枝丫是繁密的,白色的菊花是稀疏的,這兩者構成了疏密對比。這幅畫體現(xiàn)了常玉作品中的和諧之美,同時又絕佳地表現(xiàn)了常玉作品中的氣韻與風神。
從常玉《孤獨的象》我們可以看到浩渺的沙漠之中有一頭孤獨的小象,它十分的渺小十分的孤單。小象是黑色的,在土黃色的沙漠之中漂泊無依,凄風苦旅。畫面的最下半部分是深棕色的邊緣,與黑色的小象形成呼應,形成一種奇異的美感。這幅《孤獨的象》創(chuàng)作于1966年,也就是常玉的最后一年,常玉告訴他的好友,畫了一張畫:「我先畫,然后再化簡它,再化簡它」,「那是只小象,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奔馳………,那就是我?!惯@幅畫完美的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中的空靈蘊藉之美,令人回味無窮。
與常玉《孤獨的象》相類似,在《禾穗雙馬》中常玉描繪了一匹孤獨的馬,馬通體純黑色,在一望無垠的黃色疆土上馳騁。馬是在馳騁著的,且馬在畫面的下半部分,浩大的背景體現(xiàn)了馬的渺小??斩吹漠嬅骟w現(xiàn)出了常玉內(nèi)心孤寂的心情,也體現(xiàn)出了常玉只身一人在外的游子思歸之情。這體現(xiàn)了常玉的畫取法自然,真誠而不做作,簡約而不簡單。黑馬在黃土之上,體現(xiàn)了深邃的意象,同時整個畫面有著二胡琴音般悠長的韻味。
常玉的畫美在溫潤??酌现溃谟谄淝楦斜磉_是要做到有禮有節(jié)而不逾矩,有情有義而不逾度??酌贤瞥邕@樣的溫潤之美:哀樂而適度、冷暖而適中、溫潤而澤、恰到好處。常玉的畫,不溫不火,清澈靈動,處處閃耀著溫和的美感,這是中華美學的絕佳印證??鬃釉疲骸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美的君子,應該是內(nèi)里的品質與外在的裝飾相一致的,常玉作為一名翩翩君子,能夠將自己的才情揮灑于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不僅有著美麗的外在形式,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核,他的作品達到了文質統(tǒng)一。文質統(tǒng)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美善統(tǒng)一,盡善盡美。這里隱含著傳統(tǒng)的審美傾向,即形式和內(nèi)在實質皆美,才符合美的標準。常玉的作品是美與善相統(tǒng)一的,外在的清新秀麗之美與內(nèi)在的充盈豐富而真摯感人的善相統(tǒng)一,真切地達到了盡善盡美。第二、內(nèi)容形式統(tǒng)一,文質彬彬。常玉的作品既有樸實無華的內(nèi)涵,又有意象飛揚的形式表達,二者相得益彰,側面反映了常玉高尚的品格,就像君子一樣,既有善良寬厚的人品,又有高深的文化和禮儀修養(yǎng)。
圖1 牧童與水牛[2] 81×100 布面油畫 1940
常玉的畫取法自然,這體現(xiàn)了先秦哲學莊周的自然之道。常玉的作品《牧童與水?!肪腕w現(xiàn)了他取法自然。黑白相間的畫面正符合太極陰陽相生的內(nèi)涵。正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常玉的畫蘊含了真實無偽、樸素自在的自然思想,蘊藏著求真、守拙的美學觀。第一,道法自然。老莊所說的“自然”,是一種舍去主觀干涉的、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狀態(tài)?!暗婪ㄗ匀弧奔醋屓f物都依照自身的規(guī)律去演化。常玉的畫作取法自然,加以自己略微的修飾,不矯揉造作,不嘩眾取寵,簡單自然,順乎天地之靈氣,產(chǎn)生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队翁炫_山賦》中有“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渡,結而為山阜”,常玉的作品融靈性與造化之功與太虛之中,運自然之精妙,確立起一種新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即太虛造化之功蘊于性靈之作,以古代太虛的審美趣味去重新審視新時代的作品,用一種稚拙樸素的心態(tài)去感受這種妙之趣味。第二,樸拙與大巧。樸,即樸實,拙,即稚拙。老子主張“復歸于樸”,追求一種樸素自然的狀態(tài),這與常玉樸素純美的畫風不謀而合。常玉的畫看起來是樸拙的,簡樸而略帶稚拙,實則里面蘊含著大巧,正所謂大巧若拙。