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長永
摘要?名著閱讀已經(jīng)成為當下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之一,許多名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為加快推廣名著導讀理念和做法,有必要梳理出名著導讀的課程體系。依據(jù)初中必讀名著《水滸傳》導讀過程,教師應明確其積極的思想立意,多角度挖掘名著的審美價值,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為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基。
關鍵詞?名著導讀 思想價值 審美鑒賞 思維發(fā)展
整本書閱讀,尤其是名著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眾所周知,名著閱讀具有拓寬學生視野、錘煉學生語言、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等多重作用。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語文教學界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余黨緒老師提出的“思辨讀寫”策略,徐杰老師倡導的“專題閱讀”課程,步根海老師倡導的“闡釋性閱讀”和“問題式閱讀”,李衛(wèi)東老師力行的“混合式學習”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我爬梳文獻發(fā)現(xiàn),雖然名著導讀和整本書閱讀的課例卷帙浩繁,但日常教學中,著眼于整本書的某一部分(等同于單篇教學)、單一人物分析(采取類似于短篇小說閱讀方法)、情節(jié)梳理(形成淺閱讀)等的課例居多,而對名著整本書進行整體解構、綜合分析以及名著導讀的模型建構等中觀層面的研究鮮有,而有價值的名著導讀的理論體系就更少出現(xiàn)。
因此,借助名師們已有的豐碩成果,我從名著的思想價值、美學功能、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整體著眼,從整體到微觀細致爬梳名著的組織結構、謀篇布局、人物塑造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名著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功能,形成名著導讀的體系。下面我借助對《水滸傳》整本書導讀的系列課例,談談對名著導讀課的粗淺認識。
一、立德:明確積極的思想立意是名著導讀的首要價值
任何文本,即便是圣賢經(jīng)典,只要進入教學的范疇,都要接受教育和教學價值的雙重評判,這是進行名著導讀不能不正視的問題。針對《水滸傳》這部書,我做了如下嘗試:
1.聯(lián)系學生當下體悟,發(fā)掘經(jīng)典的興趣價值。
該書從問世之初就有了“少不讀水滸”的警戒之語。我深入思考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孔子所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書里大量描寫了殺人放火的情節(jié),刻畫了許多豪霸強梁,一些血腥的行為相當部分是由主要角色完成的。這可能會導致處于成長時期、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學生的仿效。鑒于此,我特別設計了“進于史也——說說楔子和史進”一課,著重分析了史進如何從一個富家子弟一步一步走向落草為寇,細梳了看似光鮮的天微星史進最終悲劇收場的經(jīng)歷,警戒學生要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審慎選擇人生道路。
同課之中,我們探討了楔子里洪太尉誤走妖魔的原因,細細分析了此(洪)太尉和彼(高)太尉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從而得出“亂自上作”的結論。
經(jīng)由這兩個層面的剖判,“一部水滸傳就是一部社會史”的認識在學生的腦海里扎了根,讀這本書的時候他們才可以不津津樂道某個細節(jié),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本書的思想價值。
2.著眼當下育人宗旨,發(fā)掘經(jīng)典的文化價值。
《水滸傳》一書,非成于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其表現(xiàn)的價值觀的多元性大概是經(jīng)典名著中最為復雜的,因為,在這本書里集合了儒家道德,道家或者說是道教的命數(shù)、天道觀,法家的人性論等。這導致了整本書價值體系自我矛盾。
