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麗玲 王凰
【摘要】目的:探尋中醫(yī)肺結核方劑的核心藥組,尋找其整體用藥特點及規(guī)律,對全面理解肺結核治療方法的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方法:從中醫(yī)配方書籍中篩選出治療肺結核的方劑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運用頻次分析、頻繁項集、關聯(lián)規(guī)則等方法分析高頻藥對、藥組及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總共收集治療肺結核的方劑96首,在這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三位中藥分別是百部、白及、黃芪;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前三組藥對分別為白及、百部,炙甘草、人參以及炙甘草、黃芪。結論:基于關聯(lián)規(guī)則對治療肺結核方劑的分析方法,可以成為中醫(yī)治療肺結核時的用藥及其配伍、闡述并解釋其機制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肺結核;肺癆;方劑;用藥特點;關聯(lián)規(guī)則;數(shù)據(jù)挖掘
【中圖分類號】R92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2)04-0020-05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ased on Association Rules
XIANG LilingWANG H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to explore the core drug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uberculosis prescription, and to find out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its us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uberculosis treatment.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s the data source, frequency analysis, frequent item sets, association rule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high-frequency drug pairs, drug group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Results A total of 96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mong them, Baibu, Baiji and Huangqi were the three Chinese herbs with the highest occurrence frequency.The first three drug pairs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were Bai and Bai.Radix Glycyrrhizae and Ginseng,radix Glycyrrhizae and Astragalus membranaceus.Conclusion The analysis method of tuberculosis prescription based on association rules can b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s well as the elabor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its obvious mechanism.
Keywords: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 Consumption;Prescription;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ion Rules; Data Mining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它可侵及人體的許多臟器,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多見[1]。對中醫(yī)學治療方法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是數(shù)據(jù)挖掘的新興研究方向,該方法是將現(xiàn)代信息管理技術與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進行結合[2],為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開辟多層次、多角度的道路。本文將運用關聯(lián)規(guī)則的分析方法挖掘和分析治療肺結核的中藥用藥配伍規(guī)律,拓展用藥思路,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方法
1.1數(shù)據(jù)收集通過對《本草綱目》[3]《中醫(yī)臨床處方手冊》[4]《普濟方注錄》[5]《中國秘方全書》[6]《中藥大辭典》[7]等中醫(yī)藥文獻以及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肺結核治療的方法進行收集,共收集96首。其次將所選方劑進行合理處置與錄入以達到數(shù)字化效果,利用EXCEL對其實現(xiàn)簡單預處理,整理后得到方劑數(shù)據(jù)集,進行分類匯總,確定出現(xiàn)藥物味數(shù),按照與方劑關聯(lián)程度對藥物進行排序。
1.2數(shù)據(jù)處理基于Windows 10平臺,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IBM SPSS Statistics以及IBM SPSS Modeler軟件,嚴格錄入相關信息,三次審核校對確認數(shù)據(jù)準確無誤,建立方劑原始數(shù)據(jù)庫。運用頻次分析、頻繁項集、關聯(lián)規(guī)則等方式得出高頻藥對、藥組、藥團及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