這種大巧若拙是一種具有內(nèi)在生命力的結構美學,是一種不加雕琢的樸拙、自然、純真。第三,致虛靜,守靜篤。《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边@句話的意思是說,達至至虛至靜的境界,才能夠守住篤定安靜的內(nèi)心。萬物紛繁復雜,但最后都要變繁為簡,回歸到其各自的本質源頭,即“靜”的本真。常玉的靜物畫作常常給人一種安靜靜謐之感,這一切其實都來源于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安靜純粹的狀態(tài),以及他對老莊靜美哲學的深切理解。不矯揉造作,簡樸深邃,顏色運用豐富而不簡單,油畫技法靈動而不炫技,這恰恰側面印證了常玉擁有高超的繪畫智慧而不事張揚,低調溫潤的良好個性。從整體來看,常玉的畫作融合了西方和東方的審美優(yōu)點,結合了西方藝術某種程度上給人帶來的感官刺激,同時加上東方藝術崇尚的樸素淡雅,給人以寧靜、悠遠之感。
常玉的畫作充滿著和諧之美。常玉的作品《長頸鹿》就充分體現(xiàn)出了常玉善于畫和諧之境。首先,就以心的和諧來說,中國傳統(tǒng)藝術是一種重視情感的藝術,作品所展示的悠遠意境美,往往都與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常玉在小的時候就經(jīng)過了嚴格的藝術訓練,培養(yǎng)了深厚的藝術底蘊,為他以后走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常玉的畫作充滿了性靈之美,他的畫作是極其生動、靈動的,如《馬戲團的馬》,寥寥數(shù)筆,就用極其精煉概括的線條勾勒出馬戲團的馬的生動活潑的姿態(tài),讓人心生喜愛之情。小小的馬戲團訓練員在馬的身上倒立,形成了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感。其次,常玉的畫作追求與天地的和諧?!疤斓亍痹谥袊軐W,美學中是一個博大的概念,概而言之是指超越人們感知層面的某種自然規(guī)律。在繪畫中,唐代著名美術理論家張彥遠認為“自然者為上品之上”。例如在常玉畫作《孤獨的象》中,孤獨的小象獨自孤零零地彳亍在荒漠之中,有蘇軾《赤壁賦》中的“渺滄海之一粟”之感,小象與天地融合為一,形成一種邈遠悠曠的意境。這體現(xiàn)了常玉對天地美學的追求與感知。再次,常玉的中國藝術追求與社會的和諧?!墩撜Z·先進》中曾有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表態(tài)。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存在是詩意的,人們的“歌詠”也變成無功利的了。常玉的歌詠即繪畫恰恰也是如此。這樣的繪畫是非功利的,是灑脫的。常玉的畫作中就隱含著這一和諧之美的最高旨趣。常玉的畫和諧而通融,靈活而豐潤,是和諧之道的完美體現(xiàn)。
常玉的畫充滿著氣韻風神。常玉的畫作《草原上的馬群》就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其畫面的氣韻與風神。青色的底色透出白色的馬的輪廓,氣韻十分生動。從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的“氣韻生動”,到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再到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意在筆先”,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美學對氣韻風神的重視。一、形與道?!度宋镏尽ぞ耪鞯谝弧分芯陀忻枋觥胺蛏娪诿玻^征神;征神見貌,則情發(fā)于目”,常玉“遷想妙得”“以形寫神”,體現(xiàn)了他對人的觀察的細致入微,一絲不茍的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體系中,人物畫要求畫家忽略人的外在的形貌相似,而去追求內(nèi)在精神面貌的表現(xiàn);山水畫要求畫家將注意力轉到怎樣把握和表現(xiàn)山水之神上來,如畫論家宗炳提出的“以形媚道”的思想。常玉的人物畫和風景畫都真切的體現(xiàn)出了這種審美品格。人,本身有其肖似之形,但是如果僅僅追求逼真的一模一樣,那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常玉的畫就不是這樣。