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爽
內(nèi)容摘要:奧古斯特·威爾遜是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非裔劇作家。他的“匹茲堡系列”記述了二十世紀背景下非裔美國人的艱苦斗爭與悲歡離合?!斗h》是他整個系列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評論界對該劇的批評主要集中于“黑人身份”這個主題。許多學者都認為對于非裔美國人來說,直面悲慘的過去和進行文化斗爭是他們重建黑人身份、走向光明未來的不二選擇。但在《藩籬》中,特洛伊·馬克森的悲劇并非源于拋棄黑人的過去。他反而是沉溺于失敗的過去而看不見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通過分析劇中特洛伊對棒球和藩籬的矛盾的態(tài)度,本文認為他悲劇的一生與其潛藏的雙重意識以及他本人不能調(diào)和自身矛盾的雙重意識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關鍵詞:奧古斯特·威爾遜 《藩籬》 雙重意識 美國文學 非裔美國劇作家
奧古斯特·威爾遜是美國最杰出的劇作家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匹茲堡系列”生動地記錄了二十世紀背景下每一代非裔美國人的悲慘人生和艱苦斗爭。通過這個系列中的《藩籬》(1985)和《鋼琴課》(1990),威爾遜曾兩度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其中《藩籬》被設定在五十年代,講述了一個名叫特洛伊·馬克森的黑人垃圾工的悲慘生活。劇情主要集中在主人公人生的最后八年。通過這八年中的種種事件間接展現(xiàn)了特洛伊在白人社會中長達一生的反壓迫抗爭。但這位斗爭者最終妻離子散,孤獨而悲憤地死去。
迄今為止,評論界對該劇進行了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批評。因其與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的高度相似性,部分學者對兩部戲劇進行了對比研究。沃頓寫道:“威利·洛曼和特洛伊·馬克森都在追尋一種難以捉摸的美國夢”(Walton 57)。作為父親“他們或直接或間接地毀掉了自己兒子的未來,并因此和兒子之間形成了一種矛盾的父子關系”(Wattely 3)。兩個主人公相似的遭遇證明了他們都是美國社會中錯誤意識形態(tài)的受害者。他們的困境是普遍存在的,他們的痛苦是不分種族的。
除了與其他戲劇的對比研究,非裔美國人的身份構建問題也是該劇批評的一個熱點。國內(nèi)外學者用了多種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如:空間理論、男性氣質理論和創(chuàng)傷理論等等。張五英(2015)認為黑人男性在白人社會中遭到了精神上的閹割。主流文化中的男性氣質標準使黑人男性產(chǎn)生了焦慮。以特洛伊為典型的黑人男性只能學習白人的男性模式,并最終導致自身與家庭的分裂。她以此指出黑人男性必須“建立以非洲元素為中心的黑人男性氣質”。劉嬌(2021)從“籬笆院落”、“門廊”和“新籬笆院落”三個空間分別說明該劇的舞臺空間是如何幫助黑人構建民族文化身份。而呂春媚和王春燕(2015)則是從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去解讀戲劇內(nèi)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進一步揭示出“在多重空間的禁錮下,回歸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非裔美國人獲得獨立心理空間的唯一途徑”(14)。國外學者的研究,盡管運用了不同的理論,但也得出了與國內(nèi)學者大致相同的結論——銘記黑人的歷史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非裔美國人重建自我身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者Abdelsamie(1985)指出非裔美國人為了擺脫“他者”的標簽,竭力去抹除他們與白人的差異,否認黑人的歷史。其結果只能是在白人的文化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出路。Asadi和Shahabi(2012)則是在她們的文章中采用了杜波伊斯的文化觀點——堅守非洲的傳統(tǒng)文化、接受過去以此避免重蹈覆轍,去強調(diào)黑人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對非裔美國人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關于這部戲劇中黑人身份重建的批評話語都離不開“傳承黑人的歷史”和“進行文化斗爭”這兩點。但是《藩籬》中特洛伊并不是一個拋棄黑人歷史和傳統(tǒng)的人。他講述的故事和他唱的歌曲都記述了黑人艱苦的過去。因此,本文認為特洛伊·馬克森的悲劇是他忽視了自身的雙重性,不能調(diào)和矛盾的雙重意識造成的。既做黑人又做美國人的雙重意識迫使特洛伊在兩個身份之間搖擺不定,做出自相矛盾的決定。因此,他既是一個藩籬的破除者也是藩籬的建造者。
