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鯨檜 關嫻嫻
摘要:遼寧大連地區(qū)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鮮活素材。在思政教育中運用好這些紅色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進一步激發(fā)廣大青年愛國主義情懷。當前,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仍存在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實效性等缺陷。對此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專題教學、互聯(lián)網教學、實踐教學、文獻閱讀四個方面的路徑。
關鍵詞:思政課;紅色資源;應用路徑
新時代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崢嶸歲月中鑄造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并且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具有教育意義的寶貴文化財富——紅色資源。教師需要從更深的層次剖析紅色資源的本質,依靠其豐富的、獨特的內涵指引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為了有效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效,文章分析大連地區(qū)高校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并針對將紅色資源有效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路徑做了探索性的分析。
一、紅色資源應用于與高校思政課的可行性
(一)紅色資源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價值
紅色資源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是傳承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其具有直觀性、先進性、獨特性、豐富性的特點,承載著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tǒng)思政課內容乏味,方法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直觀生動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讓學生專注于課堂內容的學習。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浴血奮戰(zhàn)、頑強拼搏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其先進性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大連地區(qū)紅色文化資源以其獨有的感召力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地方特色文化的思想引領作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紅色資源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認同革命先烈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帶來的巨大財富。
(二)大連具有豐厚的紅色資源寶藏
紅色資源是中華兒女在危難中苦苦求索留下的足跡,見證了革命先烈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偉大歷程。近代大連成為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的焦點,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就在大連外海。20世紀初,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主權,日俄戰(zhàn)爭在旅順爆發(fā)。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團大連特支根據黨團中央的指示,發(fā)動大連及周邊的旅順、普蘭店、金州等地區(qū)群眾開展罷課、罷工斗爭和募捐活動。并建立“大連滬案后援會”,聲援上海工人,掀起了大連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反帝愛國浪潮[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關東軍為侵占東北發(fā)動“九一八事變”,開始武裝侵略中國。東北人民在民族危機下自發(fā)掀起了抗日斗爭,大連人民也在東北黨組織的帶領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積極投身革命。這些不僅是愛國教育的生動案例,更是高校思政課上歷久彌新的優(yōu)質資源。
二、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應用的路徑
(一)加強整合規(guī)劃,進行創(chuàng)新式教學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日新月異,將紅色資源和思政課結合成為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紅色文化資源為思政課作內容補充,而思政課可以加大紅色資源的影響力,二者相輔相成。教師切忌把紅色資源和思政課理論知識看成兩個獨立個體,要實現(xiàn)兩者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講 “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時,通過演示法展示大連市毛澤東像章陳列館中展出的10萬余枚像章。展館中的像章種類繁多,很直觀地顯示了毛澤東一生為黨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教師從紅色歷史聯(lián)系到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學習紅色資源的本質就是理解紅色精神。在思政課中,老師需要對紅色資源的科學內涵有深刻的領會,并且熟悉大連地區(qū)的特色紅色資源。教師還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對課程結構進行合理規(guī)劃。要加強教材編纂,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總結提煉 [ 2 ],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那些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的紅色資源。在講《中國近代史》一書的“甲午海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時,教師就可以講述旅順軍港這個紅色教育基地背后的故事:在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有不足一天的時間就攻克了耗資巨大的旅順口要塞。隨后,瘋狂地對旅順口人民進行為期四天的大屠殺,兩萬同胞慘死在屠刀之下; 還可以講述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中的牢房、刑具和烈士們的森森白骨,這些不僅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而且成為了無數(shù)愛國志士在獄中即便飽受凌虐但為了共產主義信仰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寫照。這份革命精神讓學生將愛國情懷轉化為砥礪奮進的動力,使得思政課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二)組織紅色研學活動,注重體驗式教學
為了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我們要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深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把紅色實踐作為高校思政課的“第二課堂”,注重體驗式教學。教師應該把讓學生理解紅色文化資源當成重大使命任務,將課程計劃中的兩三節(jié)課作為實踐活動教學課,帶領學生考察革命遺址、戰(zhàn)爭紀念碑,參觀烈士陵園,講解紅色圣地歷史沿革。
要保證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首先要讓學生在思政課上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在這基礎上帶領學生集中開展愛國主義和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的實踐課程。教師可以采取民主投票、小組討論的方式和學生一起確定實踐的主題與地點,選定的紅色教學基地要符合思政課的實際需要。在活動中老師可以向參加實地研學的同學介紹大連地區(qū)紅色資源如舊址、故居等的基本情況。例如,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內展陳著中共大連地方組織史的史料,是革命先輩大無畏精神的忠實記錄,更是黨在百年間蓬勃發(fā)展的生動見證。又如旅大建國學院舊址,旅大解放后為我黨培訓了1600余名知識青年和機關干部。這些歷史遺址用最真實的面貌告訴學生中華民族那段艱苦的奮斗史。將這些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對傳承文化,提升學生情操,增強思政課實效性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和學生一起整理實踐素材,召開實踐交流會討論收獲與感想,引導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與紅色實踐有機結合。
(三)構建網絡化教學課堂,進行多樣化教學
近年來,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依靠多媒體設備的網絡化線上教學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在思政課應用紅色資源的過程中,結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依托互聯(lián)網構建“紅色資源網絡教育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使紅色資源更加有效地融入思政課中。通過新型網絡學習平臺,老師可以及時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另外還可以設置“紅色知識競答”模塊,通過競答獲得答題積分,積分可計入平時成績來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平臺還可以開設“思政課與大連紅色足跡”的專欄,讓學生主動挖掘大連地區(qū)紅色資源與思政課的聯(lián)系,不僅可以增強大連地區(qū)紅色資源的影響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分析、綜合、總結能力。
(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開展文獻閱讀教學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課堂的靈魂。教師在思政課上,只有為同學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才能實現(xiàn)思政課與紅色資源的有機融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十分鐘開設紅色文化宣傳小劇場或讓學生演繹紅色情景劇。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以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傳唱紅色經典,弘揚紅色文化”[ 4 ]。又如,建立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宣講團,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紅色遺址、遺跡進行宣講。又或是通過朗誦、書法、海報設計、文化研討等多種形式,圍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課堂活動。利用大連地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將地方優(yōu)秀紅色資源與課堂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大連紅色資源的思想引領作用。這些都可以作為高校思政課堂的輔助性活動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紅色文獻,將紅色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挖掘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存在的意義。使思政課理論知識與紅色資源融會貫通,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理論與紅色資源應用的有機結合。
三、結語
大連地區(qū)紅色資源是開展思政育人的寶貴財富。當今,部分高校紅色教育傳播內容傳統(tǒng)且缺乏新穎性,部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較低[5]。老師應探索出一條以思政課理論教學為主,地方紅色資源為輔的有效授課方式。以實踐教學、網絡教學、文獻閱讀教學為切入點,將地方紅色資源充分融入到思政課堂中。
參考文獻:
[1] 馬洪武.中國革命根據地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 董磊磊.溫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的價值與路徑[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1(1):102.
[3] 曲雪松.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研究[J].知識文庫,2021(4):95.
[4] 周侍美.試論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應用[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S2):199.
[5] 徐燕子,紀安玲.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實現(xiàn)路徑[J].西部教育,2021(Z1):123.
基金項目: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高校思政課中應用紅色資源的路徑探究——基于大連市高校調查的探索性分析”(2021101650113)。
(作者簡介:穆鯨檜,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本科生,從事歷史教學研究;關嫻嫻,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教授,從事歷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