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光燦
馮詩雁
過去,學術界對于古典園林空間的研究大多站在男性的視角上,將男性作為園林空間建造與使用的主體,對女性在園林空間中的地位以及實際使用缺乏關注??v觀整個中國古典園林歷史,園林的主人被表達為“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在男性主導下的私家園林是男性游賞娛樂、交友集會的理想園居生活。傳統(tǒng)造園文獻中會偶爾提到女性,如計成《園冶》所說“四時不謝,宜攜小玉以同游,日競花蔭,宵分月夕,家庭侍酒,需開錦障之藏”[1],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然二種非屏架不堪植,或移著閨閣,供仕女采掇,差可?[2]”當代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園林學界開始關注園林與女性的關系,杜雁、杜春蘭、倪好郎等[3-5]表達了女性在園林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有著特殊的行為以及心理。李曉蟬、劉珊珊、高居翰[6-9]等使用了園林繪畫研究女性與園林的關系,并且涉及了繪畫中庭園里的女性、女性空間的特點。張岱的記錄中就談到女眷所養(yǎng)禽鳥[10]。若園林的主人、營造者多為男性,管理者則往往是女性,女性似乎作為隱藏的主人占據(jù)著園林,也是園林的主角。
中國古代畫論與園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并相互影響,它們同屬一個藝術范疇,有著共同的審美、傾向與意境。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之“氣韻生動”“經(jīng)營位置”,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沈心友《芥子園畫譜》中所講的山石法、畫山起手法等畫論在園林理論中也有跡可循,《園冶》中也談到要入畫,宗畫家荊關筆意等,畫論不僅指導著繪畫,同樣也作用于園林[11]。
在過往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與園林關系的研究當中,花鳥畫通常細致地描繪花鳥等對象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微觀尺度的研究,很難與園林空間以及人物活動等聯(lián)系起來。而人們常將傳統(tǒng)繪畫中的山水畫作為傳統(tǒng)庭園的設計范本來研究。毛華松等詳盡地分析了宋代繪畫中的園林活動[12],筆者也曾研究過竹子的山水畫與空間認知方式的關系[13]。在山水畫中,人物皆小,或居、或游、或望、或行,如王維《山水論》所說:“丈山尺樹,寸馬分人”,從中我們很難了解到空間要素同人的具體關系,因為很多山水畫中人的姿態(tài)、動作、行為辨識不清。園林雖宗于山水畫,但不同于山水,為主人的起居生活所伴。在吳若明的研究中,將描摹仕女及相關庭園中常見元素的圖稱之為庭園仕女圖[14],本文以此定義為前提進行研究。庭園畫中多表現(xiàn)為庭園局部或一角,更接近于園林的實際狀態(tài),且其人物的尺度感、場景感,更接近于人的日常視角,表現(xiàn)具體細致,是研究傳統(tǒng)庭園空間模式的好材料。在《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學者巫鴻指出對于仕女畫的研究可以指向一種“女性空間”,意即對女性空間的研究可以探討整個女性繪畫題材作品的視覺表達[15],而庭園仕女圖揭示了女性空間作為一種重要類型存在。
仕女圖始于春秋至六朝,成熟于隋唐[16]。仕女圖中有一批是直接描繪婦女容姿體態(tài)的,如東晉顧愷之的《烈女仁智圖卷》。唐周昉《仕女圖》,有了少量石類和植物的描繪。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早期的庭園仕女畫,從一般的園林史來說,中國古典園林思想以及技藝在宋代走向成熟[17]。
