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謝浩 鄭勤華
摘要:在我國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終身學習已從教育理念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首先要正確認識終身學習的新時代內涵,厘清終身學習的價值體系,方能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就其內涵演變來看,終身學習已從最初作為保障人類生存的教育服務方式,拓展為促進組織效能提升的組織管理方式和推動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治理模式。這也使得終身學習價值日益豐富,發(fā)展為在個體層面滿足生存和幸福需要、在組織層面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在社會層面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體系。為確保終身學習價值實現,應從構建支撐終身學習的堅實法律基礎、協同供給體系、靈活學習制度、完善質量保證著手,建立健全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制度體系。當前,我國終身學習實踐還面臨價值認知片面、思維理念守舊、著力點錯位等現實問題,還需以制度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供給方式變革推進終身學習戰(zhàn)略和教育現代化。
關鍵詞:終身學習;內涵;價值體系;制度體系;教育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22)04-0003-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2.04.001
一、引言
終身學習的思想中國自古有之。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學而不已,闔棺乃止”就蘊含了終身學習的思想。術語“終身學習”首次出現,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而后迅速在全世界引起積極反響,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理念。經過50余年的探索,終身學習的內涵不斷發(fā)展,終身學習的價值不斷豐富,終身學習的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
我國自改革開放至2018年,在政策驅動下,終身學習實踐經歷了萌芽期(1978—1992年)、探索期(1993—2000年)和深化期(2001—2018年)(陳麗,2018)。經過40余年的探索,終身學習實踐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學校教育體系不斷強化,打造了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辦學體系,推動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校外開放,孕育了社會教育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終身學習制度建設和學科建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終身學習已發(fā)展為教育理念和實踐體系。
當前,在加快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終身學習定位已經從教育理念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終身學習內涵已經從滿足生存需要發(fā)展為社會治理新模式,終身學習實踐正在從教育服務體系發(fā)展為終身學習制度體系。顯而易見,新時代我國終身學習理念和實踐已經超越了國民教育體系的范疇,呈現多層次、多形式、多價值的特點。但在實踐中,由于學校教育內涵與價值觀的束縛,推進終身學習的職責被簡單納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責任范疇,推進終身學習的著力點仍僅聚焦在資源和服務,終身學習實踐嚴重囿于學校教育制度,許多終身學習項目都是學校教育模式的“影子工程”。這導致我國終身學習陷入“政策醒得早,實踐跑得慢”的局面,且制度創(chuàng)新嚴重落后于教育實踐,成為制約我國終身學習實踐的瓶頸。因此,為更好地推進終身學習戰(zhàn)略,首先要正確認識新時代終身學習的理念內涵,厘清終身學習實踐的價值體系,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進而有條不紊地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二、終身學習的定位:從教育理念到國家戰(zhàn)略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全面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在新發(fā)展階段,國家將終身學習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中國將努力發(fā)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新華網,2013),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新華網,2015)。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下簡稱《教育現代化2035》)。這兩份戰(zhàn)略性、綱領性文件都強調將終身學習作為指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統(tǒng)領性理念。尤其《決定》把 “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列為統(tǒng)籌城鄉(xiāng)民生保障制度的重點任務(新華網,2019),體現出將其作為堅持和完善我國教育制度總體目標的定位。
《決定》和《教育現代化2035》兩份綱領性文件將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提升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基本國策,使推進終身學習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項國家戰(zhàn)略。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推進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要義。
1.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根本目標是推動民族復興大業(yè)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科技進步使得人類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另一方面,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威脅著人民生命安全,我國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面臨諸多挑戰(zhàn)。終身學習戰(zhàn)略出臺的背景決定其戰(zhàn)略目標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質;同時也是提高全民終身學習能力,持續(xù)實現知識更新、開發(fā)個人潛能、提高生存能力,促進人的終身發(fā)展;更是通過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充分、廣泛、連續(xù)的受教育機會,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國民素質,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國家競爭力和影響力,加速民族復興大業(yè)。
