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震元
內容摘要:春秋戰(zhàn)國在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會思潮洶涌,各種理論激烈碰撞,文化領域百家爭鳴,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尤為突出。對儒道兩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探析,從而分析兩家文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史為鑒,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促進中國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及青年一代繼承、弘揚、傳播、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
關鍵詞: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差異性 繼承與傳播
自公元前770年起,中國古代社會隨著生產力地不斷發(fā)展逐漸邁入了一個歷史性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文化思想方面都發(fā)生著巨大變革,尤其是在社會文化思潮的洶涌中,各種理論發(fā)生激烈的碰撞,各路思想家的思想在此摩擦出劇烈的火花,這也就使得后來“百家爭鳴”這一波瀾壯闊的“文化大爆炸”得以產生。在這其中,儒和道這兩家文化作為較為突出的文化流派,即便在某些領域有著互補的現(xiàn)象,但在隨后的歷史長河中因受內外因的影響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其中不管是在文化核心與主旨方面,還是在哲學領域方面,亦或者是孔子和老子兩位先賢個人思想的不同等方面都有所表現(xiàn)。然而正是這些差異,對古代中國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社會文明、經濟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乃至于對今世人們的精神層面都有著深遠持久和源遠流長的巨大影響,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1],極大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一.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發(fā)展脈絡
對于儒家學派,司馬談和班固曾做過概括:“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2]。春秋時期,孔子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說這一流派,孔子以“仁”為核心,即主張“仁愛”、“愛人”為主的民本思想,孔子的這一舉動旨在針對現(xiàn)實社會統(tǒng)治者苛政暴政的現(xiàn)象。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他又強調以“禮”來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號召“克己復禮”,即恢復禮樂制度以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往后到戰(zhàn)國時期,“亞圣”孟子和荀子等大家的不斷研究極大程度的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孔子“仁愛”的核心思想和“以德治民”等觀點得到了充分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與此同時,“禮”在治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再次強調。漢代儒學在董仲舒的研究下得以更新,為適應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成為了正統(tǒng)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使儒學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并一直延續(xù)至今,乃至于后來儒學上升到新的高度——即“理學”的出現(xiàn),又使儒學的發(fā)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3]。自此以后,儒學就以中華文化的思想主流影響至今。
對于道家學派,司馬談和班固同樣做過介紹:“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4]。相對于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道家文化雖說沒有和夏、商文化相通,卻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春秋末年,老子所編著的《道德經》問世,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動標志著道家學說思想的成型。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是無所不能、永恒不滅,老子所總結出道家學說的思想精華是以“道”為最高哲學,在他看來“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在老子以后的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說發(fā)展到了頂峰,其黃老思想對于百家爭鳴的局面,甚至對于當時國家社會的統(tǒng)治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在秦始皇選擇法家后,道家學派曾一度遭受挫折,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思想成為正統(tǒng)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相對于發(fā)展較為順利的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文化發(fā)展較為坎坷,但作為兩家主流思想文化,儒家和道家都真正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而他們的主流思想更是星火燎原地影響著后世。乃至今天,兩家文化都有著不可磨滅地作用,但在文化互補的同時,儒家與道家文化不管在思想方面還是在自身主旨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差異。
二.孔子和老子“無為”思想的差異