本研究通過對庭園仕女樣本畫中(植物、石類)表現(xiàn)內(nèi)容的識別來進行篩選樣本。本研究選擇了學術上較為全面的天津出版社集團出版的《中國歷代仕女畫集》[18]中收錄的作品,全集共208幅,并參考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仕女畫譜》252幅[19]進行補充,經(jīng)以上判定方式篩選,最終選取205幅為庭院仕女圖樣本,抽取出的含植物和石類的庭園仕女圖樣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中庭園仕女圖植物與石類表現(xiàn)的情況:僅植物出現(xiàn)的樣本有56幅,僅石類出現(xiàn)的樣本有10幅,植物和石類都出現(xiàn)的是140幅。筆者分別從植物的表現(xiàn)、石類的表現(xiàn)及植物與石類的組合表現(xiàn)三方面對這些樣本的美學表現(xiàn)進行解析研究。
表1 庭園仕女圖樣本篩選
首先在205個樣本中,圖名中涉及植物的有53個(表2,其中重復圖名省略),如《蕉蔭擊球圖》《梧桐仕女圖》《仕女四條屏采梅圖》,這一類圖名中出現(xiàn)了植物名稱,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xiàn)仕女圖主題、內(nèi)容。
表2 植物圖名識別及數(shù)量統(tǒng)計
其次對仕女圖中植物進行辨識,所考察的植物都有非常明確的形態(tài)特征如竹、松、芭蕉,本次研究暫不考慮無法識別的樹種,以形態(tài)特征為綠色小葉喬木偏多。經(jīng)具體辨識得到植物種類以及樣本數(shù)量,在仕女圖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的植物有:竹38幅、柳23幅、松21幅、芭蕉17幅、梅16幅,這與古人在《園冶》《長物志》等古籍所偏愛的植物種類有著一致性。此外明確是開花植物的樣本數(shù)量有79個,如菊花、梅花、牡丹、芍藥等,其中盆景5幅、盆栽3幅、插花12幅,由此可見,在2本畫集共328幅中(不包括重復圖)挑選樣本205幅,開花植物有79幅,即選取的樣本占整個仕女圖集的63%,說明了含植物與石類的庭園仕女圖的廣泛性,另外也說明了植物特別是開花植物在陪襯、烘托仕女優(yōu)美的氣質方面,占據(jù)仕女圖中的重要位置。
從仕女圖中可識別的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可知植物的配置追求自然之美,繪畫中對植物姿態(tài)的選擇取舍往往以具有畫意者為上,講究入畫,傳達畫境,同時也是表達情感的載體。如圖1中樣本17、28描繪竹的場景中,顯得靜謐、清雅、通透,人物處于安靜一瞬,挺直有節(jié)的竹似乎陪襯仕女的氣質和節(jié)操;而樣本42運用了松樹的樹下空間,松樹色彩濃重、針葉硬朗,空間往往顯得肅穆莊重,與其中女子皇家尊貴的身份、氣質呼應;樣本99、115描繪柳樹,樹干彎曲、柳條纖柔,迎合女性的柔美氣質;而樣本111的梅,枝干雖曲折但略微剛挺,花的柔美清麗,相襯仕女身體姿態(tài)嬌媚而清雋,與柳樹呈現(xiàn)的審美表現(xiàn)稍有不同;還有樣本125的芭蕉、樣本187的荷花、樣本77的菊花、樣本153的牡丹,開花植物為庭園空間增添色彩,使其脫離沉悶而具有生氣。仕女圖中所表現(xiàn)的植物種類豐富,畫家運用不同植物能夠營造不同氛圍的空間,襯托女子不同氣質。圖2中樣本74、89、100、124、139、144、188,即使不辨樹種,也特意讓仕女圖中女子倚靠姿態(tài)彎曲的樹干,一是倚靠的便利性,二是女子姿態(tài)與樹干姿態(tài)的相似性,兩者能夠很好地結合。
圖1 植物種類樣本示例
圖2 植物形態(tài)表現(xiàn)樣本示例