教育在于培養(yǎng)有明確判斷力的、有健全人格的學生。鑒于這本書的復雜性,教師給出多元理解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在經(jīng)典的話語體系和今日的復雜文化沖突中得出合乎社會習俗以及道德、法治范疇的理解。就教學實踐看,名著閱讀的價值應該定位在“生命的體悟與人性的理解”上,力求在名著和學生的當下社會生活體驗之間建立聯(lián)系,力圖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建構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之間取得平衡?;谶@種認識,我設計了“出路在何處?——從書名說起”一課,指出“水滸”一詞的語源意義就是尋求出路,探討統(tǒng)治者和下層百姓的價值觀沖突導致官逼民反的社會現(xiàn)狀,以及梁山好漢苦苦尋求人生出路的苦難經(jīng)歷;為強化這一認識,我又設計了專題研究課“朝廷送人上梁山——董超薛霸的符號意義”,從這兩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窺視梁山好漢不得不反的社會學意義;設計了“那彪炳千秋的人性光輝”一課,專門研究本書中出現(xiàn)的孝義、仁義、忠義、俠義等道德實踐,并結合今日社會現(xiàn)實做了充分的延伸聯(lián)系,使學生對本書做出積極且有價值的道德判斷。
二、 審美:多角度挖掘名著的使用價值
名著導讀,首先是選。魯迅先生曾說過:“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蓖瑯拥?,從文本內(nèi)容到教學內(nèi)容的轉化也取決于教師的眼光。時下名著導讀在教學內(nèi)容開發(fā)方面囿于內(nèi)容梳理和主題挖掘的居多,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過于強調(diào)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認識價值,忽視了閱讀的審美價值,不容易進行深度閱讀和理解,這違背了名著導讀的本意。
《水滸傳》一書,塑造的鮮明人物形象就有數(shù)十人,主要人物所屬的階層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可謂形形色色;描寫地域橫跨塞北江南,涵蓋都市鄉(xiāng)野,眼界蒼茫闊大;煌煌百回結構,在古典名著中可以算是頭籌。因此,除了讓學生了解內(nèi)容之外,教師還應該努力挖掘更深層次的藝術價值。
教師如何在繁復的文本中篩選出有益的教學內(nèi)容,既能讓學生讀得興致盎然,又能開發(fā)出有體系、有方法的導讀過程,并且提升他們的審美體驗呢?
1.聚焦人物形象,強化經(jīng)典的情感價值。
同樣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相對單一,人物形象相對扁平化,比如:關羽勇武忠義,劉備善良謙和,孔明聰慧大氣,周瑜聰慧小氣,曹操奸詐毒辣,孫權腹黑陰險……反觀《水滸傳》,它實現(xiàn)了人物刻畫的立體化。
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充斥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極缺對下層百姓的觀照,《水滸傳》在這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偉大的突破,許多被忽視的小人物也能站得住、立得起。
基于這種認識,我設計了人物形象分析專章——水滸傳的美學突破,分為以下幾個篇章:水滸的人物塑造、獰厲的美、小人物之店小二、形象各異的父母、那些動人的小物件等。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對于整本書的理解更為立體,也更為全面。不少學生受此啟發(fā),在閱讀時不自覺地進行了主題閱讀,他們饒有興致地研究了“梁山降將系列”“水滸里的太尉”等,還有學生找來“十年砍柴”的書分析了“失敗的生意人”。
2.著眼形式觀照,提升經(jīng)典的實踐價值。
藝術的形式與內(nèi)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學作品呈現(xiàn)的具體情境中,兩者互為依托。文學作品的形式創(chuàng)造,建立在這樣的關系基礎之上,并體現(xiàn)為兩者互動的過程。
仍以《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做一比較?!度龂萘x》以曹、劉、孫為三條線索,引帶出其他人物,這三條線索或單行,或并進,或交錯,將整本書塑成一個嚴密的整體?!端疂G傳》則不同,茅盾先生指出,水滸故事尤其是聚義之前的部分呈現(xiàn)出鮮明的開創(chuàng)性的“鏈條交替式”,即以一個主要人物引出另外一個主要人物,全書主要人物故事相當集中,這有利于我們選點開發(fā)做分析研究。由此,我設計了“談談好漢們的出場方式”一課,從王進到史進,繼而魯達、林沖、柴進等魚貫出場,分析出他們由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經(jīng)歷,積小流而成江海的命運軌跡,得出他們被命運逼迫不得不反的必然性,最后告訴學生“內(nèi)容形式化”這一美學概念,這對他們開展后續(xù)閱讀和延伸閱讀不無裨益。
《史記》在塑造人物方面呈現(xiàn)不同篇章的交替互見,《水滸傳》也同樣如此。作者塑造人物有時候采取了曲筆,這要求我們聯(lián)系這個人物出場的所有章節(jié)和內(nèi)容進行條分縷析才能得出全面和準確的結論。前文我們分析史進悲劇的時候,就梳理出他陣亡之后,引領他落草為匪的朱武只為陳達、楊春灑淚卻沒祭奠他這一不為人注意的細節(jié),進而分析出史進這一名字為何有“進于史也”的意義。類似的教學內(nèi)容我還開發(fā)出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互文——林沖武松之比較”“讀透人物的三個層次——再讀武松”等,旨在教會學生善于抓住細節(jié),全面地、立體地、發(fā)展地審視人物。