1.3數(shù)據(jù)收集標準首先方劑必須完整,尤其是功能主治與藥材的組成必須同時具備,缺失任意一項則不可納入選用范圍。其次,杜絕藥材同書異名以及不同書籍記載的不同配方名配方相同的情況以降低重復性,進行索引、排序,人工篩除用藥相同方名不同的方劑。最后對藥材名稱做出處理,同一種中藥材的俗稱繁多雜亂,以《中藥大辭典》[7]為主要依據(jù),輔以公認醫(yī)學典籍作為參考,以其中記載的正名為標準將中藥名稱進行規(guī)范整理。如將“白及”“白芨”統(tǒng)一為“白及”,“浙貝”“浙貝母”統(tǒng)一為“浙貝母”,“尖貝母”“川貝母”統(tǒng)一為“川貝母”等,以免同種藥材因異名導致其出現(xiàn)頻率降低從而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以及異名同方,如“復方柳菊片”和“野菊抗癆片”,“青黛訶子湯”和“青黛訶子丸”,將這些異名或者同方劑進行統(tǒng)一命名,以免異名同方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2結果
2.1頻次結果
2.1.1單個藥物使用頻次分析在對處方中出現(xiàn)頻次較多的藥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醫(yī)治療肺結核過程當中最常用的幾味中藥。對處方中頻數(shù)≥7次的藥物的分析,見表1。藥物出現(xiàn)總頻數(shù)為875次,在這其中有42味使用頻次≥7次的中藥材,使用頻次前5位核心組配藥物分別是百部、白及、黃芪、茯苓、人參。
2.1.2頻次結果討論百部主要的化學成分中含有生物堿,具有鎮(zhèn)咳、祛痰的作用,而中醫(yī)主要用百部治療咳嗽和腦膜炎,通過降低人體呼吸中樞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從而具有良好的鎮(zhèn)咳、延長咳嗽潛伏期的作用,除此之外,它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8]。白及的化學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黏膠質(zhì),有收斂止血、清熱利濕、消腫生肌等功效,在治療肺結核時,可針對由于肺結核而導致的咯血、吐血等病癥發(fā)揮作用[9]。黃芪中含有多糖類和黃芪皂苷類的化學物質(zhì),這兩種物質(zhì)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并且黃芪在與黨參、靈芝合理用藥的情況下可起到降低被結核菌感染的患者的死亡率,同時還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10]。茯苓的化學成分中含有三萜化合物茯苓酸和去氫土莫酸等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除此之外,茯苓中的多糖化學物質(zhì)還可以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并增強機體的免疫力[11],使肺癆患者在服用后免疫力增強。人參中含量最高的化學物質(zhì)為皂苷,這種化學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腫瘤作用,并且還能夠較為有效地使多種癌細胞停止增殖和轉(zhuǎn)移。此外,人參還具有抗衰老、抗疲勞以及調(diào)節(jié)免疫力的作用[12]。
2.2核心藥對、藥組分析結果
2.2.1核心藥對、藥組的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在對處方中藥對及藥組組合關聯(lián)規(guī)則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發(fā)掘中醫(yī)治療肺結核過程當中置信度較高的幾組藥對或藥組。對處方中藥對及藥組組合關聯(lián)規(guī)則的分析詳見表2、表3。
2.2.2核心藥對、藥組討論通過觀察表2數(shù)據(jù),柴胡-人參這一藥對的置信度高達0.9091,也就是說當柴胡這味藥被選入方劑當中時,人參同時被選用的概率為0.9091。 柴胡、人參的化學成分 (柴胡皂苷-d、人參總皂苷) 均具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3],主要針對治療肺結核有炎癥的癥狀。置信度排在第二位的是川貝母-白及,置信度為0.8462,顯示出了比較密切的組配關系。白及治肺傷咳血等,川貝母止咳潤肺,散結化痰,這兩種中藥配伍可以增強滋陰潤肺,收斂止血的功效[14]。置信度排在第三位的是黃芩-百部,置信度為0.8182,顯示出比較密切的組配關系。黃芩對多種桿菌和球菌以及一些流感病毒都有較強抑制作用, 同時還兼具解熱、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的一些作用,百部對于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等許多桿菌和球菌都有抑制作用,因此,這兩味藥組合為藥對,可以抑制患者體內(nèi)病毒增長以及可以降低患者的呼吸中樞興奮性以此達到鎮(zhèn)咳的作用[15]。
觀察藥組組合的關聯(lián)規(guī)則明細表,如表3所示,居于前三位的藥組分別如下。
2.2.2.1炙甘草-茯苓與人參如表7所示,炙甘草-茯苓與人參這一藥組的置信度為0.9。根據(jù)置信度的定義,解讀為當關聯(lián)規(guī)則的前項集即炙甘草-茯苓這一藥對出現(xiàn)時,后項人參也同時被選用的概率為0.9,此三味為中藥中常用的健脾益氣配伍,李東垣認為“甘草味厚氣薄,能升能降,屬陰中陽藥”。炙甘草則加重其補益之功效,可補三焦元氣并散表寒,除邪熱,補正氣,養(yǎng)陰血,療咽痛,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為藥中國老;茯苓可利可補,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寧心,配以人參補五臟,除邪氣,安神定驚,為補益臟腑之要藥;三藥相合共健肺脾之氣,治療氣虛之運化無力、氣短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或水液代謝類疾病如水腫等。
2.2.2.2炙甘草-人參與茯苓如表3所示,炙甘草-人參與茯苓這一藥組的置信度為0.75。這個藥組與置信度排列第一的藥組里的三種中藥是完全相同的,由于中藥在熬制過程中并不區(qū)分先后,因此此方劑的配伍以及作用與上一個藥組的作用一樣。
2.2.2.3川貝母-白及與百部如表3所示,川貝母-白及與百部這一藥組的置信度為0.7273。百部可下氣止咳,多用于治療肺癆咳嗽或新久咳嗽。本組藥對中,川貝母與白及、百部相須為用,三藥均歸入肺經(jīng),養(yǎng)陰潤肺止咳,同時可殺蟲,治療咳嗽、咳血、潮熱、盜汗、胸痛、呼吸困難、消瘦等癥。因正氣虛弱,感染癆蟲所發(fā)病,病位在肺,病理性質(zhì)以陰虛火旺為主,故治以補虛培元,抗癆殺蟲。針對其肺部主癥,則多選用川貝、白及與百部等藥。
2.3核心藥對、藥組最佳用量結果