形態(tài)是植物辨識的基礎,還包括仕女手執(zhí)花、葉、果賞玩的展現(xiàn),以及采摘植物等活動,如改琦的《仕女冊美人香草圖》中人物手持蘭花、費丹旭的《金陵十二釵仕女圖冊林黛玉》中黛玉葬花,能反映出花與仕女的匹配。陳洪綬的《斗草圖》反映古代女子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斗草,以仕女采摘植物的葉的認知作為基礎,為辨別植物種類、熟悉植物習性,提供了天然的教科書。
當植物位于庭園中,可發(fā)揮其空間限定的作用,在仕女圖中主要表現(xiàn)為限定空間頂界面,如高大且樹冠濃密的庭蔭樹為仕女活動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如圖3中樣本5,庭園中一株大庭蔭樹的樹冠形成了7位仕女交談、休息的空間;樣本11中庭蔭樹為枝條柔軟下垂的柳樹,同樣為仕女在庭園紡織勞作提供了舒適的樹下空間;樣本64中庭蔭樹為梧桐,可以看到梧桐的枝干筆直且樹枝下高充足,恰好滿足仕女的活動需要。庭園中間栽植的庭蔭樹以其庇蔭功能為主,而根據(jù)庭蔭樹種的不同可能形成空間氛圍上細微的差別。
當植物位于花池盆栽中,如圖3中樣本19、56、59、61,庭園風格精致、裝飾艷麗繁復復雜,精巧的花臺和精心設計的盆栽適配于此類庭園,花池盆景中所設置的植物、石類都形制小巧但不難看出精心的經(jīng)營,與庭園中精巧的欄桿、臺階、廊、軒等建筑構筑元素相互呼應,陪襯了仕女的富貴典雅。
當植物位于建筑旁,如圖3中樣本63、92、97、106,仕女立或坐于窗前,或讀書、吟詩、沉思,或賞窗外之景重點展現(xiàn)了窗邊外側的景致。植物的枝干多虬曲彎折,其與建筑的結構橫平豎直形成部分疊合,可以起柔化和襯托建筑輪廓的作用。植物與門框、窗框相結合,形成框景,植物的形態(tài)甚為講究。比如樣本63中建筑旁栽植粉色的桃花,枝干曲折垂在檐下,外看有景,建筑也被修飾;樣本92中則是在窗外種植了一棵柳樹,枝條在風的吹拂下?lián)u擺,在整體靜謐的氛圍中表現(xiàn)出生機和動感。
當植物位于水邊,如圖3中樣本94、107、113、126,其形態(tài)多是葉片較小、整體輕盈,能夠在水邊較為開闊的空間風吹飄舞,以柳樹最為典型,仕女圖中數(shù)量占多,姿態(tài)與蕩漾的水面有一定程度的呼應,匹配度較高,也反映出柳樹喜光喜濕的特性。
庭園中栽種于不同位置的植物枝干在形態(tài)上也有相應特征,如前所述,在水邊的柳樹彎曲向水面;而庭園中則為樹冠濃密呈團狀的大喬木,枝干相對來說挺直且樹下空間充足;植物與建筑相貼相襯,植物枝干姿態(tài)與建筑輪廓重疊產(chǎn)生的層次美,軟化建筑生硬的線條,纖細的枝條展開延伸穿過門窗,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感受(圖3)。
圖3 植物空間布置樣本示例
在庭園仕女圖研究中,可以看到石類的表現(xiàn)依然符合中國古代庭園中山石布置的形式,大致有3類:置石62幅、疊石46幅、山石盆景6幅,另還有一些仕女圖描繪了自然山石21幅,有14幅因畫面只表現(xiàn)一角而無法準確歸類。
從149個出現(xiàn)了石類的仕女圖中,可以看到許多石類形態(tài)十分接近太湖石。太湖石作為古代庭園中常使用的種類,在庭園仕女圖中的出現(xiàn)頻率也明顯較高,特別是在一些宮廷富豪的庭園表現(xiàn)中,在石的選擇上更偏好于太湖石。目前的庭園仕女圖中有一些石類雖無法明確辨認,看上去像青石、黃石一些方正頑劣的石材,筆者從形態(tài)、質感上與太湖石做比較,可以看出古人在庭園中對于石類的審美取向。根據(jù)鏤空的特點和體量大小等,按照與太湖石形態(tài)的相似程度將石類分為A、B、C 3類:形態(tài)上與太湖石最為接近28幅、較為接近39幅、不容易辨認80幅。
對于無法看到全貌、辨識較難的石頭,本次研究暫不作詳細的空間布置以及形態(tài)的討論。盆景樣本少,體量極小,本次研究也不做詳細的空間布置以及形態(tài)的討論。置石和疊石不好區(qū)別的情況暫時歸為置石的類別研究。