三、啟智:開拓名著導讀對課堂教學的促進價值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基。名著閱讀只是語文課程的一項內(nèi)容而非全部,脫離了語文課程體系談整本書閱讀便有緣木求魚之嫌。因此,“整本書閱讀的定位要依據(jù)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要服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整本書的閱讀應該定位在對以母語為載體的優(yōu)秀書面語言作品的學習上”。
整本書閱讀的核心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通過這個過程開拓閱讀面,進而養(yǎng)成閱讀習慣。名著導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反觀自身,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最終提升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關于這一點,教師在進行名著導讀或者整本書閱讀指導時必須深刻認識到,脫離了課程體系的名著導讀是沒有價值的。
1.由單篇教學到整本書,挖掘經(jīng)典的效應價值。
單篇閱讀為主、整本閱讀為輔是當下教學的主導理念。那么,怎樣將整本書閱讀和單篇閱讀有機結合,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從實踐看,由語言鑒賞、寫作手法和情節(jié)分析入手是比較易于操作的。
“語言的建構與發(fā)展”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日常教學應著力思考的,而名著文質(zhì)兼美的特點,有助于我們對單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鑒賞等方法向外遷移,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借鑒、仿寫、內(nèi)化,進而形成良好的語言建構和發(fā)展進階。
《水滸傳》一書語言淺顯易懂,是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良好材料。很多故事還是學生未閱讀之前就耳熟能詳?shù)模@對于教師選點導讀非常有利。我選取了楊志大名府演武一回,就學生忽視的梁中書出場部分,設計了“行文如布兵——從梁中書的出場說起”一課。我先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回里面包含的場面描寫、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寫作順序等技巧,引發(fā)學生醍醐灌頂?shù)母杏X;進而聯(lián)系文言文教學中經(jīng)常提示的駢散結合手法,分析句子構造特點,幫助學生們提升對文字的感受力。
2.從自由閱讀到讀寫結合,提煉經(jīng)典的寫作價值。
受余黨緒老師在名著導讀過程中“思辨讀寫”的啟發(fā),我嘗試將《水滸傳》的導讀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如選取“武松景陽岡打虎”一節(jié)為導讀選段,將鋪墊和轉折作為教學重點。我結合金圣嘆的點評,從“哨棒”這一關鍵物品入手,分析了武松喝酒的狀態(tài)對下文的引領作用,分析了他從聽聞有虎到相信有虎這一過程的轉變,研討了遇見吊睛白額虎時哨棒打斷的關鍵轉折。由此,學生漸漸能深入分析作者設置情節(jié)走向的匠心。課堂上,我還啟發(fā)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故事梗概是什么?你能概括出故事情節(jié)嗎?②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③故事發(fā)展的次序是怎樣的?④小說有巧合、懸念等手法嗎?是否可信?⑤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性格?③情節(jié)是如何幫助闡明主題思想的?我指導學生用以上問題去審查武松打虎故事,并要求他們課后用這些問題細致分析自己的一篇記敘文。在導讀課后的作文訓練中,我刻意強化了“鋪墊和轉折”手法的運用,從實踐看,教學成效明顯。
相比單篇閱讀,名著整本書蘊含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包孕了更多的語言材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在名著導讀的教學推進過程中,教師要革新觀念,不吝惜教學時間,舍得花大精力開發(fā)教學內(nèi)容。誠如是,課程標準構建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才能落地生根,生發(fā)出更大的教學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 ‘研讀名師在青年教師培養(yǎng)中的實踐研究”(編號:D/2021/02/10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