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治
革命傳統(tǒng)教育融入語文學科,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需要。如何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將革命傳統(tǒng)深入地根植于學生的心中,需要從四個方面落實。
2021年1月教育部頒發(fā)的《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必然要求,對于傳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蔽覀凕h經歷了百年的奮斗歷程,在這百年中,積累了具有光榮而偉大的革命傳統(tǒng),這些光榮的傳統(tǒng)是我們黨取勝的重要法寶,更是我們黨和國家前進的動力。在新形勢下,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新時代的接班人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通常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記錄革命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的事情,二是記錄偉人參與革命斗爭的事跡,三是記錄黨領導人民展開革命斗爭的事跡。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共選了29篇文章,涉及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聞一多、魯迅等著名文學家以及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的事跡。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課文按內容分,有的是描述愛國人士的生平事跡,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的是描述革命歷程,如《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有的是描述革命斗爭中的英雄事跡,如《紀念白求恩》《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有的是描述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yè)領軍人物為祖國建設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如《鄧稼先》。按作品體裁來分,有抒情散文,如《白楊禮贊》《土地的誓言》,還有詩詞作品,如《我愛這土地》《祖國啊,親愛的祖國》《梅嶺三章》《回延安》《黃河頌》《沁園春·雪》,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天下家國》和課外名著閱讀《長征》《紅星照耀中國》《紅巖》《白洋淀紀事》等。
這些作品都表現了革命先烈們面對危險時的臨危不懼和舍生忘死,以及偉大科學家們嘔心瀝血、死而后已的精神,這些都是我們革命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也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榜樣,能夠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教材中選取的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距離今天的學生時代較遠,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距離感,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革命傳統(tǒng)有效地融入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將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部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選取的作品,有的以寫人為主,有的以記事為主,有的以抒情為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面對不同的文體作出不同的教學方法,真正地將革命傳統(tǒng)教學落實到每一個作品中,扎根在每一個學生心中。
一、抓人物之真實,在形象分析中感悟平凡中的偉大
教材中的選文有多種類型,有現代詩歌,有詞也有歌詞,有散文也有人物傳記。對于這些不同體裁的選文,應該做到區(qū)別對待?!多嚰谙取泛汀墩f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寫人為主的,應該以把握人物形象為主,從對人物形象分析中提煉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概括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革命傳統(tǒng)。譬如《鄧稼先》一文,著重分析“我不能走”一部分,其中文章是這樣描寫的:“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突發(fā)的問題必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边@段文字中,真正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那種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矢志報國、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傳統(tǒng)。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之上,來提煉概括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革命傳統(tǒng)。
“風沙呼嘯”,“零下三十多攝氏度”,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如果沒有一個對事業(yè)、對黨絕對的忠誠與信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簡單的四個字“我不能走”,真正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與決心。民主戰(zhàn)士聞一多為了研究唐詩,他“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這種對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這種對事業(yè)的認真態(tài)度,是一個革命家所具有的精神風貌。在他的身上,我們更是看到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特務,他“大罵特務,慷慨淋漓”,這是一個無畏的革命家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在他的身上,我們更是感知到一個革命家的風采。
教學中,可以將《鄧稼先》與《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進行比較,從對比中探討鄧稼先和聞一多兩位人物具有的共同特點。
鄧稼先,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時期,依然擔當起重任,進行科學研究;聞一多先生作為民主革命戰(zhàn)士,站在斗爭的最前面,不怕犧牲,勇敢面對特務的暗殺,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教師在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時,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偉大精神,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這樣艱苦、險惡的環(huán)境中,如何保持斗爭犧牲的精神。
教學時,要做到從文本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出發(fā),分析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情感,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要緊緊抓住作者對聞一多的描寫,例如文章中對邪聞一多參加示威游行的描寫:“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苯處熞貏e抓住這個細節(jié),來讓學生體會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精神。在學習《鄧稼先》一文時,特別抓住鄧稼先的一句話“我不能走”,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可謂擲地有聲,這是一個愛國科學家的胸襟,是一個敢為人先的先鋒模范。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這句話,如何讀,如何處理朗讀的節(jié)奏與重音,深刻體會簡單的四個字背后所包含的強烈的情感與無畏的氣概。
