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文學即人學”,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叭恕辈粌H對戲劇和小說具有非凡的意義,而且也是賞析散文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對人物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捕捉是理解散文主題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散文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無論作者是在寫家庭關系、社會變革、個人成長,還是在寫江河湖海、山川草木,都要將散文作為展現(xiàn)“人”的舞臺來看待。為了有效解讀,學生需以凝望人的靈魂在事物之上的游走為要點,而所謂的人的靈魂即是作者在文本中表現(xiàn)的人物精神品質,是一切事件因果形成的原始驅動力。因此,教師可將散文閱讀看作是關于“人物”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角度,理解作者對人物靈魂的刻畫,進而感知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從更深層次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從人物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切入進行散文教學
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一些回憶性散文而言極其重要,但由于散文篇幅有限,而所回憶的事情又比較零散,這就考驗作者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果把握得好,人物形象會從比較散落的事件中脫穎而出;如果把握得不好,人物形象勢必要淹沒在瑣碎的敘述中。那么散文作者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呢?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如同一張遞到別人手中的名片,因此作者往往會通過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人物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并由此探究人物具備的精神內(nèi)涵。
以《藤野先生》為例。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學生在閱讀時如果不夠專注,就很可能拎不清講述了哪些事,甚至還要重新返回閱讀方能理清文脈。為了使作者筆下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凝聚而不隨作者的漫筆游離,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人物塑造的第一塊碎片,即人物神態(tài)刻畫的碎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第一部分寫在東京的見聞;第二部分寫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三部分寫回到北京對藤野先生的懷念。由于文章標題為“藤野先生”,所以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人物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進而由表及里探究藤野先生的精神面貌。例如,作者采用欲揚先抑之法,借助兩個留級學生的講演介紹藤野先生穿衣服不修邊幅,有時忘記帶領結。實際上,魯迅是要利用兩個學生的譏笑反襯藤野先生不注重外表、一心專注治學的精神。當學生了解魯迅擅長利用反襯手法,透過人物的神態(tài)外貌折射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面貌后,也就會運用同樣的思路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作者拿回講義,表情為什么有些吃驚?”學生回答:“吃驚是因為沒想到藤野先生會非常認真地添改講義。作者通過描寫自己拿回講義的神態(tài)寫出藤野先生沒有民族歧視,對弱國學生深切同情的高尚品質。”在這里,學生結合文章相關語段,由分析他人的神態(tài)來剖析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從人物動作的描寫切入進行散文教學
富有經(jīng)驗的作者會通過動作描寫塑造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寫人的散文作品都毫無例外地會涉及動作描寫。讀者可以從這部分切入,探究作者筆下人物穩(wěn)固化的態(tài)度和習慣,以及在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動態(tài)情感。不過,動作描寫并非指單一的外部動作描寫,內(nèi)部的心理活動時常隱藏在外部動作之中,它們彼此契合,使得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與心理活動相互統(tǒng)一?;谶@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對人物動作的細膩刻畫,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外部動作與內(nèi)部心理活動的配合來畫魂的。
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藤野先生》之后,畫出其中表現(xiàn)人物動作的語句。如藤野先生進到課堂時“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這些書是從最初到現(xiàn)在關于骨學的著作,一個“挾”字說明這是藤野先生的習慣性動作,表現(xiàn)他教學很認真。面對學生的譏笑藤野先生不理會,“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fā)達的歷史”,藤野先生旁若無人地繼續(xù)“講”,表現(xiàn)他為人大度,將所有專注力放在講學上。過了一星期,藤野先生把魯迅叫到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實正在研究頭骨”。一個“坐”字刻畫出了一位將全部心思放在醫(yī)學研究上的學者形象。這些動作描寫都是作者對藤野先生的初識印象。不僅這些,作者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還回憶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件中摘取表現(xiàn)藤野先生人格的動作,如藤野先生收下魯迅交出的講義,并且二三天便歸還了,還從頭到尾用紅筆添改講義。通過“添改”這個動作細節(jié),燈下聚精會神瀏覽“我”講義的藤野先生宛若浮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在閱讀散文時,學生遵照人物的外部動作與心理活動相統(tǒng)一的原則,借助對外部動作的分析透析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從人物語言的描寫切入進行散文教學
作者可以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但保證人物的自然、真實則是首要且必須的。這種真實和自然的狀態(tài)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呢?正如易卜生在給露西·沃爾夫信中所說的那句“實際生活中所講的地道的、平易的語言”,語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具有很大的貢獻,幾乎可被認為是“性格”的化身。所以,有寫作經(jīng)驗的作者會極力避免用詩意虛假的語言,始終讓語言反映出人物的靈魂色澤。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的時候也要從語言描寫切入。語言描寫藝術不僅在人物語言對話中施展,一些潛對話也在隱晦地傳遞情感,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領會人物的言外之意或某個表情中的“言語”。
《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性散文涉及很多語言描寫,學生完全可以憑借對這些語言描寫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藤野先生這一形象。例如,文章幾次強調藤野先生聲調是抑揚頓挫的,教師可以提問:“抑揚頓挫是什么樣的聲調?大家可以演示‘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這句話嗎?”課堂上,學生紛紛學著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說出這句話,并從語言聲調出發(fā)感受藤野先生鏗鏘有韻的人格。另外,作者在敘述藤野先生糾正解剖圖的時候,也有對藤野先生的語言描寫。比如“你看”這一詞匯的運用刻畫出藤野先生的和藹可親?!暗拇_”一詞則表示對作者這樣畫解剖圖的理解,“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然而”作為轉折,藤野先生又指出畫解剖圖要以事物為依據(jù)的原則,作者用一句話準確地表現(xiàn)出藤野先生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同時不忘嚴格要求。另外,文中也涉及很多潛對話。例如當作者告訴藤野先生要放棄學醫(yī)并且要離開仙臺的時候,藤野先生臉色悲哀,想說話又未說。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藤野先生的潛臺詞是什么。學生根據(jù)藤野先生的性格回答:“放棄很可惜,但我尊重你的選擇?!?/p>
從閱讀經(jīng)驗來看,人物塑造的成敗幾乎決定一篇文章的可讀性,甚至影響到文學文本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否深刻?;谌宋锼茉斓闹匾?,教師不妨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的時候,從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切入,通過對外貌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的解讀來分析作者筆下的人物品質。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