2.3.1核心藥對、藥組用量分析在對處方中核心藥對及藥組中中藥劑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發(fā)現(xiàn)在中醫(yī)治療肺結核過程當中置信度較高的幾組藥對或藥組的最佳使用劑量范圍。對處方中核心藥對及藥組中中藥劑量的分析,見表4~9。從表4中可以觀察到在治療肺結核時,若要將柴胡與人參進行配伍時,柴胡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2~60 g,人參的最佳劑量在9~90 g。從表5中可以觀察到若要將川貝母與白及進行配伍時,川貝母的最佳劑量范圍為9~200 g,白及的最佳劑量在6~300 g。從表6中可以觀察到若要將黃芩與百部進行配伍時,黃芩的最佳劑量范圍為9~30 g,百部的最佳劑量在18~300 g。從表7可以發(fā)現(xiàn)若要將炙甘草-茯苓與人參進行配伍時,炙甘草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90 g,茯苓的最佳劑量在8~90 g,人參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90 g。從表8可以觀察到若要將川貝母-白及與百部進行配伍時,川貝母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0~200 g,白及的最佳劑量在6~300 g,百部的最佳劑量范圍為6~120 g。從表9知若要將柴胡-人參與鱉甲、茯苓進行配伍時,柴胡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2~60 g,人參的最佳劑量在9~90 g,鱉甲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60 g,茯苓的最佳劑量在15~90 g。
3分析討論
3.1用藥思路中醫(yī)通常從止咳潤肺、補脾養(yǎng)氣等思路出發(fā),符合中醫(yī)治病“重在治本、標本兼治”的思想,同時又要使用調(diào)和陰陽的理念。
3.2核心藥對與藥組白及-百部,炙甘草-人參以及炙甘草-黃芪;炙甘草-茯苓與人參、炙甘草-人參與茯苓、川貝母-白及與百部、柴胡-人參與鱉甲、柴胡-人參與茯苓、五味子-人參與甘草、百合-百部與白及,配方置信度較高,常被選入使用,是治療肺癆方劑的基本組方。
3.3核心藥對與藥組的最佳用藥劑量柴胡與人參進行配伍時,柴胡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2~60 g,人參的最佳劑量在9~90 g;將川貝母與白及進行配伍時,川貝母的最佳劑量范圍為9~200 g,白及的最佳劑量在6~300 g;黃芩與百部進行配伍時,黃芩的最佳劑量范圍為9~30 g,百部的最佳劑量在18~300 g;炙甘草-茯苓與人參進行配伍時,炙甘草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90 g,茯苓的最佳劑量在8~90 g,人參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90 g;川貝母-白及與百部進行配伍時,川貝母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0~200 g,白及的最佳劑量在6~300 g,百部的最佳劑量范圍為6~120 g;柴胡-人參與鱉甲、茯苓進行配伍時,柴胡的最佳劑量范圍為12~60 g,人參的最佳劑量在9~90 g,鱉甲的最佳劑量范圍為8~60 g,茯苓的最佳劑量在15~90 g。
3.4研究的不足由于輸入樣本方劑數(shù)量有限,數(shù)據(jù)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也未能對數(shù)據(jù)從時間、證型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總結,因而僅是初步探討,闡述的細節(jié)不夠深入,核心組合的臨床應用價值尚且需要臨床試驗研究和實踐觀察,以便對其進一步評判。
綜上,中醫(yī)治療肺癆的方劑中,藥物配伍以止咳潤肺的藥材為主要治療藥材,以補氣血的中藥為輔藥。中醫(yī)治療疾病,應當首先考慮根本的病機,用藥的時候要根據(jù)藥物性味歸經(jīng),謹慎地施行,此乃傳統(tǒng)中醫(yī)臨床用藥的理論基石。
參考文獻
[1]張憲海.肺結核病病因和發(fā)病機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1988(8):14-14.
[2] JIN R, LIN Z J, XUE C M, ZHANG B. An improved association-mining research for exploring Chinese herbal property theory: based on data of the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J]. J Integr Med. 2013,11(5):352-65.
[3]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159-160.
[4]段苦寒.中醫(yī)臨床處方手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1060-1064.
[5]李冀.普濟方注錄[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29-132.
[6]周洪范.中國秘方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23-129.
[7]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3244.
[8]樊蘭蘭.百部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7,26(8):55-59.
[9]萬大群.白及的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yè),2017,26(2):93-96.
[10]王?;?黃芪的藥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8,16(11):22-23.
[11]梁志培.茯苓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8,33(8):51-53.
[12]于雪妮.人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人參研究,2019,31(1):47-51.
[13]肖鐵剛.柴胡人參藥對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法尼醇X受體和固醇調(diào)節(jié)元件結合蛋白-1c表達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4,24(4):234-238.
[14]賈尚美.基于近現(xiàn)代醫(yī)案探析肺癆的證型及用藥特點[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
[15]余音.龍蟬黃芩百部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36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3(14):70.
(收稿日期:2021-07-03編輯:劉斌)
作者簡介:相麗玲(1962-),女,漢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政策與法律研究。E-mail:58894208@qq.com
通信作者:王凰(1996-),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信息政策與法律。E-mail:11027073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