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雄 吳宗蔚
湖南省株洲市中醫(yī)傷科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因腰椎退行病變或外力誘因引起的以腰腿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為主的臨床綜合征[1]。LDH發(fā)病率高易反復,病勢綿綿,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因此,探尋安全有效治療LDH的方案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臨床問題。LDH屬于“腰腿痛”范疇,傳統中醫(yī)藥論治LDH的核心是辨證施治。臨床主要分為血瘀型、寒濕型、腎虛型等幾大證型,其中以氣滯血瘀證為臨床最常見證型[3]。鉤活術是利用中醫(yī)針灸特異巨鉤針在相應穴位點上進行常規(guī)勾治的無菌操作技術,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推廣的中醫(yī)適宜技術[4]。前期,本院臨床將鉤活術用于LDH治療,收效甚佳。因此,本研究擬依據隨機、平行、對照基本原則,系統評價鉤活術治療氣滯血瘀型LDH的臨床療效,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試驗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就診的氣滯血瘀型LDH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 18 ~67 歲,平均(25.3±17.21)歲,病程1.9~10.5月,病程平均(7.50±1.76)月,VAS評分為5~9分,平均(5.45±1.86)分;觀察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7~66 歲,平均(28.3±16.15)歲,病程2.2~11.3月,病程平均(6.82±2.12)月,VAS評分為5~8分,平均(5.36±1.57)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2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西診斷標準。
1. 3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68歲;②腰椎間盤突出癥活動期患者;③符合本項目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術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活動期患者;②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③孕婦、哺乳期婦女;④目前正參加與本病相關的其他臨床試驗;⑤合并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結核、椎體畸形、惡性腫瘤及精神病患者;⑥患者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取俯臥位,給予針刺患側腰陽關、命門、承山、委中穴、環(huán)跳、居髎、阿是穴,每次留針30 min,每周6 d,連續(xù)治療4周,毫針(生產廠家為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藥械注準20162270970,規(guī)格為0.3 mm×40 mm)。觀察組:患者取俯臥位,對腰三穴(腰1穴:第5腰椎棘突下緣,督脈旁開1.5寸,左右各一;腰2穴:第4腰椎棘突下緣,督脈旁開1.5寸,左右各一;腰3穴:第3腰椎棘突下緣,督脈旁開1.5寸,左右各一)進行鉤治。左手持無菌敷料,固定皮膚,右手持巨鉤針垂直刺入皮膚、肌肉,然后鉤針轉向椎間孔的方向勾提,疏通勾斷部分肌纖維韌帶,使緊張的肌纖維韌帶部分斷裂回縮,勾提5~8次,有落空感即可。出針,不按壓針孔,使瘀血排出。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4周。巨鉤針(生產廠家為上海康橋齒科醫(yī)械廠,滬浦械備20150014,規(guī)格為0.4 mm×80 mm)。
1.6 觀察指標
1.6.1 VAS評分及M-JOA評分 于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6],0分為無痛,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10分為最高分數。于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評分(M-JOA)進行評分[7],其由腰腿疼痛及麻木程度、相關體征、日常生活受限程度三部分構成,評分越高,代表腰部狀況越佳。
1.6.2 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1β表達量[8]于治療前后取血,4 ℃、3000 rpm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 ( 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達量。
1.7 療效判定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2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分類。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26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為76.67%,觀察組治愈22例,顯效20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為91.67%,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M-JO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M-JOA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VAS評分改善更顯著(P<0.05)。兩組M-JOA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M-JOA評分升高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M-JOA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1β表達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TNF-α、IL-1β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TNF-α、IL-1β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試驗組較對照組TNF-α、IL-1β的抑制更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1β表達情況比較
有研究[9]顯示,外源性誘因可導致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進而激惹椎管內神經根等組織,是引起LDH疼痛的主要病因。鉤活術是利用鉤提針鉤治、松解粘連的軟組織,平衡腰椎豎脊肌肉周圍的張應力,間接解除對腰椎周圍神經的機械壓迫,加速靜脈回流及血運循環(huán),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消退,使得腰椎功能恢復、癥狀緩解的微創(chuàng)手術[10]。
VAS評分是骨科及針灸理療科臨床常用的疼痛評估指標,具有簡明、易記錄,重復性強,患者易接受并配合[11]。有研究[4,10]發(fā)現,LDH患者VAS評分顯著升高,在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及M-JOA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經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效果更明顯,提示鉤活術可顯著改善氣滯血瘀型LDH患者VAS評分。M-JOA評分是用于評價人體功能性障礙的評分系統,評分記述為0~30分,分數高低與健康狀況優(yōu)劣呈反比。有研究發(fā)現,LDH患者M-JOA評分顯著降低[12],本研究也顯示氣滯血瘀型LDH患者治療前M-JOA評分顯著升高,與文獻記載相符。經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M-JOA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評分升高更明顯,提示鉤活術可顯著改善氣滯血瘀型LDH患者M-JOA評分。
LDH腰腿痛主要是因突出破裂的椎間盤壓迫或刺激神經導致的神經炎癥及其炎癥反應所介導的。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著較為良好的療效,大多取委中、腰夾脊、環(huán)跳等穴,但受臨床操作及個人水平限制,導致療效不一,缺乏病因病理機制等方面分析。本研究發(fā)現,LDH的神經炎癥與Th1/Th2平衡、失衡關系密切[13]。TNF-α、IL-1β是常見Th1型細胞因子。研究表明[14-15],TNF-α是常見促炎性細胞因子,其主要通過促進IL-1β、IL-6等炎癥因子釋放而不斷放大炎癥反應;并促進軟骨細胞凋亡,從而介導椎間盤退變;通過損傷神經纖維改變神經傳導而介導LDH患者神經性疼痛。有研究[16]發(fā)現,IL-1β可通過控制促炎癥因子損傷間盤組織,也可影響基質金屬蛋白酶進而導致椎間盤退變。本研究也發(fā)現,氣滯血瘀型LDH患者TNF-α、IL-1β的表達量較常人顯著增加,與文獻報道一致。兩組治療前TNF-α、IL-1β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鉤活術治療后,氣滯血瘀型LDH患者TNF-α、IL-1β表達量顯著降低,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鉤活術可顯著抑制氣滯血瘀型LDH患者VAS評分,改善M-JOA評分,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控恢復Th1/Th2平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