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南
內(nèi)容摘要:中國歷來被譽為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珍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古詩詞本身就具有教化育人的特質(zhì),對于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都有著極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詩詞作品中的思政內(nèi)涵,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同時,能潤物無聲地受到立德樹人的教育。
關鍵詞:詩詞教學 愛國主義 思政元素 立德樹人
古典詩詞是我國寶貴財富,其中凝結了我國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生活閱歷和時代特色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對后世讀者有著極大的砥礪教育作用,應該說古詩詞本身就具有思政的元素,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這些元素尋覓出來,潤物無聲地運用到平時的課堂教育中,以期發(fā)揮最大的功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學的光榮傳統(tǒng)。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學,其傳統(tǒng)是多方面的,是極其豐富的。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現(xiàn)實主義的,有浪漫主義的;在體裁方面,有詩歌、散文、神話、寓言、小說、戲劇等等,應有盡有;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有反抗強暴反抗剝削壓迫的,有鼓勵人們追求美好未來的,有歌頌民族和人民的聰明智慧的,有表現(xiàn)人們勞動生活的,有歌頌男女愛情生活的,有幫助我們理解自然和人生哲理的,也有抒發(fā)愛國主義熱忱的,等等。
在這里,我們只來探討中華民族文學豐富的傳統(tǒng)之——愛國主義傳統(tǒng)。
首先,什么是愛國主義,我們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边@應該是我們探討中國文學愛國主義傳統(tǒng)問題的基本指導思想,統(tǒng)一的概念。
中國詩歌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其后,代有傳人,屈原、蔡琰、杜甫、陸游、辛棄疾、龔自珍、黃遵憲、秋瑾、魯迅,以及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和周總理等等。愛國主義傳統(tǒng),可以說貫穿了整個詩歌史。
我想把它的表現(xiàn)粗略地分成下邊幾類:
(一)歌頌抵御外侮捍衛(wèi)祖國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精神
《詩經(jīng)·秦風·無衣》是古代愛國士兵唱出的一曲同仇敵愾團結對敵的戰(zhàn)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詩經(jīng)》中還有些篇章,如《秦風·小戎》之類,就不詳敘了。
《楚辭·九歌·國殤》,更是人所共知的名篇。那是廣大楚國人民祭祀為國捐軀的將士所唱的歌,熱烈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纯茨恰安賲歉曩獗幌住薄皫чL劍兮挾秦弓”的英武姿態(tài),那“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身離兮心不懲(悔恨)”的堅強決心,在“車錯轂”“短兵接”“旌蔽日”“敵若云”“矢交墜”的嚴峻考驗面前,他們個個沒有臨陣退縮,是“士爭先”,是奮勇殺敵。直到強敵“凌余陣兮躐余行”,己方失利,使“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危急關頭,仍是勇敢地“援玉枹兮擊鳴鼓”,為戰(zhàn)友們沖鋒鼓勁助威,直殺得天昏地暗,神鬼震怒!雖然他們最終被“嚴殺盡兮棄原野”了,然而他們卻受到千百萬人民的敬仰和頌贊:“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唐代的邊塞詩人不少都是具有報國壯志的,有的還經(jīng)歷了軍旅生活,他們寫出了不少愛國詩篇,歌頌了戰(zhàn)士們的英勇。高適的《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在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復雜的思想感情之中,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有一首很值得推崇:“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边€有岳飛的《滿江紅》詞。陸游用詩歌抒發(fā)自己的報國壯志,早年的《夜讀兵書》里就有“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戰(zhàn)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直到八十二歲高齡時還在《老馬行》里唱出“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的雄心。在《書志》一詩里,他甚至表示,如在生不能滅敵,死后肝心也要化為金鐵鑄成利劍,內(nèi)除奸佞,外清妖孽。在《書憤》中說:“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辛棄疾用“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來回憶以往抗金豪氣,贊劉裕的出師北伐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表現(xiàn)他的志向與向往。