“雙重意識”的概念是由非裔美國學者杜波伊斯(W.E.B.Du Bois)在1897年提出。他隨后在他的《黑人的靈魂》一書中對其進行了詳述。“他(黑人)在這個美洲世界上,生來就帶著一副帷幕…這個世界不讓他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識,只讓他通過另一世界的啟示來認識自己…這種雙重意識,這種永遠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用另一個人始終帶著鄙薄和憐憫的感情觀望著的世界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的思想。它使一個人老感到自己的存在是雙重的,是一個美國人,又是一個黑人;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diào)和的斗爭;兩種并存于一個黑色身軀內(nèi)的敵對意識。(3-4)。
杜波伊斯指出非裔美國人自我認知的核心問題在于他們的“雙重意識”。出生并成長在美國的黑人們,無論愿不愿意,他們都注定會被另一種思想影響。這兩種不兼容的思想都是其自身的組成部分。丟掉任何一個,他們都不會成為完整的自我。非裔美國人都渴望“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渴望著使這雙重意識的自我溶合為一個更好的,更真實地自我”(4)。而且在此過程中他們“并不希望喪失兩個舊的自我中地任何一個”(4)。只有接受了他們自己的雙重身份,并努力在這兩種相悖的思想中達成平衡,非裔美國人才能走出身份困境,走向美好的未來。
《藩籬》的主人公特洛伊·馬克森并沒有爭取在自己兩種沖突的意識中達成平衡。他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曾經(jīng)相信自己是自由的美國人,特洛伊從南方來到北方大城市尋求一種更好的生活。但是他的見聞,他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他——白人的社會并不承認他美國人的身份,他只配得到黑人可以得到的待遇。沒有工作,沒有住所,偷竊入獄,常年監(jiān)禁。好不容易在黑人的棒球聯(lián)隊有一番出色的表現(xiàn),卻因為自己是黑人而被拒絕進入更好的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特洛伊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不再相信自己美國人的身份,轉而更加關注自己黑人的身份。比如他曾經(jīng)和妻子討論在什么地方消費。妻子認為應該去價格合理的地方,而特洛伊卻堅稱“我要去對我好的人那里買”(Wilson 1469)。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只會在不歧視他黑人身份,可以得到應有的尊重的地方消費。但他真的能不被自己的另一種意識影響嗎?當然不能!不能成功平衡兩種意識的特洛伊在無意識中地做出了自相矛盾的行為。他一邊想要破除社會固有的藩籬,一邊又自己建構新的藩籬。
首先,特洛伊想要打破棒球比賽中種族歧視的藩籬。從南方到北方來尋找機遇,年輕的特洛伊被美國社會的現(xiàn)實狠狠打擊了。不像其他歐洲移民,有色人群幾乎沒有機會去改善他們的生活。特洛伊自己也只能以搶劫為生,后來還因此入獄十五年。在獄中學會的棒球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在棒球賽中的出色表現(xiàn)本可以讓他進入全國聯(lián)隊。但是因為他黑人的身份,在那個時代特洛伊注定與運動聯(lián)盟無緣?!半m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棒球比賽中的種族隔離,但運動聯(lián)盟的各大俱樂部都默認了這一規(guī)則”(qtd.in Koprince 349)。沒有黑人可以參加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因為大家都認為這項屬于白人的運動不應該有黑人的出現(xiàn)。毫無疑問,特洛伊的懇求被拒絕了。雖然結果并不盡人意,但特洛伊的確嘗試去打破社會對黑人設置的藩籬。
后來,特洛伊想要打破工作中種族歧視的藩籬。在戲劇的開頭可以看到人到中年的特洛伊仍然嘗試打破社會上固有的黑人/白人的藩籬?!拔艺业教m德先生,問他:‘為什么?為什么白人開車,我們有色人種只能撿垃圾…你認為只有白人才有足夠的理智去開車”(Wilson 1468)。經(jīng)過與工會的討論協(xié)商,他最終獲得了原來只屬于白人的駕駛垃圾車的權利。特洛伊在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藩籬上開出了一個口子。