筆者認為,著眼于民族復興大業(yè)的需要,應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認識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重要意義。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應重點關注終身學習實踐是否推動了社會矛盾的解決,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為此,我們應建立以推動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為評價標準的終身學習評價體系。
2.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主要任務是構建現代教育制度體系
筆者認為,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主要任務應是構建與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教育制度體系。實踐證明,現行的學校教育體系無法支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實踐?,F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工業(yè)化時代的產物,與工業(yè)化生產形態(tài)和社會結構相適應。終身學習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需要有現代教育制度支撐。當前,封閉的學校教育制度體系與開放的終身學習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由于缺少國家層面的終身學習法律制度,公民終身學習權益無法得到全面保障;由于資歷框架、學分銀行等學習成果管理制度不完善,抑制了全民終身學習的積極性;由于缺少質量保證制度,限制了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由于沿用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管理標準,制約了終身學習服務機構的快速發(fā)展。
構建現代教育制度體系的關鍵是健全學校后學習制度。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徹底解放思想,樹立終身學習的新知識觀、新本體論、新認識論和方法論,需要經歷一次教育思想大洗禮,才能實現教育制度的大進步。
3.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重要地位是理念上統(tǒng)領教育改革發(fā)展
終身學習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統(tǒng)領性理念,具體應體現在5個方面。第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應重點培養(yǎng)個體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并據此完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標準。第二,社會各類公共學習資源的供給方都應該將服務終身學習作為自身的職責,國家層面也應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第三,終身學習能力和服務水平應被作為個人、家庭、組織和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評價標準。第四,應當將終身學習戰(zhàn)略落實情況納入各級政府評價考核的指標體系中,并健全終身學習對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貢獻的評價標準。第五,在各級政府的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應當將終身學習戰(zhàn)略落實工作歸類到社會治理部分,進一步彰顯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社會治理屬性。
三、終身學習的內涵:從保障生存到可持續(xù) 發(fā)展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終身學習理念以來,終身學習的內涵不斷發(fā)展變化,已經從保障人的生存,到提升組織的效能,再到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終身學習內涵的演變推動了終身學習價值的豐富和發(fā)展。
1.終身學習是保障人類生存的教育服務方式
1994年,歐洲終身學習促進會在首屆“世界終身學習大會”上強調:“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996年,德洛爾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以及學會生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2000年,歐盟的《終身學習備忘錄》強調:“終身學習——從搖籃到墳墓,從學齡前到退休,涵蓋了所有學習活動,旨在提高個人、公民、社會或就業(yè)領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保–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0)2003年,世界銀行發(fā)布的《全球知識經濟下的終身學習:發(fā)展中國家的挑戰(zhàn)》進一步解釋:“終身學習涵蓋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學習,并發(fā)生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中,包括正規(guī)、非正規(guī)和非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The World Bank,2003)
在我國教育改革開放與教育變革加速過程中,終身學習理念逐漸出現在各類政策文本中,成為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原則。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提出:“成人教育是傳統(tǒng)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边@是“終身教育”第一次被寫入政府文件中。1995年,終身教育第一次被正式列入法律條文之中。該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多處提到終身教育,如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社會組織采取措施,為公民接受終身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边M入21世紀,終身學習開始被多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例如,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加強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發(fā)展繼續(xù)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同期,終身教育開始被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中。例如,2001年,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和職業(yè)培訓,發(fā)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繼續(xù)教育,逐步形成大眾化、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
