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促使學生親身參與,并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意物化等能力。創(chuàng)意物化屬于勞動創(chuàng)造的一種,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的時候,要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思想,以勞動實踐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勞動意識。基于此,文章闡述了指向勞動教育的小學綜合實踐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問題解決;體驗式教學;小學綜合實踐;勞動教育
作者簡介:徐秋琪(199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
綜合實踐課程能通過各種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綜合實踐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特征的課程,其與勞動教育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無論是設計還是制作,都需要學生手腦聯(lián)動,在進行體力勞動時同時進行腦力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
在小學綜合實踐中滲透勞動教育,關鍵是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勞動任務,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親歷實踐過程,自主探究建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將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轉化成小課題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動手參與勞動,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式教學是指向勞動教育的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基于解決問題視域設計活動項目,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能讓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
一、設置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
“情境激發(fā)情感,情境催生思維,情境促進認知?!盵1]情境教學法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情緒色彩的具體形象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開啟探究之旅。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學生開展活動的基礎,這里的情境應當是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實踐情境,這樣方能起到激趣促思的作用。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的內心,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探索問題。教師要嘗試用綜合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矛盾點,嘗試自主提出問題。在這一基礎上開展活動,學生的參與激情就會得到激發(fā)。
在教學“家庭聚餐會”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創(chuàng)設了如下生活情境:今年春節(jié),小麗遠在香港的姑姑要回家鄉(xiāng)過年,小麗媽媽準備借機舉辦一個“家庭聚會”,邀請親朋好友聚一聚。真實的生活情境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教師借助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制訂活動計劃,并且給學生提出了制作美食的勞動任務:每一個學生幫小麗設計并制作一道簡單的菜肴。教師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思考,并激發(fā)他們的認知沖突。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家覺得在聚餐的時候,可以準備哪些飯菜呢?”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要組織家庭聚餐會,除了準備食物,還要考慮哪些內容,做些什么準備?然后讓學生按照制訂的計劃,設計聚餐籌備單。有的學生在籌備單中標注了聚餐的地點、時間、菜名、掌勺人、食材等。在設計菜肴時,學生不僅能考慮到菜肴的品種,而且能兼顧食材的數(shù)量,做到不鋪張浪費。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圍繞其他問題進行分析,如:“有好幾個同學都要做肉菜,那么,如果一次性吃那么多肉,對身體好不好呢?”這樣就將健康飲食的問題引入到教學中。有的學生找到了“膳食金字塔”的相關資料,說道:“在準備食材的時候,我們要按照健康的飲食標準來選擇,可以多準備一些粗糧、蔬菜、水果,少吃一些肉?!边@樣教師結合“家庭聚餐會”的內容,調動了學生多方面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學會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
有很多方法能有效地設置情境。如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也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小故事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探究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從中總結出問題。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并引發(fā)認知沖突,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分解驅動,引導深度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解決的是綜合性問題,因此,問題或任務都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等都比較有限,因此他們很難自主開展復雜的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設法簡化教學,適當降低難度。教師可以開展梯度教學,將復雜的活動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項目,讓學生在任務驅動的前提下,逐一展開探究,層層深入地研究問題。這樣就能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找到努力的方向,從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設計“繩結探秘”這個活動的時候,教師可采用分解驅動的方式,將整個活動分解成若干個小項目,用一個個小任務將活動串聯(lián)起來,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展開探究。在任務分解的同時,還可以采用問題分解的方式,通過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首先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會遇到哪些繩結呢?如在穿鞋子的時候,需要系鞋帶;又如愛美的女孩子,需要戴蝴蝶結。大家會系這些繩結嗎?”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提出了難度更大的問題:“如何利用繩結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呢?”有學生提出:“在踢足球的時候,我常常發(fā)現(xiàn)鞋帶松開,影響了我的發(fā)揮。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讓繩結更緊一些?!贝藭r教師就提出另一個問題:“那么,我們下面要研究如何系繩結才能更緊一些?!睘榱溯^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拿出繩子動手實踐,嘗試用繩子系繩結,以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能力。在系繩結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打了死結,趁機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話,的確是系緊了,但是,要打開的話,又麻煩了。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讓繩結系得緊又能快速解開嗎?”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并在任務的分解中,學生一步步地解決了問題,并在深度探索中掌握了系繩結的正確方法。在每個問題提出后,教師都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嘗試勞動,學習系繩結。從簡單系法到特殊系法,由淺入深地練習,從而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由此可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逐步深入地展開探究。