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騰,金美華,2,曾思恩,2
(1.桂林醫(yī)學院;2.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桂林 541000)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Xp11.2易位腎細胞癌)是小眼畸形轉錄因子(microp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MiT)家族之一的TFE3與不同的伙伴基因發(fā)生融合的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1]。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了1例患兒,該病罕見,且患兒病理活檢具有典型的組織形態(tài)學和分子檢測結果?,F(xiàn)報告如下。
患兒男童,6歲8個月,因“發(fā)現(xiàn)血尿9月,再發(fā)半月”入院,無尿頻、尿急、尿痛,無排尿困難等不適癥狀。專科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查上下腹部平掃+增強CT檢查提示:右側腎盂腎盞-輸尿管上段占位性病變,考慮惡性腫瘤性病變可能,腎母細胞瘤(圖1)。術后病理大體特征:(右腎)腎中極腎盂處可見一灰白腫物,大小7 cm × 5.5 cm × 5 cm,切面灰白實性質(zhì)軟,大部分組織壞死。鏡下特征:低倍鏡下腫瘤主要由典型的乳頭狀生長的上皮樣透明細胞和大量的砂礫體構成;高倍鏡下腫瘤細胞胞漿透明或嗜酸性,核大,核仁明顯,可見較多脈管內(nèi)癌栓和淋巴結轉移(圖2)。免疫組化結果:Pax-8(+)、CD10(+)、CAIX(灶+)、EMA(-)、CK7(-)、TFE3(+)、Melan-A(+)、HMB45(-)、Ki67(+,1%)。分子病理結果:TFE3(FISH)(+),提示TFE3位點(Xp11.2)基因重排陽性(圖3)?;颊咝g后病情穩(wěn)定,診斷MiT家族易位性腎細胞癌(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癌)?;颊叱鲈汉笾两耠S訪3次:患兒身體狀況良好,生活正常。
圖1 患者的術前影像學資料
圖2 患者的術后標本HE鏡下圖
圖3 患者免疫組化和分子檢測結果
Xp11.2易位腎細胞癌最初是由Argani小組提出[2],2004年被列入WHO腎細胞癌的一個亞型。2016年WHO將MiT家族易位腎細胞癌單獨作為腎細胞癌的一個亞型,包括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和t(6,11)/TFEB-MALAT1融合易位腎細胞癌[3]。Xp11和t(6,11)腎細胞癌的特征是MiT轉錄因子TFE3和TFEB的重排。Xp11易位腎細胞癌是腎細胞癌的一種獨特亞型,其特點是涉及染色體Xp11.2的幾種不同易位,導致TFE3轉錄因子基因融合[4],主要包括ASPL、PRCC、NONO和CLTC等。
Xp11.2易位腎細胞癌由典型的乳頭狀上皮樣細胞構成的腫瘤,有砂礫體,核級高等特征。在組織學形態(tài)上與一些其他類型的腎細胞癌有重疊,免疫組化是重要輔助手段[5]。Xp11.2易位腎細胞癌彌漫陽性表達于腎源性標志物Pax-8、CD10、小眼畸形轉錄因子TFE3、Melan-A及HMB45可有表達,一般不表達上皮標志(如EMA、CK7等)[6-7]。典型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相關免疫組化的表達及分子檢測TFE3基因的重排可以作為診斷該疾病的金標準。
Xp11.2易位腎細胞癌占兒童腎細胞癌的50%和成人的1%~4%[8],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2.5∶1),發(fā)病年齡一般比其他腎細胞癌亞型早(即30~50歲)[9]。Xp11.2易位腎細胞癌常發(fā)生淋巴結轉移,預后較乳頭狀腎細胞癌差,與透明細胞腎細胞癌預后相似,研究表明兒童患者的預后較成年人好,但是該疾病有遠期復發(fā)的可能性。
目前,臨床仍然以外科手術為主,對癥治療為輔。近些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10],血管內(nèi)皮因子、蛋白激酶K、酪氨酸激酶以及PDL-1的靶點的檢測均可能成為潛在有效治療的藥物。對于術后采用任何靶向藥物治療和化療方案,目前意見尚未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