至此,雖然在我國政府文件中已經多次提及終身學習的社會價值,但在實踐中,對終身學習內涵的基本共識主要是保障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人類已經意識到,“一次性學習時代”已經終結,持續(xù)不斷地接受教育和自主學習日益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常態(tài),教育和學習的功利色彩日益消退,演變成為人們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李興洲等,2017)。在這個時期,我國終身學習實踐形式主要是發(fā)展繼續(xù)教育,特別是學歷繼續(xù)教育;主要路徑是提高開放大學等繼續(xù)教育機構的服務能力,提供更多的終身學習機會。社會教育、老年教育等形式的終身學習實踐處于萌芽和探索階段。
2.終身學習是推進組織效能提升的組織管理方式
彼得·圣吉在其巨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提出:“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yè),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保ū说谩なゼ?994)這揭開了研究和建設學習型組織的序幕。學習型組織是企業(yè)應對劇烈變化與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重新定位等挑戰(zhàn),自覺運用終身學習理念而創(chuàng)新出的一種組織管理方式。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所謂學習型組織,就是充分發(fā)揮每個員工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種彌漫于群體與組織的學習氣氛,憑借著學習,個體價值得到體現,組織績效得以大幅度提高”(馮奎,2000); 還強調“幾乎所有的組織都會學習,不管其是有意還是無意”,“學習型組織是指那些有意識地激勵組織學習,使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增強的組織”,“而一般組織則對組織學習聽之任之,從而一步步削弱了其學習能力”(Myers,1996)。
學習型組織理論也得到我國學術界、企業(y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1994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譯著;1996年7月,上海市成人教育協會等17家單位聯合成立了“學習型組織研究推進中心”; 而后成立的“上海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更是帶動了一大批國有企業(yè)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構建企業(yè)管理新制度。這些都顯示出組織學習的鮮活生命力,也使得學習型組織理論成為我國國有企業(yè)構建現代企業(yè)制度的理論支撐和現實根基。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將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用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規(guī)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黨建設是學習型組織理論中國化的重要實踐形式,是黨組織建設的有效管理舉措。
學習型組織是一種先進、有效并且可以持續(xù)提供“動力資源”的組織(岳奎,2015),而終身學習則是學習型組織的靈魂。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實踐是終身學習理念在組織中的應用,是終身學習的管理內涵。學習型組織理論和實踐的價值追求不再是滿足人的生存需要,而是提高組織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效能。
3.終身學習是推動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治理模式
在科學技術發(fā)展、學習機會擴大的同時,全球氣候變暖等環(huán)境問題加劇,國際沖突依然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終身學習理念關注的目標開始從保障生存轉向可持續(xù)發(fā)展(苑大勇等,2020)。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十年(2005—2014)國際實施計劃》提出“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貫穿到學習的各個方面,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建設一個全民的更加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公正的社會”的總體目標。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將總體目標設定為“確保全納、公平的優(yōu)質教育,使人人可以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其中目標7強調:“到2030年,確保所有學習者獲得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具體做法包括通過教育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可持續(xù)的生活方式、人權和性別平等,弘揚和平與非暴力文化、全球公民意識,以及理解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貢獻?!保║NESCO,2015)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全球的核心關切,將教育和知識重新定義為全球共同利益,并強調教育是實現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可以看出,終身學習已經不是單純的個人持續(xù)發(fā)展以適應社會變化,更蘊含著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是人與社會、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組成部分。因此,應該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采取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以實現可持續(xù)的未來。
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發(fā)布的《后疫情世界的教育:推進公共行動的九個構想》報告強調,“盡管終身學習已經取得了成效,但是我們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從技術顛覆,到氣候變化、沖突、人口被迫遷徙、不寬容和仇恨——這些都將進一步加劇不平等,并在今后幾十年產生影響”(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2020)。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更是暴露并加深了這些不平等和人類社會的脆弱性,由于疫情關閉學校使全球90%以上的學生受到影響,全世界教育遭受了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沖擊?,F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求我們肩負起共同的責任,扶助最弱勢群體,協力消除這些長期威脅人們的社會問題,使教育惠及全世界的每一個人。