149個樣本的仕女圖中,A類石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太湖石,一般處于庭園較為中心的位置,而且是單置的,如圖4中樣本4、5、51、173,常與一些花灌木、草本相搭配。在樣本51、173有藍色的太湖石,體量較大,超過人約一倍高,下小上大,通常有分支出現(xiàn),一高一矮2支,高支頂端呈尖形,設有基座,為更為獨立特別的鑒賞對象模式。
圖4 置石空間布置樣本示例
另外,筆者看到放置在門前和窗前的置石有著很大差別,門前放置細長形狀的筍石,并且較高,有的甚至超過屋檐,其石峰有主從之分,較為協(xié)調(diào),如樣本48、118;而放置在窗前的置石一般較矮,并不會超出窗的高度,在窗前一側不會造成遮擋,形態(tài)上較普通、自然,如樣本98、136、194。
除了上述單置的石,仕女圖中也表現(xiàn)了很多疊石組合形成的石山,如樣本39,石山的體量大小比普通置石大很多,高度上超出人的高度,甚至到達人可隨意穿梭其中的尺度。如此體量高度的石山既能分隔庭園空間,又以復雜的孔洞、表面的變化以及不同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有遮蔽性的空間。
本研究中,仕女圖中表現(xiàn)的單體置石的功能類型可分為:觀賞、站立倚靠、室外家具(桌、凳)。在3.1的石類識別中討論了類比太湖石的形態(tài)問題。在此之上,針對仕女柔弱的體力的特征,石類作為倚靠功能時,高度一般恰好能夠滿足人站立倚靠,姿勢較舒適,而石頭有鏤空且表面有變化,能夠在一些位置提供給人支撐作用,如圖5樣本33、圖6樣本76。
圖5 植物和置石組合樣本示例
圖6 典型組合分析——芭蕉、竹
對于單獨的置石,還有一個特別的內(nèi)容,即庭園家具器設的妙用。擔這類功能時,石頭表面起伏小、體量實、少鏤空、較穩(wěn)定。作為座椅時石頭的上表面至少一部分較為平整,而樣本69、119、151、197中,石頭形成了包括坐面和靠面2個部分,一部分高一部分矮,能夠使人坐的同時靠在石頭上。當置石作為桌子時,利用置石能夠在庭園進行一些讀書、寫字、烹茶、彈琴等活動。
這些形態(tài)靈活奇異的置石為庭園的審美帶來了無比絕妙的效果,是畫家理想的置石形態(tài),在實際的庭園設計中往往不可多得,是難以尋覓的天然珍寶。
在仕女庭園中,筆者看到植物和石類有著精妙的搭配,在單獨的植物和石類研究之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空間組合審美模式,故而單列小結詳細討論植物和石類的組合關系與空間呼應的特點。
石與喬木搭配共40幅,如圖5中樣本25、30、138、143,樹木高度超出置石或疊石,而樹木的枝干橫斜生長,與石山結合,露出置石的下部分,置石大致有下部細小而上部擴張的感覺,仕女在樹下交談,與置石保持較近的距離,制造一定的空間遮擋性和私密性。如圖3中樣本11栽種綠葉樹,樹干較粗,伸展的樹冠遮蔽了5人的空間,5人樹下或站或席地而坐形成宜人的作業(yè)空間。如圖1中樣本42高大的松樹下,平臥的巨石作為凳子,周圍地面較平,形成以石頭為居坐中心,頂部有樹蔭遮蔽的平坦空間。
石與灌木搭配共8幅,這種類型較少,如圖5中樣本95、132,一般是如人體膝高的置石臥置搭配花灌木,植物與置石之間的高度差不多,甚至比石還高,灌木從石縫之間自然伸出,仕女閑適地躺臥在其間,其形成的空間雖小但自然有趣。
石與草本搭配共31幅,如圖5中樣本29、33、35、36,草從地面上長出,也從石縫之間長出,為單色調(diào)的置石增添一點綠色,使置石更加自然有生命力,起到柔化石質線條的作用。
石與喬木、灌木、草本搭配共33幅,如圖5中樣本73、91,植物和置石的安排講究協(xié)調(diào),高低搭配,既有高大的喬木也有低矮的灌草,既有高大石山也有低矮的置石,位置上并不都重疊而是略微錯開,形成元素豐富的小景,適合于窗前空間細細欣賞。