早在先秦時期,儒、道、刑名法術之學都講“無為”?!盁o為”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可以包含自然觀、認識論、政治觀、價值觀、人生觀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無為”的這一學術甚至可以說體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如果說孔子和老子在思想方面有差異,那就要先從二人對于“無為”這一看法說起。從現(xiàn)在現(xiàn)有的有關孔子和老子的“無為”的思想來看,兩位先賢的看法雖然略有相同,但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5]。從這句中可看出,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已經融入了“無為”的思想,其次,孔子的“無為”是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于治理國家的方面??鬃又鲝堄谩耙缘轮螄钡姆绞綄Ξ敃r的國家和社會實施無為而治,他認為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可以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道路。引程子曰:“為政以德,然后無為”[6]。為政以德,一是要“舉賢才”,孔子認為只要用善人為邦百年,就可以勝殘去殺;二是對人民要實行先富后教,減輕對人民的盤剝掠奪[7]。
然而相對于孔子,老子的道家學說本身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盵8]這其實就是在闡述天道無為。事實上,老子的“無為”思想還存有積極的一面,其無為也可以理解為是要求人們學會有所做為,即要求人們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按照事物自然發(fā)展的需要作為,不要被私欲控制做出一些有害之為,要做到適可而止,適度而為,不去妄為[9]。相對于孔子主張的“以德治國”,老子恰恰相反,“無事、無欲、好靜、其政悶悶”[10]他并不推薦“舉賢才”這一說法,同時也不肯定當下國家所使用的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風氣,老子的這一做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當局統(tǒng)治者的暴政亂政現(xiàn)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也使得懶政墮政的現(xiàn)象隨之出現(xiàn),不利于一個國家和社會整體的后期發(fā)展。僅由此就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由淺即深,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體現(xiàn)在了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風氣之上,甚至對于社會乃至于思潮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關于哲學方面的差異
儒家文化中,孔子的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之大是無可厚非的。在他看來,個人的自我修身和對社會的貢獻是同等重要的,孔子不僅重視道德修養(yǎng),而且重視經世致用,即“學而優(yōu)則仕”、“修己以安百姓”[11],這也是孔子“內圣外王”思想的體現(xiàn)。儒家學派本就有關心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這一傳統(tǒng),并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國家治理中。相對道家,孔子更加務實,老子空談天道性命,而孔子主張理論和實用相結合,并清晰地表現(xiàn)出“知行合一,明理篤行”的重要性。在有關人生哲學方面,孔子認為“人貴物賤”,這說明孔子在肯定人的價值的同時也將人與物之間劃出了明顯的界限,隨后無論是孟子還是荀子,都以人獨有的品性和道德意識與物相區(qū)別,這和孔子的看法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認識,更重視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和進步;二是對個人發(fā)展和個人品德養(yǎng)成方面的認識,更重視人的社會價值和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強調將個人品德培養(yǎng)、個人價值追求和社會發(fā)展、國家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了“仕、義、理、智、信”的哲學總綱。
但在道家看來,老子提出人居“四大”之一的觀點,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2],這一觀點將人的地位與天、地、道齊平,充分體現(xiàn)出道家對人的作用的肯定,但隨著道家的不斷發(fā)展,在其后的莊子卻提出了“齊物我”的思想,在旨在說明,在自然萬物中,不僅僅是人有著極大的價值,物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地位,這就要求人們在意識到自身價值的同時也要看到物的價值,在充分發(fā)揮人的價值的同時也充分利用物的價值。這就與儒家的思想產生了差異,這一方面是對孔子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的否定,另一方面從人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聯(lián)系這一方面看來,道家主要是闡明自我價值的至上性,說明人的價值是可以脫離社會而存在的,老子和莊子都意在突出“我、吾”的重要性,這就與儒家有了鮮明的對比性,儒家則恰恰相反地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用力闡明一個自然人通過社會、國家而展現(xiàn)出來地價值體現(xiàn)。簡而言之,相對于道家過于獨立地思考人的價值,儒家則是結合以社會等客觀方面,前者意在強調個體,后者意在突出整體。
四.儒道兩家對于生命價值的不同看法
儒家文化中,孔子非常重視人的生命,主張積極善待人的自然生命,認為人的精神價值才是生命本質,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儒家的這種思想也體現(xiàn)在平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在和子貢談起“足食、足兵、民信之”不同重要性時認為,保護和維持人自然生命的軍備和糧食都可以去掉,但“信”是一定不能去的,因為它是人生命的精神價值和人生命本質所在??鬃铀f“民無信不立”也正是“以人為本”精神價值的體現(xiàn)。強調“朝聞道,夕死可矣”,主強“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把自身發(fā)展和個人價值追求放在首要位,在尊重人自然生命的前提下,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8]。