在同一時期我國發(fā)布的多項政策文件中,都將終身學習作為應對時代挑戰(zhàn),推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戰(zhàn)略。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很大篇幅多次重申建立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在第二十章“推進依法治教”中提及終身學習立法工作。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辦好繼續(xù)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2019年,《決定》指出“發(fā)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fā)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蓖?,《教育現代化2035》規(guī)劃的總體目標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聯合國將終身學習作為實現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治理技術”(苑大勇等,2020),我國也將終身學習作為實現民族復興大業(yè)的社會治理模式,兩者本質一致,都將教育提升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治理模式,突出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打破了教育體系的象牙塔,推動建立教育與社會深度交融的新型教育與社會治理體系。在這個階段,終身學習的內涵是社會治理模式,最典型的實踐是學習型城市建設,世界各國紛紛將學習型城市建設作為促進城市繁榮、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徑,將其納入城市治理體系中,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
四、終身學習的價值體系:從個體價值到社 會價值
從終身學習內涵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可以看出,終身學習的價值體現在個體、組織和社會三個不同層面。個體價值是組織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基礎,但個體價值實現后,若要實現組織價值和社會價值,需要超越傳統(tǒng)教育范疇的共識和努力。三層價值雖密切相關,但各層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責任主體和著力點不盡相同。
1.終身學習的個體價值:滿足個人生存和幸福需要
以滿足個人生存和幸福需要為目的的終身學習個體價值與終身學習的第一種內涵相對應,是終身學習價值體系的第一層價值,也是基礎價值。終身學習個體價值與傳統(tǒng)國民教育體系價值高度吻合,因而成為終身學習領域各類主體共識度最高的價值內涵。
實現終身學習在個體層面的價值就是要滿足人們?yōu)榱松媾c幸福生活而產生的學習需要。人民的學習需求隨社會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我國教育主要矛盾也已轉變?yōu)闃藴驶逃┙o和多元化、個性化、優(yōu)質化終身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陳麗等,2018)。因此,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實現終身學習的個體價值,我們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張爍,2018)。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的需求,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生存技能和生活教育內容的需求,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時空靈活的個性化教育服務供給的需求。
實踐證明,終身學習已經超越國民教育體系服務范疇,實現終身學習個體價值的責任應該由個人、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擔。為實現終身學習在個體層面的價值,需要深入研究新時代人民群眾適應現代化國家建設和擁有美好生活需要學習什么?需要怎么學習?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制度體系?要充分利用新制度、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服務方式,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破解教育矛盾,只有這樣,才能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2. 終身學習的組織價值:滿足組織效能提升
以滿足組織效能提升為目的的終身學習組織價值,是終身學習價值體系的第二層價值,與終身學習第二種內涵相對應。終身學習組織價值是以終身學習個體價值為基礎,但二者在目的與原則上不盡相同。在終身學習個體價值實現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滿足個體學習需要,強調人的主動學習和主動選擇。而在終身學習組織價值實現過程中,則應堅持效益最大化,通過共識組織使命目標,激勵成員學習和創(chuàng)新,努力提升組織的創(chuàng)新能力,強調人的創(chuàng)新潛能和貢獻最大化,并須與組織發(fā)展目標相一致。
終身學習組織價值實現過程也是組織學習的過程,是組織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不斷地獲取知識,在組織內傳遞知識并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從而增強組織自身實力,帶來行為或者績效改善的過程(邱昭良等,1998)。這個過程的速度和方向不同于個體學習,主要依賴于組織的戰(zhàn)略、領導力、投入和管理水平。因此,要實現終身學習的組織價值,需要組織領導層將終身學習作為組織管理的重要策略,去研究什么樣的學習活動能夠促進組織的發(fā)展,組織要做哪些投入,如何保障學習發(fā)生,并切實促進組織的發(fā)展。
顯而易見,實現終身學習組織價值的責任應該由組織承擔。實現終身學習組織價值的路徑通常包括出臺學習型組織發(fā)展戰(zhàn)略,設立專門學習項目和部門,為成員的學習提供支持,制定激勵機制,創(chuàng)設鼓勵創(chuàng)新的組織文化等。國內外優(yōu)秀的組織,都積極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戰(zhàn)略,也出現了一批服務于學習型組織轉型的咨詢公司,涌現出了一批成功的學習型組織案例,如華為企業(yè)大學、學習型政黨建設等。
3.終身學習的社會價值:滿足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滿足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的終身學習社會價值是終身學習價值體系的第三層價值,與終身學習的第三種內涵相對應。實現終身學習社會價值就是要通過個體與組織層面的終身學習,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問題,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認為,終身學習社會價值是終身學習的最高層次價值,是第一層個體價值和第二層組織價值整合后的升華。
終身學習社會價值幾乎與終身學習組織價值同時被關注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終身學習就在世界范圍內被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學習型城市建設也被作為促進城市發(fā)展、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略和有效途徑。學習型城市是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以推進和滿足全體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為主線,推動學前教育、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發(fā)展,加強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區(qū)的建設,促進學習的社會化、社會的學習化,從而使城市成為能夠通過學習不斷促進全體市民自身全面發(fā)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型城市(郝克明,2017)。 學習型城市的概念來源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是在教育型城市的概念上演變而來的。