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表現(xiàn)出了大義凜然的浩然正氣:“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慷慨吞胡羯。”清代詩人張維屏熱情寫出《三元里》:“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wèi),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秋瑾也寫了不少愛國詩詞,舉其詩《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p>
魯迅也說:“我以我血薦軒轅?!?/p>
時代雖不同,詩人們的愛國情懷是一樣的。
(二) 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
屈原可以說是最早的突出代表。“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列傳》)”在《離騷》中,他憎恨那些奸佞小人,指斥他們“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同時,他也直截了當?shù)乇硎玖藢颐\的耽心:“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我豈是顧忌一己遭受到什么意外之災?我怕的是祖國的車乘要被肢解?!保┮脖硎境隽藢θ嗣窦部嗟耐椋骸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保ā伴L長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淚的傾流,可憐的是人民生計的多艱、困苦!”)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十九年),楚為秦所敗,郢都為白起所陷。楚王奔陳,楚先王陵墓皆遭秦兵挖掘燒毀。詩人屈原在動亂途中目擊人民的災難深重,祖國的形勢垂危。他寫下了《九章》中的《哀郢》,表現(xiàn)了滿腔悲憤和強烈的愛國之情。這是他殉國前不久的作品。開頭幾句: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p>
詩中還寫道: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p>
其他如《涉江》《懷沙》等篇中都表現(xiàn)了同樣的感情。
李白對國家的統(tǒng)一和強大,也非常關心,在《塞下曲》六首中,有一首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p>
在《永王東巡歌》里,他表現(xiàn)出對安史之亂后國家命運的焦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彼€對永王說:“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杜甫對人民表現(xiàn)深刻同情,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在有名的“三吏”、“三別”、“羌村三首”、《又呈吳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暮》、《春池》等大量詩歌中,都表現(xiàn)出這種憂國憂民之思:“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等,等等。
辛棄疾一方面對南宋茍安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居面非常痛心,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為了報效祖國不服老的壯志:“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另外,如岳飛、張孝祥、張元平、陳亮、劉過、劉克莊也有類似詞作。
元代散曲中葉不乏憂國憂民之作,如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末的復社文人也寫了不少憂國憂民之作。清代從鴉片戰(zhàn)爭前的龔自珍,到戰(zhàn)后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梁啟超、譚嗣同,特別是黃遵憲,廿世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秋瑾、陳天華等也是如此。
(三) 表現(xiàn)游子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思念,亡國之人對故國的懷念和悲苦
《詩經(jīng)·鄘風·載馳》一詩,據(jù)《毛詩序》說,“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衛(wèi)懿公為狄人所滅。國人分散,露于漕邑,許穆夫人閔衛(wèi)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得,故賦是詩也?!痹S穆夫人本是衛(wèi)國之女,宣姜所生,遠嫁與許國穆公。狄國侵衛(wèi),殺穆公,國人逃散,流亡曹邑。在宋桓公支持下,眾人立戴公(申為許穆夫人兄弟)。不久戴公死,又立文公(毀),于漕邑立宗廟,營宮室,以圖東山再起。許穆夫人目睹祖國危亡的局面,百姓流離失所之苦況,至為哀傷。她想去漕邑吊唁戴公,并借許國之力復衛(wèi),然而許力弱國小,路又遙遠,加之許國大夫又多不諒解(以當時俗尚——父母終,不得歸寧兄弟)而責難她。她悲憤交加,而成此詩。第一章譯文如下:
且坐著馬車飛奔疾馳,
我要回去吊唁戴公兄弟。
驅馬踏上迢迢歸路,
我要趕回故國漕邑。
大夫跋山涉水傳來噩耗,
使我心中悲愁不已。
她在末章中還極其痛苦地唱道:
我在郊野踽踽獨行,
看那麥苗蓬蓬青青。
我本想向大國奔走求告,
可是向誰求援?向誰投靠?
