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姍
摘要: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樹德、增智、強體、育美。針對當前勞動教育遇到的困境,本文指引學生熟練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倡導注重其內(nèi)心積極的勞動情感體驗,培育熱愛勞動的少年兒童,在家校協(xié)同下尋找勞動教育的本真。
關鍵詞:育德育能;勞動教育;回歸本真;
兒童內(nèi)心處于未完善的、未成熟的、可雕琢的發(fā)展狀態(tài)。勞動作為教化的重要途徑,能夠開啟兒童的智慧,培育兒童的德性,使兒童逐漸融入未來的社會生活。[1]人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會的。社會秩序的建立離不開道德規(guī)范的個體內(nèi)化,兒童處于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勞動作為內(nèi)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起著培育兒童德性的重要作用,強調讓兒童在精神成長中,追求自由也能約束自我。使其在思索中生長出智慧,在智慧的勞動中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時獲得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自信自強的高尚品格、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逐步把兒童塑造成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的人。
因此,我們不能把勞動簡單地理解為引導兒童勞作,應準確定位勞動教育,以勞育德,真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一、勞動教育所遇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勞動觀念的偏差
傳統(tǒng)儒家思想奉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yōu)則仕”,輕視體力勞動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至今,家校協(xié)同教育中依然存在不少錯誤的引導方式,使孩子對勞動產(chǎn)生錯誤認知。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孩子報以過高的學業(yè)期待,對其灌輸“讀不好書就只能去打工”等思想,以工作獲取的報酬膚淺地斷定勞動價值?;蛘卟捎谩坝袃攧趧印钡姆绞?,把勞動和金錢掛鉤,忽視勞動蘊含的精神意義。不少教師還會采用“以勞代罰”的手段,讓學生把勞動和懲罰聯(lián)系一起,視勞動為一種苦累的負擔。
2.勞動概念的辨識不全
勞動教育是一個涉及范圍很廣的概念,它往往包括生產(chǎn)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生活服務勞動等。[2]但筆者在六年級學生中調查發(fā)現(xiàn),接近95%的學生都一致認同種植蔬菜糧食、打掃衛(wèi)生等屬于勞動范疇,但贊同手工制作、科技發(fā)明、軟件開發(fā)等屬于勞動范疇的,只有不到10%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勞動概念辨識不全,認為只有體力勞動才屬于勞動,忽視了智力勞動。
3.勞動技能的弱化
科技成就了一個新的時代,現(xiàn)代生活有了新的模樣。人們操控著按鍵就能輕松地使用掃地機、洗碗機等智能電器,順利完成洗衣做飯等勞動。但科技科技在解放雙手的同時,也成就了“懶人”,弱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少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對于照顧寵物、維修簡單器具、創(chuàng)新小發(fā)明等需要更高技能的勞動,就更難以勝任了。
二.育德育能 回歸勞動教育的本真
(一)注重積極的勞動情感體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沒有一個行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盵3],奴隸社會中,奴隸為了生存,在奴隸主的指揮支配下進行勞動。勞動只是為了討一口飯吃,沒有任何積極體驗可言。但對于學生而言,如若在勞動中缺乏積極的情感交流和體驗,他們不但無法從中感受到樂趣,還會把勞動視為一種又苦又累的折磨。
1.保護孩子對家務勞動的期待感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在2~7歲時進入前運算階段,此時兒童已積累大量的表象,并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對表象進行加工。[4]幼兒開始進入社會模仿階段,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喜歡把自己換成各種社會角色,玩起“過家家”這一類象征性的游戲。兒童在游戲中模仿大人洗衣、掃地、做飯、切水果等日常勞動情景。這是他們主動適應環(huán)境、渴望觸碰并理解外界的一種方式。在這過程中,家長應保護好孩童對家務勞動的期待感,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到如穿衣、洗臉、洗衣服、系鞋帶、收拾玩具等自我照顧的勞動中。
2.培養(yǎng)孩子動手操作的成就感
進入小學后,兒童認知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低年段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他們形成概念認知、解決問題都離不開具體的生活情景。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善于為其構建相應的勞動情景,適當?shù)亟o予勞動機會,培養(yǎng)孩子動手操作的成就感。
此階段的孩子精細化運動技能已逐漸熟練,他偶然會主動參與到拔草、澆花、洗碗、拖地等家務勞動中,此時,家長千萬別把孩子的主動加入視作為“幫倒忙”,而應給予大力夸贊和肯定,同時熱情邀請孩子參與日常家務,給孩子冠以“小主人”的名號,隆重地賦予他共同參與家庭建設的神圣權利。小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熱愛勞動的好家風正悄然生成。而教師也能在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通過布置勞動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到菜市場買菜、到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動手制作當天的家庭生活開支清單,不斷創(chuàng)設機會提高學生的家庭勞動參與度,并在課堂中評選“十大杰出家庭小主人”,讓孩子在掌聲與表揚中,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態(tài)度,進一步獲得強烈的勞動成就感。
