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楊志
跨學科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中的一項重要教育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傳統(tǒng)單一學科為主的本位教育并不利于學生在整體上對知識體系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甚至會出現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卻沒法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脫離與真實世界的聯系的情況??梢?,以傳統(tǒng)學科為主的本位教育已不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高速發(fā)展。
因此,展開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是當今教育的一個主要發(fā)展趨勢。通過跨學科融合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一、教師要建立融合的學科理念
教師要打破學科本位思維,以一種開放、融合的學科理念開展教學。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加強與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構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加強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千萬不能有“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思想阻礙學科間的學習。例如“橋”這個課題,在很多學科中都會涉及到,如語文課《趙州橋》,美術課橋的繪制,科學課橋的承重問題等。如果我們按照傳統(tǒng)教學上以每個學科為主進行授課,學生無疑得到的都是單一的、孤立的對橋某個角度的認識。反觀,我們以學生綜合能力為出發(fā)點,以項目式學校融合各個學科所涉及到橋的內容,學生所獲得的橋的認知肯定是立體的、生動的。通過學科的整合,學生可以發(fā)現原來的學科并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學科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跨學科融合教學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選擇和應有追求。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模糊學科的邊界,致力消除學科間的割裂,實現學科的融合教學,避免重復教學,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時效,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教師要進行跨學科聽課
跨學科聽課是教師彌補自身不足、完善自我、豐富自我的一種快速有效的途徑??鐚W科聽課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師的知識面,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在聽課時,要帶著問題去聽,想著如何解決自己課堂上的欠缺點,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不同學科的角度去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認知和需求,有利于自身在教學上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例如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上,思政的引導或者德育內涵的滲透是有所欠缺或者不足的。為了改善這一點,完備自身的課堂,我通過聽取道德與法治課,走進學生的班會課,明白到思政一體化的內涵,更進一步明白學生的學情,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融入思政情景,進一步落實學科育人的功能。再如,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通過自身的示范進行講授,但單憑體育老師一人的示范有時候很難全面展示某個運動動作的要領或者情景狀況。此時,體育老師如果走進其他學科的課堂,會發(fā)現各學科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可以通過機器的模擬或者引入案例視頻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跨學科聽課可以通過觀察其他學科、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自己研究課堂、整合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等途徑促進自主學習的發(fā)展。
三、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
通過參加教學比賽,可以短期有效地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比賽更是可以多方鍛煉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從成為一名老師起,我們就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比賽,例如說課、公開課、課例展示、課件制作、模擬授課等。每場比賽都是對快速自我成長的考驗。在比賽中,往往考驗的并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更需要綜合學科知識的運用和融合,更要體現教師綜合素養(yǎng)能力的水平。例如,在備賽的過程中,對于一節(jié)課我們會反復打磨,經過多次的準備、試教、復習、準備、再重復循環(huán),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得到很多不同的意見甚至質疑,這節(jié)課在不斷被他人否定和自我否定中逐步得到完善,而我們的各種能力也在這過程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有時在參賽過程中,即使我們自以為做了全面充分的準備,但往往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這些狀況有時候會讓人不知所措也會讓人產生很大的挫敗感,但其實從認識到這種狀況到承受住這種壓力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就是一種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過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通過參加比賽促使教師的跨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四、教師要開展綜合性跨學科研究
在跨學科教育理念下,“T型”教師就是我們跨學科教師的發(fā)展方向,既要有較深的自身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有廣博的多學科知識面。不僅僅在自身的學科上進行研究成長,更要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研究,突破自身的學科上成長的瓶頸,打造成為一名“T型”的跨學科老師。研究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梯,在學習各學科的教育理論后,通過開展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就可以有效地將學科間進行互補、互融,將教學理論進行實踐,轉換為真實的教學行為。例如開展人工智能或者STEM教育研究等綜合性研究時,我們會根據研究的具體方向,選擇不同學科的老師成為課題組的成員。來自不同學科的老師們有著專業(yè)的學科知識,但又各有所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有的藝術素養(yǎng)較高,有的活動組織能力很強。在課題研究中,發(fā)揮著各自的特長,又互補著不足,在研究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在跨學科的時代背景要求下,教師從融合發(fā)展出發(fā),打破自身學科本位的思想,通過進行跨學科聽課、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和開展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等方式來提升自身的跨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以更好地開展跨學科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6816A859-14DE-4471-AE49-F887F905D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