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在其出版的第二屆教育型城市國際會議成果報告《終身學習的城市戰(zhàn)略》中,使用“學習型城市”這一概念來表彰埃德蒙頓、哥德堡等7個城市。此后,學習型城市實踐蓬勃發(fā)展,各地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進建設了一批學習型城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學習型城市建設,將其作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抓手,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2002年至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及教育部先后制定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guī)劃綱要》和《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開展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qū)”“學習型城市”活動,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宣布開展學習型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的城市已有100多個。上海、北京、深圳、大連、常州、南京、青島、杭州、鄭州、西安、太原、重慶、天津等一批城市作出了創(chuàng)建學習型城市的正式決定,其中福建、河北、廣東等省份和上海、太原、寧波等城市還頒布了各自的終身教育促進條例。
終身學習社會價值在許多國家的學習型城市,乃至學習型社會建設實踐中充分彰顯。然而,實現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遠比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和提升組織效能更為復雜和艱難。特別是今天,人類面臨著更嚴峻更復雜的考驗,如何使終身學習社會價值超越城市和國界,通過終身學習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進人類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進而減少戰(zhàn)爭和沖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最終促進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終身學習社會價值的責任應該由全社會,甚至全世界共同承擔,包括各國政府、各類組織、所有家庭和個人。實現終身學習社會價值的路徑主要包括制定共同愿景,部署相關戰(zhàn)略,建立協同推進機制等。
五、終身學習價值的保障:從擴大學習機會 到構建制度體系
《教育現代化2035》將“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放在主要發(fā)展目標的第一位,使其具有了統(tǒng)領意義,超越了此前“終身教育體系”與“國民教育體系”并行的理論問題,將教育體系在現代化鏈條上統(tǒng)一在了終身教育發(fā)展目標上(徐莉等,2020)。同時, 《教育現代化2035》將“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作為主要發(fā)展目標的收尾,并在十大戰(zhàn)略任務中特別強調了“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tài)化”。筆者認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就是終身學習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核心任務不再是擴大學習機會,而是建立健全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制度體系。因此,應當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為終身學習價值實現提供制度保障。
1.構建終身學習制度的法律基礎
法律是制度體系的根基,建立健全終身學習制度體系,首要任務就是實現終身學習相關立法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全國教育事業(yè)第十個五年計劃》中,就已明確提出“調研、起草《終身教育法》”,其后20年間教育部多次啟動立法論證工作,但由于“立終身學習法還是立終身教育法”的爭論、“法律調整范圍與教育根本大法的邊界不清晰”等基本理論問題尚未解決等原因,國家層面立法進展緩慢。
近年來國際組織的新倡導和國家啟動教育法典編撰工作,為國家終身學習立法提供了新思路、新契機。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報告,其將“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必須仍以《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的受教育權為基礎,而且必須將其拓展以涵蓋終身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權利”作為兩大原則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倡導各成員國“將受教育權內涵擴展至終身學習、時時處處可學”(right to lifelong and life-wide leaning),并強調“權利內容應涵蓋信息權、文化權、科學權和聯通權”(right to information,culture,science and connectivity)(UNESCO,2021)。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啟動環(huán)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條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領域的法典編纂研究工作”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學界也普遍認可法典化將進一步強調“受教育權在教育法典中的核心地位”,并認為教育法典的建構應圍繞“受教育權保障的基本內容以及受教育權保護的體系”開展(孫霄兵等,2022)。我國政府應吸納國際組織政策倡導,以教育法典編撰工作為契機,為終身學習制度體系的發(fā)展構建堅實的法律基礎。
2.構建終身學習服務協同供給體系
若按照傳統(tǒng)思維,僅僅依賴教育部門和學校來提供全部的資源和服務,根本無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因此,需要在政府層面建立相關的跨部門協同機制,并在社會層面發(fā)動學校、家庭、社區(qū)的共同參與,以此形成終身學習資源和服務的協同供給體系。
“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這一命題明確了教育體系的發(fā)展使命,目前學校教育體系并非終身學習體系的充分條件,還需要文化、科技、環(huán)境、衛(wèi)健等多個體系共同參與,才能夠為全民提供充分的終身學習服務。目前,國內部分省市已經嘗試建立了跨部門的領導機構和聯席議事機制,極大推動了當地學習型社會建設和終身學習體系發(fā)展。國家層面也應盡快在黨中央、國務院層面成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跨部門領導機構,全面統(tǒng)籌終身學習制度體系中的體制機制建設,推進多部門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整合。
202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五條第四款明確要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當前政策法規(guī)中所倡導的家校社協同,其對象主要是指在校生,即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為其提供教育服務和教育資源。然而,面向已經成年、走出校園的學習者,除相關教育機構外,其所在的生活場所(社區(qū))、工作場所(單位)以及各類社會文化公共場所,也應協同為其提供各類終身學習資源和服務。