教學《老山界》一文時,要把握革命紅軍的群體形象,從紅軍中獲得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從紅軍翻越艱難的老山界中可以看出,紅軍戰(zhàn)士有著必勝的信念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有著高度的紀律性、自覺性和團結互助精神。這些在紅軍身上表現出來的革命傳統(tǒng),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所需要的。課后通過觀看電影《長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光輝形象。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
二、抓情感之心弦,在對比中體會情感的鮮明
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作品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將愛與恨、美與丑、善良與兇殘、崇高與卑鄙的對比一并呈現在你面前,旗幟鮮明地表達愛恨情仇。無論是《鄧稼先》,還是《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中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去向,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地把握。譬如《鄧稼先》一文中“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等等,教師要通過讓學生朗讀這些富有情感的句子,反復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特征。
另外,在文本的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從語文出發(fā),體會運用的語言特色?!墩f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大量使用短句、感嘆句、對稱句,這些句式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作品蘊含的情感,譬如文中寫到“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句子簡短,鏗鏘有力,節(jié)奏感強,情感鮮明,極富表現力。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思考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情感特征。
《土地的誓言》一文更是充滿了強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作者對家鄉(xiāng)的那種熾熱的愛,對日本侵略者的深切的恨,于字里行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教學本文時,要以朗讀為主,讀出情感,特別注意作者隨著抒情的加強,從第一人稱轉向第二人稱,對廣大的關東原野、對自己的家鄉(xiāng)直接稱之為“你”,“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從“我”到“你”,再加上兩個感嘆號的使用,感情是何等的強烈,可謂字字如血,聲聲如雷。文章末尾那一句更是發(fā)人肺腑,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通過強烈的抒情性的語言表達出來,“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與恥辱?!?/p>
三、抓筆法之精巧,在細品中體悟表達的巧妙
每一種文體都有其規(guī)律和內在的特質,再加上作家獨有的風格和特有的時代背景,我們應該立足于語言文字,借助語言文字走進文本,在語言文字的品讀中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對話,感受人物形象,學習和運用文章的表達技巧。
《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運用了大量富有感情的語句,表達出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贊美,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樣洶涌澎湃,不可抑制。譬如文中寫道:“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zhàn)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作者以呼告、設問、反問的句式直接抒發(fā)感情,抒發(fā)對戰(zhàn)士們的贊美之情和為祖國自豪的感情。又如:“我們的戰(zhàn)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弊髡哂脤Ρ群蛶в袕娏腋星榈脑~語深情贊美戰(zhàn)士們的高尚品質。
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作者選取了三個動人的事例表現戰(zhàn)士們的可愛:第一個事例“松骨峰戰(zhàn)斗”,表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對敵人的恨,最能體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第二個事例“火中救小孩”,體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三個事例“防空洞談話”,表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體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選取了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的高尚品德。
在《老山界》一文中,表達之妙令人贊嘆,文章有這樣一段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音,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惫P法之精巧,比喻之精當,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四、抓思辨之張力,在超越中重構革命的境界
新時代下,革命精神的重構與建構僅僅靠教材內容的增補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對于革命精神進行應和時代應答的重新建構。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對于這類革命傳統(tǒng)題材的作品興趣不大,究其原因,一是作品敘述的內容與學生的時代相差太遠,二是教師缺乏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革命傳統(tǒng)的種子深深植根于當代學生的心中,我們需要對這種革命精神應和時代重新建構。如何建構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思維實踐,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重新構建革命的大境界。
在上述提到的作品中,我們發(fā)現一個重要的現象,無論是紅軍戰(zhàn)士,還是志愿軍戰(zhàn)士,或者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種為國獻身的精神。我們需要對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生命意識”進行重構與反思,通過各個層面的材料的拓展,引導學生反思新時代的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在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如何看待那些愿意為國捐軀的革命戰(zhàn)士。教師可以圍繞“生命”這一主題開展辯論,在辯論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
譬如名師王君老師講《紀念白求恩》一課,面對白求恩同志所處的場所,她以學業(yè)場類比,深情開啟生命教育體驗場域。
語文教學的關鍵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革命傳統(tǒng)體裁的作品又有它的特殊性,在分析作品人物事件寫作技巧的同時,關鍵要抓住學生的思辨力。譬如教學《白楊禮贊》一文,作者是如何將普普通通的白楊樹與北方的廣大抗日軍民建立聯想的?這就要結合特定時代背景,把白楊樹放到大革命的時代中去,它就有了象征特定意義,由于白楊樹的精神和北方農民的精神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因此,作者將普通的白楊樹和北方的抗日軍民聯想起來,達到抒情目的。
革命傳統(tǒng)融入語文學科,是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和語文實踐活動,課內外相結合,真正將革命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植根于學生的心中,是我們的追求。
(315166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龍觀中心學校)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