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釗 肖明艷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qū)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湖北十堰 442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氣流受限、 呼吸困難、咳嗽、桶狀胸等特征,中老年人多見,伴隨其病情逐漸發(fā)展,將會引發(fā)呼吸衰竭、肺心病等,致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大大下降,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直接威脅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同時患者會由于自身病情的發(fā)展,容易誘發(fā)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將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順利治療及治療效果。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措施,控制患者的病情發(fā)展,但是該措施并不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為了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tài),本研究對其臨床醫(yī)治采用運動并呼吸訓練康復治療措施,并探討其效果。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十堰市鄖陽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60~74 歲,平均(65.16±2.13)歲;病程1~3年,平均(2.14±1.03)年。研究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1~73歲,平均(65.21±2.15)歲;病程2~4年,平均(2.79±1.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加入本研究的干預對象,均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②本研究中試驗對象,均屬于自愿參與,并由自己簽署研究知情書。排除標準:①試驗對象同時具有精神方面的病癥,配合度相對較低;②試驗對象同時合并其他嚴重軀體器質(zhì)性病變。本研究經(jīng)十堰市鄖陽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诨颊叩膶嶋H病情,進行祛痰﹑抗炎、止咳等對癥治療,并展開心理干預,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制訂相應的飲食計劃,以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為主,對于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則實施長期低流量吸氧,注意應每日實施15 h。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運動并呼吸訓練康復治療。①運動訓練:依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體質(zhì)等情況,為其制訂相應的運動訓練計劃,主要以慢走、散步、健身操等為主要活動,并注意由強到弱,循序漸進,每日可實施2~3 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可控制為0.5 h,主要以患者耐受程度為宜。②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在呼氣時將嘴巴緊縮呈吹口哨狀,并用鼻吸氣,讓氣體從口緩慢、均勻呼出,時間可控制在4~6 s,注意每分鐘的呼吸頻率可控制為7~8 次,并實施每次10~20 min 的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患者在腹式呼吸時,將自己的左右手分別放置在腹部、胸部,在實施用鼻吸氣的同時,實施挺腹操作,之后再用口呼氣,注意在收腹的同時,使用手掌對腹部加壓,應每日反復訓練2~3 次,每次進行10~20 min 的訓練。指導患者實施呼吸操,訓練人員應主動向患者演示并講解呼吸操的操作過程,應是由上身旋轉、雙手叉腰、展臂、抱胸、彎腰、雙腿抬高﹑外展等動作結合而成,并需要注意在進行呼吸操的同時,可實施腹式呼吸法,依據(jù)患者實際病情調(diào)整其訓練強度,在訓練時需注意觀察患者情況,出現(xiàn)任何異常需立即停止相關運動。
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 個月的治療干預。
1.3.1 呼吸困難測量值 應用呼吸困難指數(shù)量表(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評估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其呼吸困難越嚴重。
1.3.2 肺功能測量值 應用肺功能檢測儀,評估患者的肺功能,并記錄其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xiàn)E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等指標情況。
1.3.3 生活質(zhì)量測量值 應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高。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MR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RC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mMRC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RC 評分的比較(分,±s)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EV、FV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EV、FVC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FEV、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L,±s)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QOL-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GQOL-74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GQOL-74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的比較(分,±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該疾病主要特征為呼吸困難、胸悶等,該疾病的誘發(fā)因素并不明確,但是與環(huán)境污染、吸煙、粉塵等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因為吸煙、肺氣腫等因素的變化,進一步持續(xù)致使自身的肺功能下降,患者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將會進一步造成肺功能衰竭,甚至是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多應用藥物實施控制,但是其對患者肺功能改善的情況較差,為此可以對疾病穩(wěn)定期的患者,施用康復治療,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RC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mMRC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EV、FVC 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FEV、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GQOL-74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GQOL-74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運動并呼吸訓練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該措施作為新型的治療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呼吸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該治療措施的應用范圍廣泛,并不僅僅局限于器官、肢體運動康復的作用,同時還涵蓋了內(nèi)臟組織的康復,被廣泛應用于當下肺功能臨床改善中。雖然臨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藥物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并不能夠在其他方面起到有效作用,對比之下,康復運動與呼吸訓練可以有效穩(wěn)定或轉歸肺部疾病引起的病理以及生理上的改變,促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復至理想中的狀態(tài)。而呼吸訓練經(jīng)腹式呼吸模式的建立,能夠更加有效地加強膈肌活動度,進一步緩解呼吸困難,提高肺組織順應性,并改善肺功能情況。適宜的運動訓練不僅能提高全身運動耐力、氣體代謝能力,更能增加機體的有氧代謝,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從而加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運動并呼吸訓練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