3.構建支持靈活、彈性、開放學習的制度
當今我國教育領域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僅僅依賴學校教育制度,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所期待的靈活、多樣、開放、優(yōu)質、終身、個性化的教育需求”(陳麗等,2018)。在終身學習體系中,學校教育制度只能對正規(guī)教育進行有效的支持,但無法支持非正規(guī)教育、非正式學習,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學習成果(成效為本)的終身學習制度。
從當前實踐進展來看,我國正在探索以資歷框架為標準、以學習成果認證為核心、以學分銀行為平臺的“三位一體”終身學習制度建設(張偉遠等,2021)。其中:資歷框架系統(tǒng)的功能是提供學習成果標準體系,以國家終身學習資歷框架通用標準為基礎,開發(fā)各個行業(yè)的資歷等級標準;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是按照資歷框架的等級和標準,將個人在不同場所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等學習成果,進行識別、驗證和認可;學分銀行平臺則是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可計量的學分,模擬銀行的“儲存—提取—轉換”功能,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積累、轉化和兌付。終身學習制度突破了學校教育制度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在當前發(fā)展階段,可將“三位一體”的終身學習制度視為對學校教育制度的有效補充,側重于實現非正規(guī)、非正式學習成果的社會認可;從長遠發(fā)展來看,終身學習制度可以實現對學校教育制度的兼容,最終建立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
4.構建完善的質量保證制度
高質量發(fā)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建設最鮮明的主題,2021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教育事業(yè)建設的核心目標。當前關于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討論,多集中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內生變量,但相關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建設、質量保證制度建設也應被視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對于正規(guī)教育而言,非正規(guī)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質量保證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當需要將非正規(guī)、非正式學習成果與正規(guī)教育學習成果進行“等值兌換”時,權威的質量標準和嚴格的質量保證便成為學習成果認證能夠得到社會認可的基礎。由國家權威機構發(fā)布的終身學習資歷框架可以作為基礎性的質量標準,各級各類學習成果認證機構需要建立完善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國家層面也需建立公開透明的外部質量評估制度,并能依照定期評估結果決定相關機構的準入與退出。完善的質量保證制度,是終身學習制度體系的重要基礎。
六、終身學習實踐的現狀與挑戰(zhàn)
終身學習價值很“豐滿”,但現實狀況仍較“骨感”,建設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任重而道遠??v觀我國終身學習實踐的發(fā)展不難看出:一方面,社會對終身學習價值的認知主要是個體層面的生存價值,缺乏對其組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可,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職責簡單歸屬于教育主管部門,而國家層面也尚未出臺終身學習相關的規(guī)劃和法律。另一方面,教育系統(tǒng)內部并未真正領會終身學習戰(zhàn)略的極端重要性及其改革要義,仍按照常規(guī)工作緩慢推進。例如,教育部至今未建立專門的組織機制并將此項工作納入重大改革任務,研制兩年的《關于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意見》遲遲未出臺,國家開放大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嚴重囿于傳統(tǒng)教育制度,國家資歷框架和國家學分銀行因缺乏政策與資金支持而推進緩慢。
剖析原因,首先是價值認知不足。社會對終身學習價值的認識仍停留在個體價值層面,而組織價值和社會價值僅體現在政策文本中,未能轉化為終身教育實踐的價值導向。其次是受傳統(tǒng)理念和思路影響。目前的辦學思路仍以政府投入為主并參照學校教育模式,供給模式仍是以傳統(tǒng)學校的供給驅動模式為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仍是以傳統(tǒng)知識觀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傳統(tǒng)理念和思路必然導致終身學習服務與需求之間的錯位。第三是著力點錯位。終身學習實踐的著力點仍停留在學習機會、平臺和資源建設等方面,制度建設嚴重被忽視。由于許多新制度建設涉及多個部門,超越了各部門的日常管理職責,經常處于三不管地帶,即使責任歸屬教育主管部門,也常出現避重就輕的現象,相比轟轟烈烈的宣傳活動,制度建設卻舉步維艱。
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和重要特征,是我國教育發(fā)展最重要的增長極,是重建教育與人、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社會連接的關鍵,是衡量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天然標準,是推動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和超越的主要變量,是教育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歷史使命。加快推進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必須要將認識統(tǒng)一到《決定》和《教育現代化2035》的高度上,要建立面向戰(zhàn)略實施的組織體系;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新知識觀;要變革教與學模式,踐行聯通主義課程觀;要改變教育供給方式,探索需求驅動的終身學習服務模式。最為重要的是,要把終身學習制度體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制定制度建設的規(guī)劃,明確制度建設的責任主體,建立制度建設的監(jiān)督機制。
參考文獻:
[1][美]彼得·圣吉(1994).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2.
[2]陳麗(2018).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終身教育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7.
[3]陳麗,郭玉娟,王懷波等(2018).新時代信息化進程中教育研究問題域框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1):40-46,87.
[4]郝克明(2017).學習型城市:帶動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主陣地[J].終身教育研究,28(4):73-79.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76.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行政摘要中文版)[EB/OL].[2022-05-25].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381_chi.
