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叢叢
摘 要:提高學生群文閱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將從“群文教學概念解析”“群文閱讀內(nèi)核側重”“群文閱讀教學實操”三個方面出發(fā),對如何深化學生素養(yǎng),搭建完善閱讀課堂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度不斷深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與日俱增。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故而群文閱讀概念應運而生,在新課標中反復提及“大語文”概念,這既是要充分深化學生思考,助力學生自主閱讀,帶動學生沉浸在閱讀中逐漸浸潤人文氣息。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通過“群書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閱讀視野,提高閱讀的審美情趣,在保證學生行使主動權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好書,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這就需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搭建恰當?shù)慕虒W支架,從基礎到發(fā)散,在落實基礎學習前提下,拓展學生群文學習思路,真正養(yǎng)成學生自身自主探究的相關興趣[1]。
一、群文教學概念解析
群文閱讀教學概念由來已久,這是近些年來語文教學的一種突破,隨著研究與實踐工作的不斷深化,群文閱讀的定義得以修正與完善。群文閱讀主要是以一個閱讀議題為主要核心,進而實現(xiàn)結構化的一種搭配。通過分散與延展化的模式,圍繞相同或者相關聯(lián)的文本進行研究,體現(xiàn)為一組文本圍繞議題核心線索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理解結構”與“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即不事先確定議題的答案,在充分發(fā)揮個人智慧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共享智慧,逐步構建文本的意義,在師生和文本的視域融合中形成共識[2]。
二、群文閱讀內(nèi)核側重
(一)注重群文閱讀拓展性
文學作品具有緊密的相關性,對高中學生而言,片面的文章截取很容易導致學生沒有完善思維認知,對人物形象、發(fā)展脈絡理解片面,遠遠達不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故而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以閱讀延伸為切入點,助力學生深化學科素養(yǎng),成為完整化的文學思考[3]。以《包身工》一課教學為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總結文章內(nèi)核。夏衍在《包身工》一文中從吃、住、勞動多方面具體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痛苦的變態(tài)心理。小組內(nèi)有學生說:“這是從多個維度揭示包身工的慘狀,真正將一幅幅血淋淋的生活畫面放置在讀者面前,讓我們了解包身工的苦難根源?!痹撐恼轮砸巳雱僬且驗槠湮捏w是“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介于新聞報道與小說之間的文體,既存在嚴謹?shù)恼鎸嵭?,又能完整地反映事實真相。它將新聞屬性、文學屬性、政論屬性都完整地融會其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在藝術加工的前提下形成,凸顯真實性,更具文學色彩。此時任課教師可以拓展《震撼世界的十天》《上海一日》《絞刑架下的報告》等,在對比過程中,讓學生逐步貼近這一文學體裁。
(二)挖掘群文閱讀深度化
如果說閱讀延展是提升閱讀涉獵的一種體現(xiàn),那么挖掘閱讀深度則是深化閱讀質(zhì)量最為重要的一種體現(xiàn)。在新課程改革教學過程中,帶動學生深度思考,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識,助力學生完善自我認知是教育教學的一大重點。想要實現(xiàn)這一點,則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從基礎—深化—發(fā)散的角度出發(fā),這更像是一種追根溯源式的學習,最大限度完善了學生閱讀思考,能夠帶動學生在實際課堂中展現(xiàn)提升文學素養(yǎng)。以《老人與?!罚ü?jié)選)一文教學為例,文章主要講述了在海上,老人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白骨架。這是一種敢于向大自然發(fā)起沖鋒的無畏精神。那么這一人物形象都經(jīng)歷了什么?這是每一位學生想要探究的。此時在閱讀深度挖掘的過程中,可以拓展全書中其他章節(jié)作為群文對比,例如,與《大海不寂寞》《無法被打垮的人》《乞力馬扎羅的雪》進行群文比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似乎能夠感知老漁夫超然的戰(zhàn)斗品格,這既是一種不向命運低頭、永遠抱有積極向上的斗士精神,也是在樂觀與向上之中存在大無畏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樣的群文對比教學下,既實現(xiàn)深化學生素養(yǎng),又真正帶動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優(yōu)良品格。
(三)推進群文閱讀專題化
群文閱讀專題化是一項全新的思考探究,這是搭建完善的閱讀課堂,讓群文閱讀常態(tài)化進而帶動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勇于探究,愛上閱讀的一種體驗。主要是要讓學生自主加入群文閱讀書單的定制中,強化學生的投入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閱讀的主體,這樣一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提升學生素養(yǎng),推動學生朝著更加優(yōu)秀的方向進步,積累閱讀經(jīng)驗,完善閱讀思考,形成專題化閱讀感悟[4]。以《荷花淀》一文教學為例,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談一些群文閱讀想要涉獵的內(nèi)容。有學生提出一種思路:《白洋淀記事》與《蘆葦蕩》群文閱讀探究,這是以“孫犁文學”風格為主切入點,感知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革命前輩的無私奉獻,理解當下生活來之不易。還有學生認為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被譽為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那么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荷花淀》《小二黑結婚》《暴風驟雨》《種谷記》等作為教學切入點,這樣學生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理解文學作品真諦,感知字里行間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真正實現(xiàn)了閱讀專題化與閱讀人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能夠愛上群文閱讀,這對深化學生素養(yǎng),完善學生認知具有重要幫助。
三、群文閱讀教學實操
(一)注重人性化教學,搭建差異化書單