如他的作品中的“宇宙大腿”,運用粗硬的墨色線條勾勒出人物的邊緣輪廓,體現(xiàn)出了一種平面設計式的構成感,同時人物的皮膚采用平涂的方式,不僅體現(xiàn)出一種涂鴉般的童真趣味,而且體現(xiàn)出常玉對女性的喜愛,以及他的獨特的審美品格??鋸埖钠矫鏄嫵梢约蔼毺氐耐鹊某?,體現(xiàn)出了常玉極其深厚的美學內(nèi)蘊。二、造化與心源。唐代符載曾寫道: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知夫遺去機巧,意冥元化,而萬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應于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沖漠,與神為徒。常玉作畫時,信手揮灑,不著痕跡,宛如天成,這充分體現(xiàn)出他青年時期在大茅屋畫室學習時,勤學苦練,而最終達至外師造化的極高境界。心源,即內(nèi)心的本源。常玉在作畫時十分注重內(nèi)心本源的抒發(fā),在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出他對內(nèi)心本源的一種思索之后精神的迸發(f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三、氣韻與骨法。常玉在很小的時候,就勤于練習書法藝術,有著極強的書法底蘊。所以在他的畫作中,線條不僅僅表現(xiàn)物體輪廓,還可以表現(xiàn)其自身富有生命韻律的美感。常玉的速寫畫作是抽象的音樂,其中到處流露出晉人空靈的玄學精神和個性的價值。鐘繇在《用筆法》中指出了重視“用筆”的緣由: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畫家要師法自然物,更要師法自然創(chuàng)造本身那樣去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生長的節(jié)奏和韻律,由此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命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常玉的作品充分地將氣韻和骨法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了獨特的美學意境。
常玉的畫作充滿了意象與韻味。常玉的畫作《白馬黑馬》就體現(xiàn)出了黑白兩極陰陽相生的韻味。常玉的畫作是畫家看到景物以后將情與境交融的絕佳表現(xiàn)。常玉的畫不過分雕琢,不刻意涂抹,自然得體,意蘊天成。王夫之也說:“情境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和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闭乔榕c景的交融,才使常玉的畫作充滿了妙趣橫生的韻味。同時,常玉的畫作里還有著豐富的意境與境界。關于“心”與“境”的依存關系,方回在《心境記》里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心即境也,治其境而不于其心,則跡與人境遠,而心未嘗不近;治其心而不于其境,則跡與人境近,而心未嘗不遠。”這句話很好地表明了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關鍵在于藝術家的心境,而非外在的事物,心境合一才能有真正渾然天成的意境之美。常玉的作品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心源與意境的辯證關系。
常玉的畫堪稱逸品。逸品,是中國美術審美境界的最高標準。北宋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曾云:“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蹦攮懺疲骸耙莨P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恰恰是對“娛心”的強調,使得繪畫成為常玉表達主體思想、展現(xiàn)生命訴求、尋求解脫的一種絕佳手段,從而是他的藝術形象背后隱藏了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常玉的繪畫作品是畫家性靈抒發(fā)的一種極致存在,從靜物的典雅,到動物的寂寥,無一不體現(xiàn)了常玉的天才與才情。他的作品中蘊含的深刻的中國美學精神與思想,值得我們后來的人不斷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