因為黑人的身份而長期遭受不公的特洛伊顯然是厭惡藩籬的。所以他并不樂意聽從妻子的安排在院子的周圍圍起柵欄。他不明白這些柵欄對妻子的意義,但對他而言這些柵欄可能是一種束縛。Abdelsamie認為特洛伊的猶豫和推遲是因為這個木制的柵欄既使他想到“白人社會對他施加的種種限制”又使他想起“在監(jiān)獄的那段被柵欄隔離家人與社會的時光”(39)。在特洛伊的一生中,他總是在反抗白人社會為黑人設置的藩籬。他性格中的這種“叛逆”使他總是想要逃出禁錮,那么院子里的柵欄只能總是保持著“未完待續(xù)”。但特洛伊并不總是扮演著藩籬破除者的角色。更多地情況下,他在無意識之中建構了新的藩籬,隔開了愛他的人,隔開了可能幸福的人生。
自從特洛伊被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拒絕之后,他就為自己了建造名為“棒球癡迷”的藩籬,將自己禁錮那段失敗的歲月之中。棒球比賽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但棒球卻扎根在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院子的樹上,他掛起了“一個用破布裹成的球”(Wilson 1467)。在他的日常話語中也總是閃現(xiàn)著棒球的身影。在戲劇的第一幕最后一場,特洛伊和兒子科里發(fā)生沖突時,他說道:“你拼命擊球但是沒中,這是一擊不中。你現(xiàn)在在擊球的位置,你揮棒,但你沒擊中。小心別被三振出局”(1484)。當科里為了保護母親羅絲又一次惹怒特洛伊時,特洛伊再一次使用棒球的語言去警告兒子——“這是二擊不中。你最好離我遠點,小子。小心三振出局”(1487)。棒球的術語除了出現(xiàn)在他與兒子的對話中,也出現(xiàn)在他面對妻子質問時的自辯中。當他向妻子坦白自己的婚外情,他說:“我在一壘上站了十八年”但“當我遇到這個女孩…她堅定了我的信心。我開始想如果我再努力一下…也許我就可以盜取二壘”(1487)。特洛伊強行將自己的生活塞進棒球的各種規(guī)則中。他對棒球的癡迷不僅僅是因為不肯對當年被半途終止職業(yè)生涯釋懷,更是因為他堅信著棒球所代表的理念?!鞍羟蜷L期被認為隱喻著美國夢——表現(xiàn)了生活的希望,民主的價值觀念和對個人成功的渴望”(Koprince 349)。特洛伊曾經(jīng)相信成為職業(yè)棒球手,他可以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雖然他對美國夢的追求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從來沒有丟棄過棒球,以及棒球所代表的美國夢。每當他使用一次棒球的語言,他就會想起他失敗的經(jīng)歷和早早破滅的美國夢,繼而就會對現(xiàn)在的生活失望不已。盡管他已經(jīng)擁有了忠貞盡責的妻子,富有天賦的兒子和親密無間的朋友,特洛伊始終都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因為“棒球癡迷”的藩籬使他對自已擁有的一切視而不見。
特洛伊不僅為自己修筑藩籬,他還給為兒子修筑了“職業(yè)選擇”和“父子矛盾”的藩籬。因為自己失敗的經(jīng)歷,他不認為兒子能靠打橄欖球有什么出息。他也固執(zhí)地不相信球場上已經(jīng)不存在種族歧視的說辭??评铩皯搶W個修車什么的,那樣才能養(yǎng)活自己”(Wilson 1470),這樣他才能擁有一些“別人無法搶走的東西”(1477)。特洛伊的建議看似有道理,但其實它本質上是在說有些東西是黑人可以期盼的,而有些東西是黑人不應該去妄想的。他無意識中,像白人一樣建造了無形的藩籬將他的兒子以及其他黑人限制在了某一個領域中。特洛伊無視兒子的懇請,在兒子不知情的情況下拒絕了教練的邀請。他武斷地改變了兒子的人生道路,并且不認為自己做錯了。因為在他看來,兒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親的命令,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特洛伊親手塑造了一種畸形的父子關系。他迫使科里在與他的對話中一定要加上“先生”二字——“只要你還在我家里,每句話結尾都記得帶上‘先生”(1478)。正是以這種上下級的模式,特洛伊在他與科里的父子關系中建立一種不可違背的權威。此外,他從不回應科里對父愛的渴求。他對科里說:“照顧你是我的責任。我要對你負責……我不需要喜歡你”(1470)。無論特洛伊出于什么緣由說出這些話,他深深地傷害了科里。他的話語和他的行為在自己和兒子之間筑起高高的藩籬,隔開了愛與尊敬,只剩下恐懼與疏離。