……
屈原在破國的情況下都不愿離開故土,在《離騷》末尾,當他在靈氛、巫咸勸告下憤然決定“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霓虹的旌旗,一路上有鳳凰展翅回護著;蛟龍為他架橋,把頭蜿蜒的高頭龍馬為他拉車(玉輪車),隨從一千多乘,前往遙遠的西海,尋求理想的世界。但當他真要離開故國的時候,卻極度悲傷,不愿離去。他寫道:
“我升上了光和熱交熾的太空,
我的視線忽而接觸到我下界的故鄉(xiāng)。
馬夫都不禁悲傷起來,馬也踟躕留戀,
只是低垂著頭,又不時回顧著,不肯前進。”
最后他決心留在故土,以死殉國,“吾將從彭咸之所居?!?/p>
歷代亡國遺民中有志之士,均有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
南宋初期愛國詞人張元干在贈胡詮的《賀新郎》中有“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之句,表現(xiàn)他思念著被金兵占領下的北方;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表現(xiàn)了他面對青山綠水,語鷓鴣晚唱之中,懷想北方被占領的大片領土。郁孤臺在今贛州西南,唐李勉為虔州刺史,登此臺北望,慨然而嘆,故改此臺為“望闕”,稼軒用此意云:“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p>
明末愛國詩人陳子龍在明亡后,懷念故國,哀悼殉國烈士,沉痛地寫下《秋日雜感》十首,一云:“滿目山川極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云萬里來。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臺。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p>
清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候李悲歡離合故事,著重表現(xiàn)了南明興亡之感。在《續(xù)四十出·余韻》中,用蘇昆生(凈)柳敬亭(丑)之口,把南明古都被清兵占領后的殘破荒涼和傷感表現(xiàn)得十分感人。
先寫他三年離去,復到南京賣柴: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續(xù)寫路過孝陵,那寶城享殿成了芻牧之場: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jiān)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再寫皇城墻倒宮塌,滿地蒿萊:
〔沈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墻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詩人不勝今昔之感!充滿黍離之悲!
(四)贊詠可愛的祖國山川,淳美的民風民俗
這類作品,我將它視為愛國主義作品,其根據(jù)是詩人表現(xiàn)出的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厚的愛,從那些作品描繪出的一幅幅風景畫風俗畫中,洋溢著作者對這些自然風光和民間風物的愛。從作家詩人那種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趣之中,透露出他們?nèi)松鷳B(tài)度的積極向上,極富感染力。
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把位于安徽省當涂縣西南的東梁山、和縣以南的西梁山,夾長江轉向北流的壯麗景色寫出來了。
杜甫早期詩歌《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泵枥L了泰山高出群山之上的雄峻氣勢。既是一首山水詩,又是詠懷詩。泰山磅礴高聳的氣勢中,寄托了詩人豁達的胸懷,對一切事業(yè)的雄心壯志,也表現(xiàn)出對祖國河山無比熱愛的一往情深。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邊塞詩人們對祖國奇?zhèn)サ倪吶L光的描繪,如:
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火山云歌送別》中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鹪茲M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等等,特別是他把邊地少數(shù)民族神話也寫入詩境,在《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中,寫道:“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更把我們引入一個神奇迷人境界。
王之渙《涼州詞》之“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登鸛雀樓》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何等壯闊!
其他吟詠祖國美好河山的詩歌甚多,各地名勝均有題詠,不勝枚舉。
通過對上述古典詩詞的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中本身便包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再加上我國的古詩詞本身具有藝術性與審美性,以德育人完全可以利用。在詩詞的講授中,自然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并非難事,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知識、能力方面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再加上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講授者還可深刻認識到:這本身就是美育的一種途徑,不僅可以教授專業(yè),還可以澡雪心靈,陶冶情操。使學生能夠透過詩詞佳作洞察社會、體味人生、感悟生命,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增強其人文關懷、家國情懷,勇?lián)母飫?chuàng)新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馮沅君m陸侃如.中國詩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鐘尚鈞,閆笑非.中國古代文學 [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侯建,李世凱.史繼中歷代抒情詩分類鑒賞集成[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西昌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