3.激發(fā)孩子為他人服務的光榮感
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小學中高年段的勞動教育要側重體會勞動光榮、尊重普通勞動者,初步養(yǎng)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從底層的生理需求到頂層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高年段的學生從關注自我逐步過渡到關注群體,他們更關注自我需求的實現(xiàn),即如何從勞動中作出對他人有所幫助的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此時可適當引導參與到服務型勞動,如志愿者活動、福利院探望老人、清掃社區(qū)衛(wèi)生等等。此階段應著重強調勞動對他人或群體的價值和意義,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勞動氛圍,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的光榮感,使其進一步放大對自我價值的感知,從勞動中獲得更多的情感能量。
(二)多管齊下 強化勞動技能
1. 確立階段性目標 注重年段銜接
當前的勞動教育往往是“打一槍換個地”,勞動技能的傳授存在局限性,階段性目標模糊,年段銜接脫節(jié)。如掃地這一簡單的勞動技能,日常勞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高年級部分學生仍未掌握掃地的正確方法,甚至有的學生態(tài)度極其隨意懶散。因此,我們應該注重不同階段的教育側重點。
低年段目標:1.初步掌握掃地技巧;2.認識掃地的工具,掌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抓握笤帚方式;3.養(yǎng)成講究衛(wèi)生的習慣。
中年段目標:1.基本掌握掃地技巧;2.能在不同勞動情景下解決問題,體驗勞動也需要智慧(灰塵大時如何掃?濕漉漉的地面如何掃?);3.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態(tài)度情感。
高年段目標:1.熟練掌握掃地技巧;2.積極主動參與日常衛(wèi)生打掃勞動;2.了解垃圾分類,養(yǎng)成環(huán)保意識。
勞動技能和習慣的形成無法一蹴而就,要經(jīng)過長期的技巧習得、行為訓練、情感體驗、評估獎懲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技能才能轉化為習慣。因此,勞動技能應做好長期規(guī)劃,確立階段性目標,注重年段銜接,促進各年段育人一體化。
2. 立足勞動課程 促進多學科融合
勞動課程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它具有開放性,呈現(xiàn)于課堂,但又不局限于課堂。它還具有融合性,能實現(xiàn)與多學科相互滲透。如我校結合中秋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在揉面、包餡、烘烤等過程中體驗做月餅的樂趣,促進勞動課程與德育課程的融合;讓學生種植水稻,感受春種秋收的農(nóng)作物生長過程,促進勞動與綜合實踐課程的融合……實現(xiàn)勞動教育與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對掌握多形式的勞動技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3. 挖掘文化特色 整合地方資源
成都市勞動教育中心的傅毓宗主張根據(jù)地域自然特點,結合地方文化背景以及城鄉(xiāng)發(fā)展規(guī)劃,開展學校與社區(qū)、學校與企業(yè)的牽手結對,創(chuàng)建勞動教育大聯(lián)盟。勞動教育大聯(lián)盟的構建,本質上就是要整合地方資源,搭建多元化的勞動實踐平臺。如我校充分融合大涌鎮(zhèn)紅木家具特色,多次組織學生前往紅博城,體驗紅木制作中的設計、選材、備料、切割、雕刻等工藝流程,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形式,在精雕細琢中感悟工匠精神。
(三)家校協(xié)同,規(guī)避負教育行為
家校教育應時刻保持警惕,預防以勞代罰、有償勞動等負教育行為,避免勞動教育與懲罰或金錢掛鉤,讓勞動教育回歸到育德育能的本真。此外,還應引導孩子尊重每一位靠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人。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要把“人”從各種職業(yè)身份中抽離出來。最近共青團山東省委抖音號轉發(fā)了“許果果抖音號”的一條熱門視頻,視頻中媽媽和孩子關于人生理想的一番對話獲得了網(wǎng)友們一百多萬的點贊。
“要是我考上清華呢?”“那媽媽就會為你很驕傲呀!”
“那我考上北大呢?”“也會很驕傲的!”
“那我烤上地瓜呢?”“?。?!烤上地瓜?”
“要是你把地瓜烤得又軟、又甜、又美味的話,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也會為你驕傲的!”
“那我以后要當個烤地瓜老板!”
“恭喜許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我們尊重每一位小商販、清潔工、農(nóng)民工......不是因為他們的職業(yè)身份,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勞動又苦又累。不要引導孩子把這類勞動者視作特殊的群體,這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憐憫。我們尊重他們,是因為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就理應獲得尊重和平等的對待。在此基礎上,他們還能創(chuàng)造出價值,能把地面掃干凈、能建出高樓大廈、能把地瓜烤得比別人更香更軟、能種出新鮮有營養(yǎng)的蔬菜……這本就是了不起的技能。
三.結語
勞動教育最容易走入勞育分離的誤區(qū),一提到勞動教育,我們總傾向于轟轟烈烈地展示學生疊被子穿衣服、種植蔬菜、烹飪佳肴等勞動技能,學生樂呵呵地一番搗鼓著,但面對家中凌亂的房間依舊無動于衷,面對班級值日任務依舊拈輕怕重。若勞動教育只關注技能的訓練,就只能培育出一臺需要他人時刻監(jiān)督,否則就會立馬“罷工偷懶”的勞動機器。因此,我們應準確定位勞動教育,在關注勞動技能傳授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勞動情感體驗,家校協(xié)同育人。以勞育德,真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榮輝. 論勞動促進兒童的發(fā)展[J]. 教育學術月刊,2013(08):25-28.
[2]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7-22.
[3]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年版,第118頁.
[4]張杰宇. 基于皮亞杰認知理論的幼兒教育游戲應用交互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