每一位學生因成長環(huán)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文學的理解有所差異,想要全面深化學生素養(yǎng)“一碗水”端平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優(yōu)生無法形成知識的內(nèi)化積累,學困生跟不上教學進度,進而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故而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尋找更具契合度的閱讀指導,基于不同學生形成專業(yè)化推薦,搭建差異書單,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情優(yōu)勢,以此提升自身的閱讀欲望[5]。以《屈原列傳》一課教學為例,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細、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讓讀者了解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屈原形象。在課后進行簡短的學情調(diào)查中,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學生與學生之間差異明顯,有些學生應對這類文言文誦讀朗朗上口并理解其中含義,而有些學生仍舊一知半解。此時在群文書單定制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理解其中內(nèi)核。例如,對學困生而言,要注重基礎,可以推薦學生誦讀《天問》《九歌》《離騷》等,將屈原創(chuàng)作的詩詞與《史記》內(nèi)容進行對比閱讀,這對強化學生理解、感知歷史人文屬性具有重要幫助。而對學優(yōu)生,任課教師可以推薦具有深度的書單,例如:郭沫若的《屈原》,西漢·劉安《離騷傳》等。這樣一來,不同學情學生能夠理解屈原這一歷史文化符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真正凸顯了閱讀教學人性化的優(yōu)勢,展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深厚魅力。
(二)活用現(xiàn)代化教學,提升群文趣味化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諸多現(xiàn)代化的教輔設備也運用在實踐課堂中,這對深化群文閱讀質(zhì)量,提升學生素養(yǎng)具有重要幫助,這既是讓閱讀與視頻、音頻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解析閱讀思路,又真正給予群文閱讀以新鮮活力,讓學生能夠在積累的過程中理解文化內(nèi)核,感知文化經(jīng)典[6]。想要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任課教師付出更多,課前制作完善的教學課件,尋找完善的教學視頻、音頻也十分必要。以《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教學為例,并給學生分享一些數(shù)字資源,比如,劉和珍事件的文字資料、本節(jié)課的微課視頻等,讓學生在學習中參考。此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較強且具有德育意義的任務,比如,劉和珍事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魯迅和劉和珍有何淵源?從劉和珍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可貴的精神?你還知道哪些同她一樣的革命烈士?在多媒體思路的指引下,學生能夠逐漸理解劉和珍性格的偉大,理解魯迅先生的深意。此時在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時,可以設定相關閱讀書單,如《藥》《狂人日記》等。
以《藥》一文教學為例,這篇小說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此時學生會自主思考,文章為何用“藥”作為文章的標題呢?學生通過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查詢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語雙關的意思,這個“藥”既是老栓給小栓找治病藥物,也是夏瑜用自己生命的死亡給時代交出的救命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在閱讀之中再次總結發(fā)展脈絡,此時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文章具有雙向脈絡層次。明線: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此外,在這一閱讀教學的引導下,學生還會深度思考: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是夏瑜,還是老栓?小說塑造人物運用了哪些手段?其中哪種手段最突出?《藥》一文側重描寫哪類人物?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動機是什么?而《狂人日記》則是通過實踐發(fā)展來刻畫了吃人真相。通過相互對比,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魯迅先生文字的一針見血,理解魯迅先生以筆為劍的民族傲骨。
(三)善用小組化教學,調(diào)動群文投入度
小組化教學作為常用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高中學生而言,他們已經(jīng)具備完善的閱讀基礎,對文化思維與文學表達方式有完善的認知,通過小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以全新視角來看待群文閱讀,理解文學思考[7]。通過小組目標、小組任務、小組反思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愛上閱讀,大家對閱讀各抒己見,這對提升學生投入度具有重要幫助。以《春江花月夜》一課教學為例,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壯麗景象,月光似乎承載著張若虛的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念,對宇宙的思考、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正是這樣厚重的人生感悟才締造了寧靜、寂寥、厚重的夜空。在誦讀的過程中“月”的意象是十分明顯的,此時任課教師可以秉承組間同質(zhì)原則,讓學生自主羅列書單,想象不同文學作品中“月”的意象。月亮作為一種極具美感的自然景象,自古以來意蘊悠長,皎潔的月光顯得格外純潔靜謐,常常引起文學大家的贊譽。有學生提出在《山居秋暝》中月亮意象帶著濃厚的自然感,有淡雅之情。還有學生說:“月的意象往往帶著一種濃厚的思鄉(xiāng)感,在《月夜》中,我們似乎又能感知杜甫對故土的希冀?!边€有學生提出:“《詩經(jīng)·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月意象,經(jīng)漢代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形成了我們重要的月意象傳統(tǒng)?!痹谶@一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多變而浪漫的詩詞也真正走進了學生心中,對深化學生素養(yǎng),體現(xiàn)教學優(yōu)勢具有重要幫助。
結束語
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挖掘、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對高中學生而言,他們有的即將步入社會,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都是有益的。這需要師生之間的緊密配合,任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引領者作用,針對同一類型深度挖掘,針對不同類型有效發(fā)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同時還需要學生自身緊密配合,緊跟任課教師引領,消化群文閱讀的關鍵要素,實現(xiàn)自主探究,調(diào)動學習思維。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筆者將持續(xù)關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這一很重要課題,吸納先進的群文閱讀思路,理解學生的閱讀訴求,以期真正實現(xiàn)深化學生素養(yǎng),搭建起良性的群文閱讀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暉,林承雄.基于教材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2):21-23.
[2]李文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群文閱讀教學探究:以百合花教學為例[J].新校園,2021(3):3.
[3]潘文深.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荷塘月色教學為例[J].語文天地,2020(4):21-22.
[4]張錫剛.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學周刊,2021(1):2.
[5]程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1):2.
[6]黃邢嬌.高中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版),2020(3):29.
[7]楊希子.高中語文《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