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柳力敏,于連政
(1.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沈陽 110001;2.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所,沈陽 110001)
垂直向杯盤比是觀察視神經(jīng)的一項重要指標,該比值>0.6時患青光眼的危險性顯著增加[1]。青光眼患者,尤其是開角型青光眼,視神經(jīng)纖維層結構的改變早于視野改變[2]。常規(guī)檢查通常很難發(fā)現(xiàn)彌漫性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纖維層的缺損,常需行眼底視盤立體照相才能發(fā)現(xiàn)。立體視神經(jīng)照相由于采用了視差成像原理,因此,受光線強弱和觀察角度的影響更小,更適用于監(jiān)測病情的變化,是青光眼診斷和隨訪的金標準[3]。對青光眼視神經(jīng)纖維層缺損觀察的重點是距離視乳頭2個視盤直徑(papilla diameter,PD)的顳上、顳下范圍,通常與盤沿變窄的部位相呼應[4]。
眼底視盤立體照相時,需給予患者藥物散瞳,使其瞳孔直徑擴大至4~6 mm,此時能獲得良好的眼底立體圖像。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由于患者前房狹窄、前房出血、藥物過敏、出行不便,或患者對于藥物散瞳存在顧慮等原因無法行散瞳檢查時,則需要在小瞳孔狀態(tài)下(瞳孔直徑2~3 mm)完成眼底照相檢查。本研究擬對散瞳和非散瞳人群的視盤立體照相效果進行評估,旨在為無法散瞳人群行視盤立體照相的效果評估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取2021年4月至10月于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行視盤立體照相者177例,共341眼。納入標準:未散瞳狀態(tài)下瞳孔直徑2~6 mm。排除標準:角膜混濁;晶狀體核性混濁;未散瞳狀態(tài)下瞳孔直徑<2 mm。本研究獲得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根據(jù)瞳孔直徑將納入的341眼分為2組:(1)散瞳組(159眼),瞳孔經(jīng)藥物點眼后呈散大狀態(tài),直徑約4~6 mm;(2)未散瞳組(182眼),瞳孔呈自然狀態(tài),直徑約2~3 mm。
所有患者先行視力(國際標準視力表)、驗光、眼壓、角膜內(nèi)皮鏡檢查,并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等)。
由同一位眼底照相檢查技術人員用拓普康TRC-NW8眼底照相機(日本拓普康公司)完成眼底視盤立體照相。在半暗室狀態(tài)下,首先以虹膜為焦點采集被檢查眼的瞳孔狀態(tài)影像。在監(jiān)視屏上對比瞳孔與“()”形標志,當瞳孔在“()”內(nèi),表明此時瞳孔直徑<3.3 mm。拍攝患者的右眼視盤立體圖像時,囑其固視機器內(nèi)偏左側亮點視標,照相機高度保持不變,調(diào)整操作屏幕內(nèi)左右2個照明亮點至邊緣清晰。拍攝第一張圖像時,操縱桿向左移動,使照明亮點偏向右處拍攝,拍攝第二張圖像時,操縱桿向右移動,使照明亮點偏向左處拍攝。
對于瞳孔直徑2~3 mm的患者,用單眼罩遮住對側眼,人為制造暗室效果,可使瞳孔直徑擴大約1 mm。一眼檢查完畢后,間隔1~2 min后再行對側眼照相。照相完成后另由同一位臨床醫(yī)師閱片。
采用SAS 9.4軟件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散瞳組與未散瞳組杯盤比及距離視乳頭可觀察范圍的差異。以可觀察視乳頭周圍2PD范圍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眼別、視力、角膜內(nèi)皮細胞數(shù)、眼壓、角膜厚度、等效球鏡以及病種等因素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影響可觀察視乳頭周圍2PD范圍的因素。其中,視力、角膜內(nèi)皮數(shù)、眼壓、角膜厚度和等效球鏡采用三分位數(shù)進行分組,最低組為參考組,年齡采用年齡最低組為參考組,性別采用女性為對照組,雙眼比較右眼為對照組。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續(xù)表)
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77例,其中,散瞳組85例,未散瞳組92例;共納入341眼,其中,散瞳組159眼,未散瞳組182眼。年齡5.5~84.1歲。屈光不正127眼,其中,散瞳組55眼,未散瞳組72眼。
如表2所示,散瞳組和未散瞳組眼底杯盤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散瞳組與未散瞳組杯盤比情況比較[n(%)]
如表3所示,距離視乳頭可觀察范圍比較,散瞳組可觀察到2PD范圍眼的數(shù)量和比例顯著高于未散瞳組,而未散瞳組可觀察到1PD范圍眼數(shù)量和比例則高于散瞳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本組研究對象中,僅3眼未能觀察到視乳頭,因此合并入1PD組。
表3 散瞳組與未散瞳組距離視乳頭可觀察范圍檢查情況比較[n(%)]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眼別、視力、角膜內(nèi)皮細胞數(shù)、眼壓及病種均與是否可觀察到視乳頭周圍2PD范圍無關,而與角膜厚度和屈光度則有關,角膜厚度越大,觀察到視乳頭周圍2PD范圍的可能性越小,這與角膜中央厚度變薄,角膜屈光力增高有關[5]。近視度數(shù)越大,觀察到視乳頭周圍2PD范圍的可能性越小,這與低度近視患者屈光度與角膜屈光力呈正相關有關[6]。見表4。
表4 影響眼底視盤立體照相可觀察范圍的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為了對青光眼患者進行更高效、便捷、準確的篩查和診斷,視盤立體照相檢查必不可少,以便實現(xiàn)對患者的終身監(jiān)測和指導[7]。臨床上,免散瞳狀態(tài)下行眼底視盤立體照相檢查方便快捷,并且可避免散瞳藥帶來的風險。此外,藥物散瞳耗時較長,等待時間約需15~20 min,加之照相檢查時間5 min,總時長近30 min;而未散瞳患者無需等待散瞳,檢查時間僅需10 min以內(nèi),降低了時間成本。
本研究中,雖然未散瞳組距離視乳頭可觀察范圍達2PD患眼的數(shù)量和比例低于散瞳組,但未散瞳組也有近70%的患眼達到2PD的水平,而散瞳組也仍有10%達不到2PD水平。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可觀察眼底范圍是否達到距離視乳頭2PD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角膜厚度和屈光度,角膜厚度越小,屈光度越大,則觀察到距離視乳頭2PD范圍的可能性越大。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如果患者角膜厚度較小(如<516 μm)或屈光度較?。ㄈ纾?0.25D),可考慮免于散瞳下行視盤立體照相檢查。本研究結果表明,散瞳組和未散瞳組眼底照相效果和質(zhì)量一致。因此,免散瞳眼底照相技術更適合眼病的篩查工作。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是納入樣本量較小,同一患者隨訪時間較短,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另外,因條件限制,本研究只評估了患者的縱向杯盤比和可觀察距離視乳頭范圍,并未對上下方盤沿寬度、視杯和視盤面積比、視神經(jīng)纖維缺損所占比例等進行評估。未來將進行多指標結合設計研究,以進一步證實相關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被檢查者角膜厚度較小,或近視度數(shù)較小的情況下,行眼底視盤立體照相檢查時可考慮免于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