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少華
根據作家梁曉聲“茅盾文學獎”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熱播后好評如潮。這部作品以城市平民周秉昆的個人生活史為圓心,廣角鏡頭式地呈現了城市平民的生活史,見證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與人間煙火,折射了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對于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響,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內在勾連。并由此告訴人們,無論是什么時代,自己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的命運都要自己把握。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在作文時不妨把鏡頭也對準身邊的蕓蕓眾生,那些卑微著、驕傲著、掙扎著、奮斗著的小人物最自然也最適宜成為我們筆下的主人公。在偌大的世界里,他們也許渺如塵埃,但在現實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諸多啟示,更有可能重塑我們的生命。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寫好身邊的小人物呢?
一、從大處著眼
“大”即格局,指文章的氣度。人物可以小,但格局不能小。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個特定的社會,都鐫刻著時代的烙印。他的思想、行為一定有其時代特征,能折射出當下的社會特點。要表現小人物,若是只關注人物自身的小快樂、小悲傷、小失敗、小成功,作者的眼光顯然是狹隘的。如果我們能站得高一點兒,從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得失成敗上,看到時代的特征,進而發(fā)現時代的變遷,思想就有了厚度,文章就有了深度。
有這樣一篇文章,小作者寫他母親由于行業(yè)不景氣,轉行做了醫(yī)療器械的銷售人員的經歷。在親眼目睹母親排除萬難,最終獲得客戶認可后,小作者寫道: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想要不被碾壓,只能逼著自己不斷地向前奔跑。大浪淘沙,想要不被時代的浪潮淘汰,就得把自己鍛煉成金。
這樣的結尾非常大氣,小作者把他母親的個人努力置于行業(yè)更替、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中,使一個小人物的命運有了時代的象征,而個人奮斗也折射出“奮斗”的時代精神,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二、往深處開掘
“深”即立意,指思想的深度。嘗一段雪藕,品一口莼菜,有人只為鮮脆陶醉,葉圣陶卻體會到了人生的牽系和戀念。縫一件衣裳,繡一雙鞋墊,有人只為靈巧嘆服,李漢榮卻體會到了外婆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來的安詳和寧靜。教一個“茴”字,排九文大錢,有人只看到孔乙己的迂腐和可笑,魯迅卻深深體味到社會對于窮苦人的涼薄??梢?,同樣的素材,不同的人,開掘的深度是不同的,而立意的高低決定了文章的優(yōu)劣。
在一篇以“身邊的小人物”為題的作文里,小作者把目光聚焦在自己來上海設攤謀生的母親身上。如果作者僅僅把筆觸落在母親的艱難營生上,文章就會沉浸在苦情的調子里難有突破。令人欣喜的是本文的作者,不僅呈現了母親的個人奮斗所帶來的物質變化,而且涉及了更深刻的思考,那就是一個小人物在大城市怎樣體面地活著。這一主題的開掘就使這一習作擺脫了同類題材作品的窠臼,顯得更加動人。
三、抓細處刻畫
“細”,即細節(jié),是描寫的焦點。無論立意多么高遠,它都需要寄寓在具體的事件中,聚焦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選好一個切入口,才能避免信馬由韁、言不及義?!凹殹辈粌H是寫作創(chuàng)意的起點和切入口,也是寫作者匠心獨具的精心安排。一個細節(jié)的精彩刻畫,能將人物心境和性格和盤托出,起到“不言自明”的藝術效果。有一個寫作話題是“身邊的變化”,一位小作者試圖通過文章來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念的轉變。文章以外婆的發(fā)型和穿著為切入口,通過今昔對比和細節(jié)描寫,將人物在不同時代的選擇和心理刻畫得真實細膩,使主題的展現水到渠成。
文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
有一年過年,媽媽送給外婆一件栗色的大衣,外婆嘴上推辭,說穿上這衣服太不像話,但卻抵不住誘惑,穿上試了試。喲,還真好看,人一下子就精神了。外婆對著鏡子里的自己,顯出驚喜的神色。我看見她轉過來照照又轉過去照照,出神地望著自己。最后她依依不舍地脫下,小心翼翼地把大衣包起來,放在了衣柜深處。我說:“外婆,您明天就穿這身串門去,讓大家都看看?!蓖馄趴粗胰粲兴?,可是第二天,我看見她依然穿著先前的舊衣服,忙前忙后。
這處描寫,小作者將外婆那種欲穿還藏、愛美又怕表現美的顧忌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種對愛美之心的壓抑正是舊時代的標志。正因為有了這處描寫,使文章結尾“不畏懼世俗的目光,做最好的自己,做最美的自己,成就自己的美好時代”這一中心的揭示更加有力。
每一個人都脫離不了他所生存的時代,而每一個時代也無法回避個人的努力。在寫小人物的文章里,我們既要有大格局,也不能忽視小細節(jié),既要關注個人變化所折射的時代氣息,也要挖掘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寫好小人物,也才能無愧于大時代。