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峰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基于生活、為了生活、通過生活來學習的一門課程,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生活是第一位的,道德體現(xiàn)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能夠與生活相分離的單一的道德。教師在教學中應整合日常生活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整合生活真實事件,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整合生活重要事件,滲透生活元素;整合多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樣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生活;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2-0033-03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能塑造學生良好品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課程,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從實質(zhì)層面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完全脫離生活的純正道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重視教學資源和生活的整合與開發(fā),使學生對生活有所感悟,從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
一、整合日常生活事件,培養(yǎng)良好品質(zhì)
事實上,生活就是由許多個普通的生活事件所組成的,在這些不計其數(shù)的日常生活事件中,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得以塑造。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意識到這一內(nèi)在規(guī)律,不能將看似普通、日常的生活瑣事忽略掉,而是需要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不計其數(shù)的生活小事的慧眼,從實際生活事件中挖掘出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合的素材,實現(xiàn)教學資源與日常生活的整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所收獲,形成良好品質(zhì)。
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護,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策劃教學方案,并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整合日常生活事件,實現(xiàn)教學資源與日常生活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從而體諒父母、理解父母、了解父母,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意。
【生活整合設計】
教師圍繞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接受能力、認知水平,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精心策劃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話題,向?qū)W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日常生活事件的聯(lián)想,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一問一答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并學會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學生走進父母內(nèi)心,想想父母的委屈、傷心與不易,再回過頭來對父母的愛進行細細品味,心中會更覺父母之愛的偉大、深沉。這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對父母的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對話者,在參與中分享、引領并促進學生理念和經(jīng)驗的提升。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在實際生活中,你的爸爸媽媽最愛吃什么菜呢?
生1:我的爸爸愛吃牛肉。
生2:我的爸爸愛吃蘿卜。
生3:我的媽媽喜歡吃螃蟹。
生4:我的媽媽喜歡吃鯽魚。
師:看來,同學們對自己的爸爸媽媽都十分的了解。那么,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為父母做過哪些事呢?
生5:為媽媽分擔家務。我寫完作業(yè)后,媽媽會讓我做她的小助手,幫忙拿碗筷。
生6:當媽媽感冒時,我?guī)蛬寢尩顾?,提醒她按時吃藥;我安安靜靜地寫作業(yè),讓媽媽好好休息。
生7:當爸爸媽媽辛苦勞累時,我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迎接爸爸媽媽;我準備好洗澡水,讓爸爸媽媽洗個熱水澡,洗去疲勞。
師:同學們在實際生活中做得都非常好,能夠通過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父母的關心與愛護。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一看教材中的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關心父母的。
生8:她下地幫助爺爺、哥哥種玉米,讓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工作,不必擔心家里。
師:我們也要向教材中的主人公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關愛自己的父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主題,整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從學生與父母之間的小事入手,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與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深入思考,感受到父母的艱辛與不易,形成了理解父母、愛護父母、體諒父母的意識,獲得了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二、整合生活真實事件,增強情感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生活化課程,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科知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需要重視教學資料與生活真實事件的整合與開發(fā),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真實事件中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從而獲得最真切、最直觀的體驗。
以《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每個行業(yè)的勞動者都值得尊敬,教師圍繞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的生活真實事件入手,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現(xiàn)象,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生活整合設計】
教師基于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感知我們每日所吃的食物是農(nóng)民伯伯辛苦勞作的成果,所穿戴的衣物是紡織工人勤勞付出的成果,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各行各業(yè)勞動者工作的艱辛,懂得并學會尊重和感謝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整合生活真實事件,讓學生根據(jù)家長實際工作的情況說說各行各業(yè)勞動者工作的艱辛,并從學生的生活真實事件入手,精心編創(chuàng)探究式教學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思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能說一說父母及親人的職業(yè)嗎?
