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大學生小林身高160厘米,體重58千克。4個月前,有位同學無意間說了句她太胖了,這讓自尊心很強的小林有些受打擊,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變瘦。于是,小林開始了減肥計劃。通過節(jié)食和吃減肥藥,短短一個月瘦了10千克。減肥頗有成效后,小林開始恢復了正常飲食,但體重開始迅速反彈,甚至比減肥前還胖了1千克。
看到體重計上飆升的數(shù)字,小林更郁悶了,又開始新一輪減肥:每天只吃一頓飯,餓了就吃點水果。就這樣,一個月后小林又瘦了9千克,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找上了她:月經(jīng)不調、掉發(fā)、皮膚松弛,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肥胖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將體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也成了很多人的目標。其實,除了要預防過度肥胖外,我們更要注意體重指數(shù)的波動。身體忽胖忽瘦,波動比較大,這種情況在減肥人群中是比較常見的,但體重的頻繁大幅波動可能危害健康。
造成體重波動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短期快速的減重效果,沒有建立長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種是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比如,減重者這一段時間通過節(jié)食和運動,體重減下來了,就立即停止了節(jié)食和運動;一旦發(fā)現(xiàn)體重出現(xiàn)反彈,馬上又重新開始節(jié)食和運動。就這樣,造成體重波動較大,甚至出現(xiàn)越減越重的情況。其實,減重期間的忽胖忽瘦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增加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如果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幅度過大,就會打破身體內分泌系統(tǒng)平衡,還有可能導致心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異常,從而誘發(fā)心血管病。
對于需要減重的人群來說,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方式。如每周減重0.5~1千克,每月減1~3千克,對身體損傷小且不易反彈。
有些人看起來并不算胖,體重也在正常范圍內,但肚子卻是圓鼓鼓的,這在醫(yī)學上被稱為腹型肥胖。其實,腹部肥胖更易使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石癥、高尿酸血癥等疾病,危害可能比全身肥胖更加嚴重。腹型肥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肚子大,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內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過多的內臟脂肪進入消化系統(tǒng)時,會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可能引發(fā)脂肪肝,還會擾亂新陳代謝,引發(fā)2型糖尿病等病癥,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所以,判斷自己是不是肥胖,不能只看體重,還要關注內臟脂肪指數(shù)。
減肥中的忽胖忽瘦、反復反彈不利于健康。減肥是一個技術活,不要只節(jié)食不吃飯。想通過控制飲食減肥的人,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試試高蛋白飲食減肥法。高蛋白減肥法就是通過吃高蛋白的食物來阻止攝入更多碳水化合物,達到減肥的目標。但過多高蛋白質飲食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因此應在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指導下應用。
當然,也可以嘗試輕斷食減肥。輕斷食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日常的膳食結構。輕斷食的做法是:一周的5天正常飲食,2天輕斷食。輕斷食并非禁食,只是有2天要吃得很少,主食、副食都要減少,以保證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yǎng)。不僅斷食的兩天要管住嘴,其他5天也要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盡可能少地接觸油炸食品、甜食等。因為限制飲食,也需要補充一些其他微量營養(yǎng)素,如維生素、礦物質等。
另外,要配合運動減脂,運動的選擇可根據(jù)個人情況,一是有氧運動,即慢跑、快走、有氧操等。每次0.5~1小時,每天1~2次。還有抗阻力運動,主要是肌肉訓練,有條件的可以去健身房,每周2~3次就可以。
減肥之前可以到專業(yè)的醫(yī)療機構進行評估、檢測,可以用體質指數(shù)判斷,或者做人體成分分析,判斷是不是肥胖,制訂減重計劃。
很多人減肥,減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這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chǎn)生。尤其是對于女性來說,過度減重除了可能引起繼發(fā)性閉經(jīng)外,還可能誘發(fā)厭食癥,導致營養(yǎng)不良、脫發(fā)、脂肪肝、貧血等,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減肥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疲憊感或者食欲減退等情況,要及時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qū)人民醫(yī)院退休護士)
(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