在教師的追問和引導下,學生一步步分解、思考問題,在動手實踐中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小組合作,設計具體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的重心是要促使學生跨學科使用各種知識,需要他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用跨界思維去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他們很難靠個人的力量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合作學習,將若干個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依靠眾人的力量完成任務。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大家一起協(xié)商討論,擬定具體的合作方案。這樣學生就能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相互討論,尋求復雜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當好組織者,也要成為合作者,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他們進行有效合作。在教學“世界風情錄”一課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展開調查,了解世界各個地方的風情,大家覺得如何合作才能更快速地收集到資料,并且解決問題呢?”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開始了小組合作。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各做各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教師及時介入,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指導。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斷提升合作效果,他們共同思考如何能快速地完成項目。大家認為可以按照國家來進行分工,每一個學生分別收集不同國家的信息,這樣的話,就能避免信息重復的問題。在收集好信息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挖掘出更重要的信息,如何編寫有創(chuàng)意的調查報告,并讓學生設計具體方案。有學生提出:“我們必須先設定一個主要的探究方向,如可以探究世界各地的奇異風俗,或者圍繞世界各地的飲食、服裝、語言特點等入手。如果方向明確,效果就會更好?!边€有學生提出:“我們可以按照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編寫調查報告的順序來寫計劃書,這樣的效果也很好?!痹谛〗M合作中,學生更高效地完成了整個活動項目。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要營造和諧的交流氣氛,讓學生能平和地和同伴進行互動討論。當大家的觀點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大家理性地討論,學會用平等協(xié)商的語言進行溝通,這樣學生能更好地設計出具體方案,有助于他們解決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
四、個性調整,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都有各自的潛能,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在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宜強行規(guī)定每一個步驟,而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個性化想法融入活動中,讓他們結合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對原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他們將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
在教學“廢舊物品再利用”一課的時候,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還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開展創(chuàng)意勞動,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每一個學生遇到的問題都會有所不同,如有的學生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的創(chuàng)意不夠,只是想到了可以用廢舊材料制作裝飾品,卻沒有從其他更實用的角度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想到了用廢舊材料制作儲物柜、煙灰缸等更實用的物品。還有的學生在活動方式上創(chuàng)造性不足,他們只想到讓自己完成任務,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和小伙伴進行溝通交流,甚至還可以讓他們利用網(wǎng)絡進行互動,嘗試在云交流平臺中進行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分析自己哪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不足,然后加以調整。如有學生在觀察他人的作品后提出:“我的作品不夠美觀大方,和他人相比有很大的不足,我希望能從這個角度入手,加以改進,創(chuàng)作出既漂亮又有意義的作品?!痹诨顒又?,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提升,同時他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找到了彌補的方法。
總之,在學生開展個性化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引導,促使學生將獲得的知識融入實踐探究,讓他們對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彌補。
五、搭建平臺,展示自我風采
由于學生的能力、個性等各有不同,因此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他們搭建不同的展示平臺,為他們創(chuàng)造展示風采的機會?!俺晒故尽辈粌H能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分享勞動經(jīng)驗,而且能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可以讓學生全方位地展示作品,如展示掛件、泥塑件等物態(tài)成果,還可以用手抄報、連環(huán)畫、小論文等形式展現(xiàn)自己的探索成果。除了展示實體化的成果,學生還可以通過拍攝視頻等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展示自我風采。
圍繞“奇思妙想服裝秀”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在學生勞動創(chuàng)作之后,教師設置了多元化的展示平臺,讓學生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首先設計了線下交流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設計稿裝訂成冊,相互傳閱,這樣能讓大家展示自己的風采,也能看到他人的成果。同時,教師還組織學生開展服裝秀演繹活動,利用班會的時間,讓大家穿上自己設計的衣服,走一下“T臺”,這樣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搭建了線上交流平臺,只要學生有了新的創(chuàng)意,就可以將自己的設計圖紙上傳到網(wǎng)絡上。如果有好幾個同學都同意這個創(chuàng)意,大家就可以組成小組,一起設計衣服,并將相關的視頻上傳到網(wǎng)絡上。不僅如此,教師還拓展了交流空間,讓學生傾聽其他網(wǎng)友的評價,并讓學生根據(jù)評價調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案。這樣,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渠道展示自己的服裝設計創(chuàng)意,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得到了明顯提升。
教師可以搭建線上線下多元互動的交流平臺,讓學生不僅能和同伴進行交流,而且還能和其他網(wǎng)友進行溝通。這樣學生能獲得更多啟迪,進而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現(xiàn)更多值得探究的問題。
六、結語
提升勞動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是當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打破單一學科的限制,尋找、挖掘、整合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通過一定的認知策略,靈活地跨學科運用知識,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處理問題,開展勞動創(chuàng)造,從而培養(yǎng)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陳峻英.綜合實踐活動數(shù)據(jù)驅動評價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