生1:我的爸爸是一名交警。
生2:我的姥姥是一名環(huán)衛(wèi)工人。
生3:我的媽媽是一名超市理貨員。
生4:我的爺爺是一名公交車司機。
師:看來,同學們的父母及親人都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yè)中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為我們帶來的便利與服務有哪些呢?
生5:李明的爸爸是一名交警,為我們指揮交通,使交通秩序更加通暢。
生6:張紅的姥姥是一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她使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加干凈、整潔。
生7:李剛的媽媽是一名超市理貨員,為我們購物帶來了便利。
生8:王海的爺爺是一名公交車司機,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師: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在生活中缺少了這些服務,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呢?
生9:生活一團糟,汽車隨便開,會引發(fā)許多交通事故。
生10:馬路垃圾成堆,會影響城市環(huán)境。
生11:購物會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
生12: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諸多的不便。
師:由此可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我們要設身處地為勞動者著想,盡量少給勞動者添麻煩,同時對勞動者要有禮貌,能主動向他們表示感謝。同樣的,我們也要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生活的真實事件入手,引發(fā)學生對父母工作職位、勞動成果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從而突破了課堂教學難點。
三、整合生活重要事件,滲透生活元素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合理引用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實現(xiàn)教學資源與生活的相互融合。由于小學生生活范圍相對狹窄,所接觸的重要事件相對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深入挖掘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以此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團團圓圓過中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入手,引導學生探索中秋節(jié)的由來,并收集有關中秋節(jié)的故事,引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生活整合設計】
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從生活重要事件入手,向?qū)W生介紹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加深學生對中秋節(jié)習俗的理解。同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不同地方的中秋節(jié)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拉近學生與中華傳統(tǒng)習俗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能說一說中秋節(jié)來臨時,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嗎?
生1:吃月餅!
生2:賞月!
生:……
師:看來,中秋節(jié)要做的事情可真不少。在這一天,我們要吃月餅、賞月,是因為月餅是圓圓的,代表著團圓。接下來,請同學們跟隨我的腳步,去看一看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jié)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現(xiàn)“成都中秋放河燈”“廈門市民海邊賞月望金門”“香港舞火龍迎中秋”的視頻,吸引學生的目光,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入手,將其與教學內(nèi)容相整合,引發(fā)學生對其進行熱烈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四、整合多學科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最根本的教學目標就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學同樣需要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這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相互融通的。為此,在解讀教材時,教師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道德與法治課程之外,找準多學科知識相交的連接點,使學生能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立德樹人與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
以《我們是公民》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到中國力量,在現(xiàn)實中滋養(yǎng)愛國情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今日的中國不再積貧積弱,而是以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樣,學生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從而不斷提高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
【生活整合設計】
教師基于學生學情,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語文、數(shù)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并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展開教學,使學生在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中受到立德樹人與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教學片段】
《我們是公民》一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維護國家形象。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于課前搜集中國近現(xiàn)代的資料,了解我國近代的歷史,特別是清朝統(tǒng)治后期的貧窮與落后,當時我國的重大工程必須依賴帝國主義國家才能完成,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詹天佑》這篇課文。
師:你們是不是學過《詹天佑》這篇課文?
生:學過。
師:你們從詹天佑身上學到了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他們明白了詹天佑修筑鐵路的真正原因是出于對國家的愛)
將《詹天佑》這篇課文所展現(xiàn)的愛國熱情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我們是公民》中公民應履行的職責有機融合,使學生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國。這樣,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是干癟的,而是鮮活飽滿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科特點,重視和加強教學資料與生活事件的整合,豐富與擴展教學內(nèi)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對小學生展開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只有讓課堂教學回歸于生活,才能使其迸發(fā)出新的活力。作為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必須善于挖掘和運用多種資源開展教學,善于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教學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使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活力和魅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廖紅.深入研讀教材,巧用副版繪本: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4):18-21.
[2] 邊佳楣.用好教材資源 優(yōu)化品德教學:以《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7(12):22-24.
[3] 葉志芳.基于實證研究 指導學生生活: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12):13-15.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