對于生命的價值,儒道兩家有著不小的差異存在,莊子則較為徹底地否定了孔子對于生命價值地看法,也就是自然人生命的價值,從“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以生死為一體”[13]可以看出,莊子將生命模糊化,將其視為一個整體,這就使得生命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xiàn),甚至可以說生命將不再被賦予價值;但另一方面,道家又提出了“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13]的人生觀,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相通性,在尊重生命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要尊重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性、尊重宇宙與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中可以看出,儒道在生命價值這一方面還有著差異較大的看法。當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即使有所略同,比如孔子和莊子都會用虛幻的概念去表現(xiàn)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孔子自認為古稀之后便會達到“超脫”、“出神”的境界,這是類似于西方“烏托邦”的精神自由世界,而莊子更甚,“逍遙”“曉夢迷蝴蝶”正是這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現(xiàn)。然而,在現(xiàn)當代社會之中,相對于莊子的“虛擬化”的生命價值觀,人們更傾向于孔子的精神價值體現(xiàn),以人為本,這種“民本”思想也同時是當下我國的主旨體現(xiàn),因為人是自然界活動主持的主體,一切社會活動的產生都離不開人為操作,所以儒道兩家都在生命價值方面有著各自不同的龐大的理論觀念。當下國家不斷重視民本,從“全面奔小康”到實現(xiàn)“兩個百年計劃”,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建設生態(tài)命運共同體,這一切都是肯定人的生命的價值,是儒道兩家生命價值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五.儒道文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古代史上兩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派,是中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不管是學術還是治世思想都對后世產生有深遠的影響,這兩種文化在存在巨大差異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互補,和中世紀以來西方的科學理念以及思想不同,西方的思想經歷的是在劇烈的碰撞中,必存在著一個甚至多個思想的破滅,最終成為時代的實驗品,正真可以留存下來的思想才可以為社會和國家所服務,但儒家和道家這二者并未因為差異出現(xiàn)分裂,而是源遠流長,從未間斷或破滅,在中華名族從古至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背景下,在這樣一個相對包容的大環(huán)境下,這兩種思想在互相碰撞中得以共生,甚至于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去其糟粕、留其金華,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二者從古至今不斷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并深刻推動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僅是思想文化豐富多彩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文人先進思想和優(yōu)良素質的體現(xiàn),更是華夏名族與生俱來的文化優(yōu)秀品質。同時,二者所具有的鮮明差異性也使得我國的文化思想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僅是儒道兩家文化,文化多元化早在古代就有所體現(xiàn),最為難得的是這些文化大部分都得以保留,這不僅僅為華夏民族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主流奠定了非常沉穩(wěn)的基礎,而且為中華多元文化的形成做出了極大貢獻,是的我國擁有“文化萬花筒”的多彩思想文化現(xiàn)狀,為世界文化發(fā)展做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總之,儒道文化是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兩抹重要色彩,作為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兩個璀璨明珠,在給與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遠影響的同時也給社會發(fā)展和社會風氣以重要的輔佐和端正,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這不僅在社會發(fā)展的大勢上有著卓越的作用,而且其先進思想更會不斷滋養(yǎng)著新一代的年輕人,為社會發(fā)展的未來打足思想基礎,其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思想力量不斷激勵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馮剛,魯力.習近平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論述的理論蘊涵[J].湖南大學學報,2022,36(01):12-14.
[2]馬榮良.《論六家要旨》芻議[J].泰安師專學報,2002(04):34-36.
[3上官巧兒.]評司馬談和班固的儒道學觀[J].散文百家(理論),2021(05):19-21.
[4]李景明,唐明貴.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 儒道比較研究[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5]黎紅雷.“為政以德”與“無為而治”——《論語》集譯三則[J].齊魯學刊,2015(01):67-69.
[6]徐佳.老子的“無為而治”與孔子的“德治”治國思想之比較[J].山東文學,2010(06):121-122.
[7]李生龍.孔子、老子“無為”思想之異同及其影響[J].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04)21-23.
[8]賈磊磊.老子無為思想初探[J].文教資料,2021(04):121-122.
[9]張國驥.老子尚簡政治思想初論[J].湖南師范大學科會科學學報,2020,49(04):45-47.
[10]劉鐵芳.士志于學:從《論語》看少年立志與個體成人[J].教育研究,2021,42(09):120-122.
[11]劉彥琳.老子的“道法自然”觀的啟示[J].漢字文化,2020(06):35-37.
[12]郭沂.生命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孔、莊哲學貫通處[J].孔子研究,1994(04):34-39.
[13]何昕.論莊子生命倫理與現(xiàn)代臨終關懷[J].云南社會科學,2015(02):56-59.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