和科里一同被隔離在外的還有妻子羅絲。特洛伊在他和妻子之間豎起了“背叛”的藩籬。他同泰勒酒吧的女孩艾伯塔有了婚外情,并且馬上就要有一個孩子。在朋友波諾的勸說下,他最終和羅絲坦白——“你應該知道這件事。是時候告訴你了”(1486)。在面對妻子的種種質問時,特洛伊將一切都歸罪于這個家庭帶給他的壓力?!八o了我一種不一樣的感覺……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我能走出這棟房子,拋開一切壓力和煩惱……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我不需要擔心 怎么付賬單或怎么修屋頂。我可以做我以前沒有做過的那部分自己”(1486)。特洛伊只看到了自己長期為家庭的付出卻忽視了羅絲十八年如一日地為他們的家庭操勞。他不僅背叛了自己的妻子,還試圖合理化自己的出軌。他不愿意放棄這段關系,也不后悔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在艾伯塔難產(chǎn)死后,他帶回了自己的私生女并請求羅絲幫助他撫養(yǎng)女兒。特洛伊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他的不忠在他與妻子之間隔出一處藩籬,從此他“不再有妻子了”(1489)。
特洛伊黑人的身份使他在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中苦苦掙扎,竭盡全力去打破社會在黑人與白人之間建立的藩籬。盡管失敗過,受挫過,特洛伊始終都保持著一種反抗精神,盡可能地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利益。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美國人的那一部分使他無意識地構建著新的藩籬。他沉溺在對棒球的癡迷中,深陷在過去失敗的經(jīng)歷中;看不見時代的進步,看不見眼前的幸福??评飵е鴮μ芈逡恋膽嵑揠x家。羅絲在失望中,精神上和特洛伊分離。不能調(diào)和兩種矛盾意識的特洛伊,最終用自己建筑的藩籬隔開了所有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一個人孤獨地死去。
參考文獻
1.Abdelsamie,M.Adel. “The ‘Other in August Wilsons Fences.” Diss. South Valley University, 1985.
2.Asadi,Alireza,and Shahabi Hassan. “The Souls of Black Folks in Fences: A Du Boisian Reading of August Wilsons Fences.”The Journal for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2.3(2012):7-17.Print.
3.DuBois,WilliamEdward Burghardt. The Souls of Black Folks,New York: Signet Classics,2012.
4.Koprince, Susan. “Baseball as History and Myth in August Wilsons ‘Fences.”African American Review 40.2 (2006):349-58.Print.
5.Walton, E.James.“Death of A Salesmans Willy Loman and Fences Troy Maxson:Pursuers of the Elusive American Dream.”CLA Journal 47.1(2003):55-65.Print.
6.Wattley,Ama. “Father-Son Conflic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i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August Wilsons ‘Fences.”The Arthur Miller Journal 5.2(2010):1-20.Print.
7.Wilson,August.“Fences.”The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Drama.7th Edition.Ed.Lee A.Jacobus.Boston:Bedford/St.Martins,2013.1467-1495.Print.
8.劉嬌.“戲劇空間視角解讀《藩籬》的黑人民族文化身份建構.”《戲劇文學》07 (2021):73-9
9.呂春媚,王春燕.“《籬笆》——空間理論視域下的身份建構解讀.”《語言教育》04(2015):14-8.
10.威·艾·伯·杜波伊斯.《黑人的靈魂》.維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11.張五英.《論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對美國黑人男性氣質的建構》.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