植物和石類組合能夠形成各種豐富特性的空間,這樣的庭園不僅提供清新空氣和明亮光線,也提供具有良好氛圍的場所以及座椅功能,除了進行日常的勞作活動,也可進行研習詩書才藝、切磋交流、唱和郊游等。仕女們集群活動時,所對應的庭園空間相對空曠,而植物與石類搭配點綴在其活動空間的四周,作為背景;而單人活動時,仕女可能背靠高大喬木,倚靠或坐在置石上,往往場景中前方視線開闊,有時甚至前方是寬闊的水面。2種情況類似于開敞空間和半開敞空間,以植物、置石等要素界定空間,人置身其中自有不同的感受。
在仕女庭園中,石類與植物組合的情況有一些特別典型的組合,反映了古代畫家特別的審美模式,如芭蕉與太湖石、竹石相搭等。
太湖石與芭蕉結合,如圖6中樣本4、13、14、32,翠綠色的芭蕉同白石、灰石、褐石乃至白墻對比形成美感。芭蕉在各種植物之間較為特別,適合觀賞,其葉大、形態(tài)彎曲有張力,這種舒張的狀態(tài)“肥柔”與石的“瘦硬”形成對比,相互襯托。
置石與竹結合,也是常出現(xiàn)的組合,在庭園中常作為點綴,布置于廊隅墻角,既可獨立成景,又可遮擋、緩解角隅的生硬線條。竹石小景以白墻背景為紙,以竹石為繪,宛若圖卷。從圖1中樣本17、28和圖6中可以看到,圖中仕女皆處于靜思的狀態(tài)。竹桿挺拔、葉細長,在置石的襯托下亦顯青翠纖柔,叢生的竹在一起形成繁密的效果,相互填補空間空缺,清雅但不單調(diào)。
本次研究中,庭園仕女圖的植物與石類美學表現(xiàn)總的來說是畫家對于庭園空間審美理想的一種反映,是畫家在現(xiàn)實空間中所見所聞經(jīng)驗的總結、變通、創(chuàng)造以及升華,造園家在創(chuàng)造中不斷地把畫論、畫卷中的思想和審美觀與園林景觀聯(lián)系起來,即因園成畫,因畫亦成園。根據(jù)古代畫家筆下庭園中植物與石類搭配設置的美學表現(xiàn),從中吸取其經(jīng)營入畫的經(jīng)驗,能夠對現(xiàn)代庭園設計提供一定借鑒,總結如下。
1)一方面,植物與石類在庭園中能夠發(fā)揮其實用功能,如庭蔭樹的庇蔭功能,在庭園中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huán)境,與植物和石類的空間布置技巧的結合運用形成了仕女庭園中優(yōu)美靜謐以及內(nèi)向的空間氛圍;非常注重石類與植物各自的形態(tài)特點以及搭配組合的相互特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組合模式,其氛圍也對人的活動產(chǎn)生影響;此外在有的仕女圖中,植物在自然界中受風等天氣影響,動態(tài)表現(xiàn)也有所展現(xiàn)。另一方面,庭園仕女圖植物與石類對于人的空間心理暗示也有所表現(xiàn),反映了人類本能的瞭望-庇護理論,仕女們常以山石為靠背,面向庭園,是可以瞭望、庇護的潛意識的顯現(xiàn),而庭園仕女圖中植物與石類組合形成的一些空間恰好能夠滿足仕女安全、舒適的心理需求。
2)庭院仕女圖在表現(xiàn)具有女性特質的庭園時,選擇了一些在形態(tài)、氣質上與女性特性有一致性的植物、石類,充分契合。在庭園仕女圖中頻繁運用的竹子、芭蕉、柳樹等植物,其曲線形態(tài)同女性的優(yōu)美姿態(tài)對應,即使是松樹這樣渾厚、沉郁的風格,形態(tài)上也相對曲線化。另開花的植物在庭園仕女圖中也運用極多,并且常表現(xiàn)女性與這些自然要素間的互動,如摘花賞花。而太湖石形態(tài)上苗條修長、玲瓏剔透,女性倚靠時的各種姿態(tài)也與太湖石的曲線表現(xiàn)契合。
3)植物與石類組合形成了室內(nèi)空間向室外的延伸,具有女性溫和柔美的特質,同室內(nèi)裝飾一樣經(jīng)過精心設計,在庭園中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營造這樣的庭園空間有利于庭園對于女性的自然教育,適合女性各種各樣的居家活動,包括仕女們的日常勞作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注:文中圖片均引自參考文獻[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