[7]馮奎(2000).學習型組織:未來成功企業(yè)的模式[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
[8]李興洲,耿悅(2017).從生存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終身學習理念嬗變研究——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38(1):94-100.
[9]邱昭良,蔡宏,秉賦(1998).學習型組織:即將到來的組織革命[J].決策借鑒,(5):34-38.
[10]孫霄兵,劉蘭蘭(2022).論以受教育權為核心制定教育法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40(5):8-16.
[11]新華網(2013).習近平:中國將努力發(fā)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EB/OL].[2022-05-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6/c_117522229.htm.
[12]新華網(2015).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EB/OL].[2022-05-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
[13]新華網(2019).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22-05-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
[14]徐莉,楊然,辛未(2020).終身教育與教育治理在教育現代化中的邏輯聯系——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1):7-16.
[15]苑大勇,沈欣憶(2020).終身學習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及實現:從秩序共存到螺旋上升[J].中國遠程教育,(8):1-6,14.
[16]岳奎(2015).信息時代學習型組織構建的五大支柱及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5):90-94.
[17]張爍(2018).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18]張偉遠,謝浩,張巖(2021).加快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 完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12):58-62.
[1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EB/OL]. [2022-05-25]. https://arhiv.acs.si/dokumenti/Memorandum_on_Lifelong_Learning.pdf.
[20]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 (2020). Education in a Post-COVID World: Nine Ideas for Public Action[EB/OL]. [2022-05-25]. http://sli.bnu.edu.cn/uploads/soft/200701/2_1757329611.pdf.
[21]Myers, P. S. (1996).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M]. Boston, Mass: Butterworth-Heinemann:160-164.
[22]The World Bank (2003).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M].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XIII.
[23]UNESCO (2015). 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EB/OL]. [2022-05-2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5656.
[24]UNESCO (2021).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 [2022-05-2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System of Lifelong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CHEN Li, XIE Hao, ZHENG Qinhua
Abstract: I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raised from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t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for build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fact, the connot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way of education service for individual survival at the very beginning to the mode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o promote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mode of social governance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erefore, the value of lifelong learning has developed into a value system composed of individual value, organizati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new era, a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with al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by building up the solid law foundation, collaborative supply system, flexible credit system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t presen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practice of life learning, such 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old philosophy, and wrong focuses. In this case, the lifelong learning strateg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by reforming new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and supply model, with a focus on building new educational system.
Keywords: Lifelong Learning; Connotation; Value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