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摘? 要] 以一節(jié)初三數(shù)學復習課為例,提出無圖題求解的教學路徑,即小試牛刀,感知不變;對比發(fā)現(xiàn),理解不變;拓展升華,強化不變. 這有利于學生在獲得構(gòu)圖一般方法的過程中,領悟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思想.
[關鍵詞] 初三數(shù)學;復習課;不變;無圖
無圖題是中考中重要的一類題型,綜合考查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探討其解決的通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在無圖題的構(gòu)圖過程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直觀想象能力、數(shù)學概括能力等,在獲得構(gòu)圖一般方法的過程中,領悟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思想.
小試牛刀,感知不變
問題1 在菱形ABCD中,AB=6,∠ABC=60°,以AD為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DAF=90°,連接BF,BD,則△BDF的面積為________.
學生獨立思考,筆者抽部分學生到黑板上演示,學生畫出了相應的圖形. (如圖1、圖2所示).
師:問題1沒有圖形,你是如何確定點F的位置的呢?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F中,什么是確定的?什么是不確定的呢?
生:在這個試題中,菱形ABCD的大小與形狀是確定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DF的形狀確定,但是位置不確定. 因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DF是以菱形的邊為直角邊作的,但是點F可以在AD的上方,也可以在AD的下方. 如圖1所示,當AF在AD上方時,延長FA交BC于點E. 因為AB=6,∠ABC=60°,根據(jù)銳角三角函數(shù),得BE=3,AE=3,所以S=BC×AE=6×3=18,而菱形的對角線把菱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所以S=×18=9,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S=AF×BE=×6×3=9,S=×6×6=18,所以S=S+S+S=9+27.如圖2所示,當AF在AD下方時,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S=AF×BE=×6×3=9,S=×6×6=18,根據(jù)前面的計算,得S=×18=9,所以S=S+S-S=27-9. 所以△BDF的面積為27+9或27-9.
師:如果試題中沒有給出圖形,我們可以根據(jù)題意畫出所有符合題意的圖形,然后分析題意,找到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 給學生設置無圖題,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畫出相應的圖形. 同時,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從理性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這樣畫圖,進而促進學生通過深入分析,形成畫圖的意識.
對比發(fā)現(xiàn),理解不變.
問題2 在△ABC中,AC=2,D為直線AB上一點,且AB=3BD,直線CD與直線BC所夾銳角的正切值為,并且CD⊥AC,則BC的長為________.
有了上述的學習經(jīng)驗,大多數(shù)學生能畫出第一種圖形,如圖3所示. 在求異思維下,部分學生能畫出第二種情況的圖形,如圖4所示.
師:你是如何想到符合題意的圖形有兩種?
生:因為已知△ABC,AC=2,只有一條邊確定的三角形的形狀與大小是不確定的,所以可能存在銳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兩種情況. 如圖3、圖4所示.
師:比較圖3與圖4,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不變的圖形與數(shù)量關系呢?
生:△ACD的形狀與大小不變,△ACD是直角三角形,∠ACD=90°,直角邊AC=2不變,線段AB與BD的數(shù)量關系不變,始終為AB=3BD,還有直線CD與直線BC所夾銳角的度數(shù)不變,正切值始終為.
師:比較圖3與圖4,你能發(fā)現(xiàn)變化的是什么?
生:發(fā)生變化的是點B的位置,由于點B的位置不同,引起了線段BC長度的變化,如圖3所示,當點B在線段AD上時,過點B作BM⊥CD,垂足為M,因為CD⊥AC,所以BM∥AC,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DBM∽△DAC,根據(jù)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得=,因為AB=3BD,AC=2,所以==,所以BM=,在Rt△BMC中,由tan∠BCM=可得,BC=BM=;如圖4所示,當點B在線段AD的延長線上時,過點B作BN⊥AC,交AC的延長線于點N,因為CD⊥AC,所以BN∥CD,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ADC∽△ABN,根據(jù)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得=,因為AB=3BD,AC=2,所以==,解得CN=,在Rt△BNC中,由tan∠CBN=tan∠BCD=可得,BC=CN=×=5,所以線段BC的長為或5.
師:如何解決無圖類的幾何試題呢?
生:從上面的解答過程可以看出,找出所作圖形中不變的圖形,然后再根據(jù)所給數(shù)量關系畫圖,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設計意圖 問題1的解決,使學生建立了畫圖的意識,嘗試把無圖變?yōu)橛袌D. 對比圖3與圖4兩個圖形,是為了找到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變換視角看待問題,在反思歸納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無圖類問題的關鍵是構(gòu)圖,而構(gòu)圖的關鍵是找到不變的圖形與不變的數(shù)量關系.
拓展升華,強化不變
通過上述的探究,學生得到了構(gòu)建圖形的一般方法,此時筆者給出了有一定綜合背景的問題,以促進學生進一步鞏固理解所學知識.
問題3 ☉O的半徑為5,△ABC內(nèi)接于☉O,AB=AC,BC=6,則△ABC的面積是________.
師:在這個問題中,不變的是什么?不能確定的是什么?
生:在這個問題中,☉O的大小是確定的,半徑是5,所以可以先畫一個☉O,△ABC與☉O的位置關系也是確定的,即△ABC是☉O的內(nèi)接三角形. 對于△ABC,已知AB=AC,BC=6,它的形狀與大小是不確定的,可能有兩種情況,即當△ABC是銳角三角形時,如圖5所示,連接AO并延長交BC于點H,連接OC. 因為AB=AC,根據(jù)圓心角定理,得=,根據(jù)垂徑定理,得AH⊥BC,所以∠CHO=90°,CH=BC=3,因為OC=5,在直角三角形OHC中,由勾股定理,得OH==4,所以AH=OA+OH=9,所以△ABC的面積=AH×BC=×6×9=27;當△ABC是鈍角三角形時,如圖6所示,連接AO交BC于點H,連接OC. 因為AB=AC,根據(jù)圓心角定理,得=,根據(jù)垂徑定理,得AH⊥BC,所以∠CHO=90°,CH=BC=3. 因為OC=5,在直角三角形OHC中,由勾股定理,得OH==4,所以AH=OA-OH=1,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ABC的面積=AH×BC=×1×6=3.綜上所述,△ABC的面積是3或27.
設計意圖 通過問題3的訓練,引導學生善于尋找問題中不變的量與變化的量,進而得到不變的圖形與變化的圖形. 此題是一道與圓有關的試題,考查了圓的有關性質(zhì),學生只有分類畫出兩種符合題意圖形,才能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雖然圖形有別,但是解決這兩種情況的思路幾乎相同.
一點感悟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問題的引導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課中的問題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立足學生解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改變視角重新探求構(gòu)圖方法,促進了學生思維的不斷發(fā)展. 數(shù)學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gòu)知識的過程,教師從兩個常見的問題入手,通過啟發(fā)歸納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解決無圖試題的一般方法,整個課堂有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在觀察比較、歸納總結(jié)中,得到構(gòu)圖的一般方法,體現(xiàn)了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